白庚延是那种能让你能感受到灵魂的画家。他全身心投入创作,并力图把整个心灵世界都放进作品中。面对这样的画作,让人很难无动于衷。画面里深厚的精神寄寓和文化内涵,会让你思索、追寻、体味,因一种心灵的沟通而愉悦。弦为之激荡,灵魂受到震撼,这是审美中难得一遇的高境界。
数十年来,他派不分南北,人不分今古,甚至西洋画法都着力研习。韩熙载曾提出“洞达”的概念,但历代画家能有出色表现的并不多。白庚延借鉴西画某些构成方法,以局部表现整体,突出某一点,画得很细很深,作到“洞”;而其他部分则大胆放松,形成很强的整体感,作到“达”。这种洞达的追求,使画面的视觉效果新颖独特,极具个人气派。
白庚延是画大画的人。所谓大,非指张幅,亦非指题材。有人以丈二匹画千里江山,仍让人感到是地局天促的小画;他有时在幅不盈尺的小纸上画拳石寸草,也让人感到时空无极。画的恢宏来自胸襟的博大。古人说:“胸中有丘壑”,丘壑在白庚延笔下不过是表现胸襟的道具,盛在他胸中的应该是历史的沧桑,世间的风云和人生的波澜。
白庚延恪守“师造化”的古训。他重视写生,差不多跑遍了整个中国。“搜尽奇峰打草稿”,就连他笔下的野草闲花,也是写生所得。几株常见的向日葵,也会让他花费半日时光,勾出一叠写生稿来。他写生不是为了逼真地再现生活中的某景某物,而是把写生所得,经过提炼和熔铸,用自己的笔墨重造出来,成为抒情写意的手段。白庚延不是为写景写照,为物传神,而是以景抒情,借物写意。他画大漠流沙,画高山云崖,画南国花树,画长河无尽的洪波……
白庚延作画常常泼墨如云,在画面上造成强烈的明暗、疏密和浓淡的对比,造成宏大的气势,造成饱满的精神。但不失空灵和疏朗。白庚延有些画,一根线、一点墨、一片颜色,都仿佛有着金属的质量,像经过火铸锤锻,沉甸甸掷地有声。这是笔力使然。他不追求甜的效果,要的是厚重,是苍茫,是生涩,是力度。看他的画,不会使人想到“浅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耆卿,只会想到放歌“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子瞻。
白庚延许多作品都是有血性的山水画。在社会激烈变动,而文艺又流行消闲化、通俗化,复制化、快餐化的历史语境中,这种严肃的、深刻的、真诚的作品就更为可贵。白庚延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对祖国对民族深挚的爱,对现实状况、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关心,成为他艺术创造的思想基础和不竭动力。这些,又赋予画面充实的理性光辉和浓重的感情色彩。他有一个情结,有一个从未动摇的信念,就是“山水画要为民族造像!”这成为他生命活动的主要指归。他以特有的坚韧,义无返顾地沉潜奋斗几十年。
在白庚延的许多画作中,经常能体味到“落后,但生机无限”这样的主题。《黄沙漫漫春来迟》画的是沙漠中的一组灌木群,在恶劣的环境中萌发新芽。它们一片鲜红,挺拔向上,有不可扼止之势!整幅画面生机勃发,是顽强生命的颂歌。他笔下的戈壁、太行、祁连、长城等等,在呈现贫瘠、冷峻、艰险、苍凉的同时,又无不洋溢着顽强的生命活力,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不屈不挠的抗争意志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
对中国书画这样历史悠久而近乎完美的艺术,最难的莫过于创新了。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对前人有一点点突破,都决非易事。白庚延的水法别开生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大大跨进了一步,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宝库。
白庚延对水的画法倾向于写实。他舍弃了前人用线、用淡染、用倒影的成法,往往借助高光在纸上造成浪花飞溅、堆积和涌动的效果。那波纹,则是把表现山石的某种皱法加以改造画成。他以崭新的水法来画他心中神遇已久的黄河,画中华民族的精神,画他新鲜的、个体的生命感受。在那些成功的画作中,或以勾为主,用线条着力表现盘涡回旋,以强化水的流势;或勾皴结合,把画山的“大斧劈”皴法用来画大面积的水,使本来容易显得空、平、单调的画面,变得充实、生动而极富变化,出色地表现出壮阔水面的质感。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无比生动的浪涌。他以破笔散锋画出浪花飞溅、水气扑面的感觉,逼真而精彩,然后以泼墨画出水的实体,深厚而沉实。这一虚一实所构成的对比,把浪涌的力与势,把黄河汹涌澎湃的神韵与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常传神。此种水法也许会以“白氏水”之名,载入中国画史册,它是当代画家对传统的贡献,对后世将有遗产价值和资源意义。
白庚延不仅在画水方面为当代画坛做出了创新贡献,他为画山也做出了成功的探索。《铁壁》和《巍巍太行》,以刚劲的北宗笔法与厚实的南宗积墨法相结合,画出了太行山特有厚重、朴实、刚毅的性格,把人带入崇高的审美境界。《太行秋牧》以墨色混用、墨破色的手法,表现了太行既博大庄严,又亲切生动的精神气质。让人沉醉其中,生出多少大山之爱恋,草木之爱恋,生活之爱恋!他画的太行山,有一种脱俗的气象,呈现的是“这一个”,是太行独有的风神和韵度,决不会与其他的什么山相混淆。这来自于他对太行的深厚感情和深刻把握,也来自于技法的创新。
今天,人们无法从已有画派中为他的画找个归属。因为他以顽强的艺术个性,建立了仅仅属于自己的画风。他已从前辈和同辈大家行列中大步走出来,自立于画坛。
白庚延的艺术追求,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在山水画中成功地表现自己―――一个当代人的心理现实。无论他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重要的是,他的艺术实践中表明他一直在这样做。这决定了他作品的主题、人文深度以及绘画风格,也决定了与中国画历史命运的某种契合。
白庚延是黄河之畔的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他不断地受到黄河摇篮文化艺术思想的影响和熏陶,特别是黄河的地域风情所展现的民族时代特点都给予他难以忘怀的印象,使他在探求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的绘画上、在审美的情趣上得到了深刻地启发,这样也就为其而后的画黄河、颂黄河、为泓扬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不辍耕耘成为使然。数十年来,不管是远距于黄河万里,还是近在咫尺;不管是骄阳似火的盛夏,还是数九隆冬,黄河沿岸的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印记。他以极大地热情墨写黄河、挥毫绘太行,使黄河的山山水水纷纷地溶入心中。他那么热恋着生养他的土地,热恋着黄河,真诚地投入大自然,在大自然中领悟中国绘画的艺术道理,使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师法自然,是白庚延形成与黄河于“自我”的理论前提。
白庚延不仅是一位名画家,而且多少年来他还苦心孤诣地追求绘画中的艺术哲学、力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深思熟虑的绘画美学思想体系,使中国画从画理和技法上融于中国的哲学思想,从而形成画理与艺术实践的统一。
九十年代,当他获得全国民族风情画展一等奖之后,马不停蹄地走出国门,到美国和西欧各国,探求东西方文化艺术。此后又对老庄的思想和道家文化艺术进行系统地研究,主要吸收了老子《道德经》中有无相生和对“周易―――太极阴阳说”合理的部分,把人们对中国画的艺术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加以具体化的升华。正是因为这样,他对中国的绘画与中国画的传统特点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论述“一是天人合一―――寻求自我”;二是以法为法,我有我法,无法为法,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无相生;三是以有画无、有无相生;四是中国画的意象与意境;五是大黑大白,大干大湿,大松大紧,阳刚阴柔,洞达博大;六是中国画的笔法与线条。简言之,即是中国画的天、地、人,以及人们如何描绘和再现自然之美。
白庚延创作的系列黄河及其它山水作品,是别具风格和时代风貌的艺坛经典,对前人有大幅度突破。他以热烈、奔放、拙朴、苍劲的风格内涵,创作出一件件情调古雅凝重的杰作,表现出他对中华民族终生不渝的爱。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国际展览,1991年《黄河水黄土地》获全国一等奖,1997年获美国传记研究院’97国际着名先生奖、艺术成就国际金钥匙奖,1998年获二十世纪成就奖、世界终身成就奖。英格兰剑桥国际传记中心’97、’98国际着名先生奖,金星奖,二十世纪成就奖。
白庚延清醒地认识到他迄今的劳作,不管得到过怎样的赞誉,只不过是在探索之路上留下足印。他仍然在探索,在寻找走进理想境界的路径;仍一如既往,淡泊名利,执着追求,孜孜不倦以艺术为生命,以书画为精神寄托,为祖国民族文化艺术和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而努力奋斗。
我自幼喜爱裘盛戎的表演艺术,是裘派引领我走进了中国京剧艺术的殿堂,所以对其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和熏陶,又由于自己从小爱好文艺,学的是美术设计专业,所谓艺理相通,因而对裘派艺术乃至花脸艺术的理解,也较一般观众深刻些。但我毕竟不是..
2025-07-10歌台花甲气如龙,麒风标一代宗师;今日工农同祝贺,千红万紫拥高峰。这是老戏剧艺术家于伶同志在为周信芳举行舞台演剧60周年纪念活动时所写的长诗中的诗句,从诗句赞誉中确实反映出在60年代初期不论是同行和观众对于“麒派”艺术在思想上、认..
2025-07-10佛塔,亦称宝塔,是佛教的象征。遍布我国南北东西的上万座佛塔,是古代高层建筑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类型之丰富,远远超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笔端。佛塔起源于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人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
2025-07-08石鲁(原姓冯,名亚珩)祖籍江西景德镇,其高祖因避税迁四川,贩药售棉成为巨商,遂家仁寿县文公镇,成为当地第一大粮户。建冯家大庄园,藏书十余万册。石鲁少时,家庭文化氛围颇佳,这使他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石鲁一直具有抗争精神,反抗..
2025-06-23南通籍着名画家李方膺既不是扬州人,又未如黄慎,金农等久住扬州卖画,何以得置身于“扬州八怪”之列?关于这个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三辑所刊管劲丞遗稿《李方膺叙传》已经作了考证,其要点为:一、人品、画品和其他七人(按指李W,..
2025-06-23由于吴镇以董巨起家,其画中山、石、树、水、房屋、小桥都显得格外宁静、平和,但吴镇有时也着意打破这种气氛,使宁静中增几分动荡,那就是近景大树和山石的表现,特别是三两棵树的表现尤其明显。如果说吴画山、石、水、小桥、屋舍、群树的表..
2025-06-23格萨尔说唱艺人现场表演 摄影:王舒格萨尔说唱艺人现场表演 摄影:王舒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尔》也叫《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裕固族、纳西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
2025-06-18擦擦—持剑菩萨如同玛尼石遍及西藏各地受到崇拜一样,“擦擦”也遍及西藏各地,受到人们的崇拜。“擦擦”是一种类似于玛尼石,其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一,玛尼石是天然的白石,“擦擦”则是人工制品;其二,玛尼石有大有小,“擦擦”则普遍偏小..
2025-06-18大法东来,不但造就了中华民族历代大德高僧,也开创了佛教文化在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放眼纵观,寺院的营造,石窟的开凿,丛林的建立……,无不使佛教文化在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中独领风骚。尤其是书法艺术。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2025-06-18上世纪三十年代沈为画坛耄耋,画名遍海内,年近九十,腰脚仍健,食不厌粗,能步行三十里不倦,自云生平不晏起,清晨必散步庭园中,赏玩花木一二小时,而后进餐冶事。境无顺逆,均淡然处之。每月,沈心海还集合同道中人,有品花会雅集,来者例..
2025-06-02于永茂自幼喜画,七十年代师从画家王明明,专攻人物画,期间多受刘凌沧、郭慕熙老师的指导;八十年代中期转研习山水画,在植根于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并多次求教于白雪石、何海霞、李可染等诸前辈大师,九十年代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从而在..
2025-06-02新中国成立后,张仃担任了一系列国家大型国际博览会和专题展览会的总体设计师,在国际交流中,为中国人挣足了面子。1952年,德国莱比锡举办国际博览会,张仃出任中国馆的总设计师。熟悉他的人知道他偏爱黑色,就向设计组交代:绝对不许张仃用..
2025-06-02满维起(1954―),男,1954年生于天津市,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其作品曾作为国礼由国家领导人赠送日本、韩国重要领导人,曾获..
2025-06-01陈克永,山水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53年生于北京市平谷县,197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1986年创作的《山河颂》,北京市美术家协会收藏。1988年参加首届美术大奖赛,作品《山泉》获二等奖。1988年参加中日美术作品交流展..
2025-06-01在历史与现实中,常常会有一些以煊赫的家世和富贵的资财而自傲于世的人,但如果剥去他们的光环,便不难发现其内心的伧俗。而一个真正精神充盈的人,无论其出身如何卑微、生活如何清贫、境遇如何寂寥,我们也终会发现他的气质华美与高贵,而烛..
2025-06-01赖少其,籍贯广东普宁,中国当代画坛领袖之一,有“艺坛圣哲”之称,在日本被称为“中国画伯”。1915年生于广东省普宁县下市乡(今普宁市池尾街道办华市村)。赖少其1932年考入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西画系,1934年起致力于木刻创作。1936年毕业..
2025-06-01张良勋,其早年曾师从当代着名书画家梅纯一、孔小瑜、童雪鸿等先生。1965年从事新闻工作,且从事美术创作和书籍插图等。版画《丰收时节》、《乡村姐妹》,活力生趣,盎然相高,同时参加“国庆十五周年全国美术展”,并远赴亚洲、非洲、欧洲一..
2025-06-011989年获“中日水墨画交流展”一等奖;1991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程大利水墨画展”;1992年赴马来西亚艺术学院讲学并举办画展;1993年访问德国,参加“中国艺术家赴德作品展”;1995年在南京举办“荷花系列――程大利水墨画展”;1996年在江苏..
2025-06-01著作有1965年出版并发行于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法文版)的《书法基础知识》等;主编有《于右任书法精品集》、《江苏古代书法研究丛书》(三卷),以及作为第一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第86卷》等。书法创作成..
2025-06-011955年,国画《鹰石图》参加华东地区美术展。文革前,其作品参加历届安徽省美展。1979年,为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绘制巨幅国画《春华秋实图》。1981年,率红叶书画研究社赴上海展出。1982年,应邀参加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建系80周年活动。1984年,..
2025-05-31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