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历史发源是什么?佤族习俗简介

2025-07-29 08:18历史文化

佤族,现有人口351974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佤族地区处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带。山峦重叠,平坝极少,被称为阿佤山。山区气候比较复杂,盛产经济林木。密林深处,栖息着象、虎、豹、熊、鹿、麂子、野猪等珍贵野生动物。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佤族从事农业为主,喜饮酒、嚼槟榔。嚼槟榔使许多人染成黑齿赤唇,以此为美。饮酒的酒具多用竹筒,凡节庆、婚丧、待客、议事时,都要按传统礼仪敬酒,因而有“无酒不成礼”之说。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碓舞”等。

“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沧源崖画在沧源县境内勐省、曼帕、曼坎等地海拔2000余米的山崖上,至今仍保留着10余处古代崖画,距今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这些崖画图案皆呈红色,绘画的染料多采用当地所产的赤矿粉,用牛血调和制成。崖画内容以舞蹈和狩猎场面居多,也有生产劳动,原始宗教祭祀的情景。在一块长30米的山崖上,舞蹈、狩猎人物及牛、猴、鸟等动物图像多达数百种,体态形象逼真。还有一幅类似庆祝胜利凯旋的场景,一群胜利归来的人们手执兵器,驱赶着猪羊,分成若干队伍走回村寨。村寨用一椭圆线条围成,内有多座干栏式房屋。崖画中,还有叠立罗汉、头顶长杆、弄丸、舞流星等“杂技”表演的画面。崖画表现手法古朴独特,画人体多勾勒成三角形,面部不细绘五官,仅通过四肢部位表现出人体的动作、体态与感情。描绘动物也省略细部,粗线条地勾勒出角、尾、耳等。

沧源崖画分布在佤族聚居区,被当地佤族视为神圣之地。崖画上的人物图像,被佤族人们奉为“仙人”。千百年来,每逢旱季或年节,佤族和当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岩画地点举行庄严的祭祀活动,点燃香烛,摆上象征吉祥的祭品,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在佤

[page]族的各种器物中,最神圣、尊贵之物莫过于木鼓。过去,佤族笃信原始宗教,每年都要照例举行多次大型的“祭鬼”仪式。于是木鼓就成了一种独特的祭祀工具。拉木鼓是一项整个村寨人都要参与的盛大活动。传统的木鼓以红椿、红色树为原材料,长约200厘米,直径约70厘米,鼓身挖一条长约150厘米,宽约15厘米的直槽:中是掏空,槽两侧各刻一鼓舌,鼓舌周围留有空隙,起共鸣作用。每个佤族村寨都至少有一对以上的木鼓,较小者称“公鼓”,较大者称“母鼓”,供奉于专门的木鼓房中,置于两根横木之上,以防潮湿。较大的村寨,有数个木鼓房和数十个木鼓。大约一两年就需要更换新木鼓。制作新木鼓时,首先需要从森林中拉回一段大树干,称之“拉木鼓”。

拉木鼓是佤族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般在阳历1月间进行。届时,魔巴(巫师)鸣枪并敲击召集村寨群众。举行祭祀和剽牛活动。制作木鼓,大约要6至10天时间。

古往今来,佤族人民把木鼓当作灵物崇拜,认为敲木鼓可以通神灵,驱邪魔,降吉祥。当时,遇有战争等紧急事态。用木鼓示警集众;猎手捕获虎豹等野兽,也要击鼓表示敬意。逢年过节或宗教祭祀之时,木鼓更是振奋人心的乐器。当人们用大木棒敲打鼓身时,可以发出四种不同音响,(多为一人敲打,也可数人合击)铿锵有力,节奏交错,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鼓语”。20世纪70年代以后,木鼓经过改制,成为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登上了新时代的文艺舞台。

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相对来说,男子服饰除包黑色包头上没有什么特别。但喜欢纹身,其中多数在胸脯刺牛头,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图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长刀或火枪,给人以雄壮威武之感。而妇女们的装束特点分明与众不同。最突出的是头戴宽约3公分左右的银箍,留长发;身着靛青色无领大襟右衽及横条花筒裙。腰系红布宽腰带和数十根细藤圈。耳挂垂肩圆形大耳环,颈戴银质大项圈,细项链。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戴长约五公分伞状大耳筒,筒顶还刻有各种花纹。有的妇女在耳筒内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币,出门赶集,随用随取,很是便利。在佤族聚居区西盟,无论家庭贫富妇女们都有一副宽手镯,长年套在手腕上。

相传,从前阿佤山的原始森林里常有野熊出没,野熊有个特性,抓住人死不放手。一天,一个美貌的佤族姑娘上山采集,碰上了野熊,躲避不及,聪明的姑娘赶忙从竹篮里拿出饮水的竹筒,套在手上,大胆沉着地迎上去,让野熊握住。野熊自以为猎物到手,竟飘飘然起来,姑娘乘机悄悄从竹筒抽出来,化险为夷。从此,姑娘们外出将竹筒套在手腕上,以防不测,久之,竹筒就演变成宽手镯了。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欢度新米节农历八月中旬,是阿佤山最忙碌的季节。晨雾朦胧,远远的山梁上便传出咚!咚!……的舂米声,不一会,粗糙的稻谷就变成赤色的米粒。

[page]新米节,是佤族人民最喜爱的节日。在谷子刚成熟的时候,各家各户根据头人公布的时间和地点,先到地里采摘一把“头谷”拿回家中。一部分放在备好的谷仓里或屯箩里,另一部分舂成新米,煮一锅饭,打出7碗,饭头上各放一块大肉,再打7碗水酒,一同放在供台上,请天神、地神、山神、谷神、列祖列宗来享用。又点亮7根香火,念经老人就位做奠祭仪式。接着把供过的新米饭先请老少品尝。佤族认为,老人和小孩是世界上最“干净”的人,这样做,是对神仙、祖先的尊重,对老人和孩子的珍爱。夜幕降临,同胞们聚在一起,围着灼灼的篝火,伸出油亮的手臂,踏着木鼓强烈的鼓点,韵着调子,通宵达旦地欢度新米节。若有远客,主人便请客人共度良宵。他们把最上等的水酒,最上等的鸡肉烂饭端上来让客人品尝。让你感知这个民族的豁达和忠厚。

佤族是个非常好客的民族,自酿的水酒清凉香甜,素有“无酒不成礼”之说。佤族喝水酒的方式很讲究。主人先喝一口,用右手擦一下竹筒杯,再双手递给客人。这时客人要伸出右手,手心朝上接过酒杯,以示谢意。客人喝一口后,照主人的样子递给别人,轮流共饮。不管有多少人,不论喝多少杯,使用的酒杯只有一个。客人在饮酒时得注意禁忌,千万不得用手去摸头或耳朵,也不要向主人家的女孩子送饰物或香烟,因为这会被看成是求爱的表示。新米节的第二天,全寨青年出动修道搭桥,准备好驮运新谷进寨的道路。妇女们更是不闲着,修补谷,屯箩、蔑笆、打扫楼内外的尘土,浆泡棉毯,清洗物件;小孩子好似泥鳅没头没脑地往河里钻。新米节的最后一天,人们尽兴欢乐,青年男女吹着悠扬的口弦,各自寻找着喜爱的情侣。三天过后,人们便开始了紧张的秋收。

  • 基诺族各方面的介绍 基诺族的生活习俗

    基诺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总人口为1.8万人,其中云南省有1.78万人。截至1..

    2025-09-12
  • 哈尼族的历史是怎样的?其发展又是怎样的

    哈尼族现有人口1254800人(1990年),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思茅地区的..

    2025-09-12
  • 哈尼族梯田文化 哈尼族的梯田有何历史

    哈尼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边缘,以游牧为生。1300多年前,气候和生存条件的恶劣迫使哈尼人的祖先向南方迁移,..

    2025-09-12
  • 哈尼族的“六月年”有啥历史来源和文化特色

    六月年,哈尼语“苦扎扎”节,在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

    2025-09-11
  • 红河哈尼族的梯田有啥历史?有啥特点

    红河哈尼梯田是红河南岸哀牢山脉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

    2025-09-11
  • 白族传统的三月街有着怎样的来源和历史

    关于三月街的来历,一说在南沼细奴逻时(公元649年一902年),观音于夏历三月十五日在今三月街的所在地传授佛经。成书于..

    2025-09-11
  • 历史中并无貂蝉,那么王允是如何除掉董卓的?

    《三国演义》中,王允靠连环计除掉董卓,令人深刻。在连环计中,貂蝉是极为关键的人物,然而真实历史中并无貂蝉此人,..

    2025-09-11
  • 白族史学文化简介 白族的史学文化有啥发展

    蒙、段时期,在白族人聚居的大理这个边远地区,不仅文学方面有和中原一样的灿烂成就,在史学方面也有其光辉的一贞。最..

    2025-09-11
  • 感恩节的由来和习俗是什么

    你肯定听说过感恩节,那么你知道感恩节的由来吗?感恩节像中国的春节一样,大家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么你知道感恩..

    2025-09-10
  • 从历史上来,“听人劝,吃饱饭”向来就是一件难事

    有句老话说:听人劝,吃饱饭。但是一个人能在重要关头,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很难的事情。我们先看三国时期:刚愎自用..

    2025-09-09
  • 李自成有哪些经历?他的历史评价如何呢?

    关于李自成的评价非常多,不管说他是义军,还是说他是流寇,历史的总会给他合适的位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

    2025-09-08
  • 揭秘澳大利亚岩画之谜,成千上万的澳大利亚岩画/历史追寻两万年前

    大家都知道澳大利亚是现今全球最好的移民国家之一,但是澳大利亚政权却是由早年的欧美移民者所掌控。而澳大利亚的本土..

    2025-09-07
  • 龙舌兰简介

    龙舌兰别名:剑麻、龙舌掌、番麻龙舌兰学名:agave americana龙舌兰科属:龙舌兰科龙舌兰属龙舌兰简介: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环境。稍耐寒,较耐阴,耐旱力强。要求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冬季温不低于5℃。龙舌兰繁殖:常用分株和播种繁殖。分..

    2025-09-06
  • 历史上有李元霸这个人吗 李元霸厉害到什么程度

    很多人都不了解唐朝李元霸,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李元霸到底有多厉害?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人?正史和小说中的李..

    2025-09-06
  • 赤壁之战如果曹操被杀的话 最后的历史会有是什么样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曹操和赤壁之战,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并被杀的话,历史又会是什么样..

    2025-09-03
  • 荷兰的习俗礼仪

    荷兰的习俗礼仪荷兰王国(thekingdomofthenetherlands),简称荷兰(netherland)。位于欧洲西部。面积40884平方公里。人口1414万。平均每平方公里有41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但是荷兰王国的议会、政府..

    2025-09-03
  • 演义中王平戏份很少,历史上又如何呢?

    王平在演义中戏份不多,不过在正史上,他是蜀汉后期非常出色的一员大将,其能力还在魏延之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

    2025-09-03
  • 佤族有什么支系?佤族居住地概况

    佤族是居于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佤族总人口为39.66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腾冲、昌宁、景东、普洱等县。其主要居住区位于澜沧江与萨..

    2025-09-02
  • 佤族语言的渊源是什么?佤族文字的基础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有布饶克、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土语的差异。佤语与德昂语、布朗语有亲属关系,与傣语的关系更为密切,词汇中大约有10%的傣语借词。解放前,除部分地区曾使用过一种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外,佤..

    2025-09-02
  • 德昂族有怎样的婚配习俗?德昂族家庭的情况

    一夫一妻的父权制家庭。在云南镇康县、耿马县的德昂族,其婚姻制度严行一夫一妻制。在父系氏族的大家庭中,妇女还保持一定的地位。盛行的是单线姑舅表婚,每个氏族的男子成员,基本上固定同另外一个氏族女子通婚。若本村互相婚配的氏族中无法..

    2025-09-01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