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网友交流笔录
最近,和几位网友连续讨论了有关京剧及“新戏迷”形象的问题,觉得可以将部分内容摘录下来供大家参考批评:
问:你所说的“新戏迷”指的是什么呢?
答:这个“新”主要是客观上的,指的是七十年代以后出生的这批青年戏迷,在这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艺术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新”环境下,这些仍在迷恋京剧的年轻人的观念和形象都必定是有别于老一代戏迷的,因此我说我们是“新戏迷”。
问:“新戏迷”的特点是什么?
答:处在一种矛盾之中。老一代的戏迷可以从“怀旧”中体味京剧,实际上是回味自己人生的快乐,他们是闲逸的。而“新戏迷”不同,我们还在为前途忙碌,在快速的竞争中挣扎,身边还有无数时尚和流行的诱惑,又要学习工作,又要静下心去喜欢京剧这样的传统艺术,真的很辛苦。
问:有很多戏迷是不喜欢时尚的。
答:我觉得认识传统要有一种时尚的心态。传统是一种沉淀,不能只关注古典而放弃时尚,更不能简单化的在古典外面披上时尚的外衣来取悦大众。我不喜欢用保守陈旧的方式来看待传统艺术,把青年人都熏成了“小老头”,很多小戏迷身上都有一种“暮气”。我想,若年轻戏迷都没有了朝气,那么京剧艺术本身又何谈朝气和未来呢?
问:京剧的“高雅气质”是不是容易让人严肃起来,从而变得不那么轻松?
答:京剧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近年来由于从艺者为了提高京剧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也许只是虚名),通常总强调它的“雅”,但我认为京剧的“俗”更可贵,这使它比歌剧等艺术更具优势的地方,大众更喜闻乐见的就是这种“俗”,它有一种亲和力。但“共赏”很重要的。同是《锁麟囊》,雅者看其行腔舞袖,俗者看其因果报应。当然,这里的“俗”是指民俗而不是庸俗。
问:京剧真是博大而深奥的。
答:其实,也不光是这些沉重的东西。“博大”证明它有内容,善于吸收。“深奥”体现在它的表演形式上,内容上是好懂的,说“看不懂”京剧的人往往是被其繁复的程式吓倒的,没必要,应该有鲁迅散文中“看社戏”的心态,是“但赏其美,但享其乐”的心态,应该相信京剧的自身魅力,不用画蛇添足的注脚。
问:这是从观赏者的角度,京剧本身呢?
答:一样需要,时尚就是轻松、漂亮、性感。用时尚去激活传统,用传统来扬弃时尚。没有“雅”的“俗”就没有深度和力度。没有“俗”的“雅”就不能吸引人。
问:可现在的新编剧目加了流行因素,但也是失败的。
答:这不是简单的加减法,我觉得如今最好将传统戏不走样的恪守继承下来,而另一放面可以大胆的变革,但有个前提是不能违反京剧的基本特点,有时看现在的新编剧,像是看到京剧腔的话剧,声光电都用上了,成了中国的百老汇,可不耐看,也没有唱腔流传开,为什么?我觉的是创作心态问题,技巧倒在其次。有些是应时之作,是“活报剧”;另一些是急功近利的结果,京剧是写意的,是“做减法”的艺术,要精练含蓄,而有的演员为了所谓立宗成派,拼凑出悦目的浅薄之作来,看一遍觉得热闹,然后就懒得再看了。
每到七月半河灯歌节,资源县城就变成了灯的世界、歌的海洋,人们享受着节日带给他们的乐趣。因百姓广泛参与,奠定了河灯歌节良好的群众基础。2004年,资源县河灯歌节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十大百姓生活游主题活动之一。河灯歌节已成为资源人们..
2025-10-13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你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人性的另一面,请不要把他的另一半逼出来。给他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攒人品。人生没什么好迷茫的,不管在什么时候,要有几分..
2025-09-07保安族的传统民歌,以其生动鲜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优美的曲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些民歌分为花儿、宴席曲、号子、小调、婚礼歌等类型。保安民间“花儿”,在“回汉花儿”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高亢嘹亮,..
2025-09-01高山族对子女的教育特别重视。父母为使子女在成年以后成为生产中的能手和村社的保卫者,男女从小就要跟父母或兄长学习各种生产知识。男孩子在家学习制作各种日用品和修建房屋;在农田或山上学习耕种和打猎。住在沿海地区的要学习造船、织渔网..
2025-09-011949年前,佤族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只贯穿在生产、宗教等社会生活活动中,未形成专一的学校教育体系,极少的私塾或学校也未形成正规教育,学校教育机构和人员奇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佤族地区的民族教育事业逐渐兴起和发展。佤族在过去漫长..
2025-09-01乐观一点,用力微笑吧!隐晦的日子总敌不过我们阳光的心态。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心若晴朗,人生便没有雨天。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二是读进大脑的知识。没什么值得畏惧,你唯一需要担心的..
2025-08-15寒食记忆、放鸢碧空、清明插柳……这些在现代都市人眼中日益淡漠的传统清明习俗,而今在上海又被越来越多的市民重新拾忆。上海清明文化节18日在此间开幕,现场吸引约1000名市民慕名而来,感受独特的清明文化氛围。踏青游玩放风筝,是中国流传..
2025-08-07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