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蒙古族祭祀火神的祭火节,又称“过小年”。也有些地区不在二十四日祭火,而在二十四日祭火。据传,这是因为成吉思汗时代,一些部落在二十三日那天正遇敌人袭击而耽误了祭火,从此他们把祭火日改为24日。祭火之俗在蒙古族各部落中甚为普遍,祭祀方法基本相同。每当祭火节来临,所有人家从早晨起来便开始紧张地收拾院落,打扫房屋、凉房,扫净过去一年“积攒”的所有尘土,让屋里屋外打扫得整洁有序,焕然一新。同时还要洗涮全部火灶器具,尤其要清理灶火灰烬,然后要提前准备好祭火所需的干柴火。蒙古人认为火是家族兴旺发达的象征,也是圣洁干净的象征,它不仅给一家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还用它永恒的热情温暖着人间。因此,对蒙古人来说灶与佛龛一样是极其神圣的。蒙古人常把聚家过日子称为“火灶”,把继承祖先香火的季子叫作“敖特很嘎勒”(继火)。蒙古人认为腊月二十三日是火神升天,向上天汇报下界一年以来的好坏善恶情况的日子。因为草原牧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离不开火,因此火能看到人的全部行为,它的心中有一本善与恶之账。而它把这本账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向苍天汇报。人们怕火神乱汇报情况,怕上天听后惩罚他们,平时特别忌讳激怒火神,忌讳对火神不恭。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禁忌习俗。如任何时候都不能往火里洒水,不能用锐器去刺火,不能往火里吐唾沫,不能往火里投蒜和葱皮,不许上灶台,不许脚踩火灶,二十三日那天嫁出的姑娘不许回娘家祭火等等。祭火的准备工作是当日早上便开始。先是把早已准备好的羊胸茬整块放进锅里慢慢煮上,待煮熟羊胸茬捞出之后,再在其汤内放入适量的糜米、黄油、红枣、红糖、酸奶等煮成喷香的什锦稠粥。在敖粥的过程中主人将羊胸茬放入盘内,把肉轻轻剔光,只留完整胸骨架,再用白色公驼或白公羊毛制成的绒线缠好羊胸骨,然后从锅中取上几勺粥,与冷蒿、榆树皮、奶酪、柏叶、三炷香等贡品放在胸骨上,上面覆盖天蓝色的哈达待用。为了让火神吃到人间美食之德吉,并把它带到天上让上天也品尝,同时为了让火神向“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家家户户都忙着做准备,要让火神高高兴兴地起程。祭火仪式,真有点儿贿赂火神的味道。祭火仪式,是在夕阳斜照时举行。在灶台前铺的新毡是特意用最洁白的羊毛来擀的。男主人这时跪坐在新毡子上面,全家老少穿戴一新,妇女们戴上漂亮的首饰和帽子,在主人的左右和后面跪坐后,男主人点燃火种,把它递给女主人。女主人要用它点燃在火撑或灶火里早已架好的新柴火,等火势起来后,男主人或家中的长者吟唱起《祭火词》:“火神你老人家,从今年的此时,到明年的今天,保佑我们家人丁兴旺,无病无灾,老少皆能长命百岁,个个健康平安……”此刻男主人要将捆好的羊胸茬骨连同附带物品,投进火中焚烧。其余的成员,都仿照他的作法,把手中的贡品一一投入火中。过后男主人起身手里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美粥,先要抹在火撑腿上,再则抹在小孩的脑门上,家具上,门框上,出去后还抹马桩、车辆、马鞍、马嚼子、毡包、羊圈上。有时还抹在领头羊上,还有狗猫等一个也不留。此刻女主人和孩子们,将事先准备好的胸茬汤和酒往火上祭洒,见了火的油和酒立刻噼啪燃烧起来,给祭火节又增添了一份热烈的气氛。这时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对着火源拜叩,把祭火仪式推到高潮。然后,在场的人退回桌边,按辈分落座,每人盛一碗香粥,加上少许胸茬肉(叫祭火份子)后,由男主人带头念道:“生长的五谷之福分,奔跑的五畜之福分,呼瑞呼瑞!鬃好的公马之福气,奶好的乳牛之福气,呼瑞呼瑞……”招福仪式结束后,这才开始吃饭,饮酒娱乐。胸茬肉和美粥不但祭火献神,而且还要摆放在神龛前面,还要给左邻右舍,互送祭火节饭。祭火饭,是特殊的食品,它不但在制作上有别于平日的食物,而且它含有很多“愿望”,很多吉祥,因此要把它留到火神回来的除夕之夜,其间的七天每天要取点儿加热之后全家人分享。二十三日,火神上天,除夕晚上才能回到人间,因此草原牧人们把这段时间,称为“人间无主的七天”。待到除夕傍晚,人们就争着要开火烧饭,迎接那神圣的火神的到来。迎来火神之后,可以安心地过那欢腾的春节了。祭火节,是春节的序曲。(摘自《蒙古族民俗风情》)
蒙古人虽然把酒视为饮食之最,耐日之魂,可也不提倡把它不分岁数的随意乱用,随意喝上几口的。对此,蒙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喝酒的岁数、敬酒、献酹、请曲等方面,都确立了具体而固定的标准和明确的礼节禁忌,创立了蒙古族独特的酒文化..
2025-10-17马头琴是产生和流传于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它那独具特色的音色,悠扬、深沉、宽广、抒情的旋律,蕴含了独特的审美文化、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与蒙古族的成长、发展、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中,挖掘其文..
2025-10-16“伴我人生的蒙古语决不忘却的文化,生死相依的草原誓不背离的故土”,这是一句几乎所有识字的蒙古人都能背出的诗句。一种民族语言,对一个独特的民族文化来讲,是它保存传统的最重要的载体和发展繁荣的沃土。假如一种民族语言被外来语言所代..
2025-10-16鹰(布日古德)是萨满化身的神物象征。如果解释蒙古萨满的起源,则离不开鹰。萨满传统的说法是“鹰是天的神鸟使者,它受命降临到人间和部落头领成婚,生下了一个美丽的女孩,神鹰便传授给她与天及众神通灵的神术,并且用自己的羽毛给女孩编织..
2025-10-16到内蒙古旅游,一定要注意蒙古族的礼俗。如果在草原上遇见畜群,汽车和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乘车到牧民家做客,要看蒙古包附近是否拴着马,不要贸然驶入;对迎面上来狂吠的牧羊犬可大声呵斥,但不要用东西去打,主人听到狗吠会出..
2025-10-16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
2025-10-16巴音郭楞蒙古族的婚俗,至今流行在结婚的前一夜,男方家派司仪若干人连同新郎在黄昏之时,骑马来到女方家,女方家人出门迎入房中饮茶酒,唱礼歌,丈爹、丈娘要给新郎赠1杯酒,唱1支歌,送1套新装,再赠1条绸缎裤腰带,并且当众给女婿扎上,意..
2025-10-15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鄂尔多斯是举世瞩目的民族艺术之乡,这里的舞蹈以它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魅力,跻身于伟大祖国的民族舞蹈艺术之林。鄂尔多斯民间舞蹈反映了历史文化、民族团结、生产生活和爱情故事,它深深地植根于鄂尔多斯古老的文..
2025-09-25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宣布2012第6届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庆暨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开幕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授牌,景宁县委书记林康接牌2012第6届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庆..
2025-09-213月7日(农历二月十五),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乡宝赠侗寨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祭萨节”。当天,乐江乡地宝片和相邻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陇城镇、甘溪、坪阳、传素乡近2千余侗族同胞欢聚一堂,唱起古老的侗歌,跳起传统舞蹈,摆上隆重..
2025-08-06节日时段:每年夏末秋初祭敖包“那达慕”,蒙语意为娱乐或游戏,是蒙古族喜庆丰收或欢度节日的盛大聚会。作为蒙古族重要的传统节日,那达慕是以摔跤、射箭、赛马、歌舞等娱乐游艺项目为主要内容的集会。那达慕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是古老而神圣的..
2025-05-142012年大年初二,一年一度的苗族花山节系列活动,在广南县八宝镇甘庶园村正式开幕。为弘扬苗族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民族之间团结友爱,促进感情交流,2012年大年初二至初七,富宁、广南两县苗族同胞自发组织开展苗族踩花山系列文体活动,以加强..
2025-04-0412月25日(农历十二月初一),是三都县周覃镇布依族人民欢度“小年”的喜庆节日。在周覃镇板光村的寨门前,布依姑娘身穿布依族盛装,用竹制酒杯盛满自家酿制的糯米酒,唱着布依山歌列队欢迎客人。客人进寨时,布依姑娘举起竹酒杯向客人敬酒,歌..
2025-04-03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刚健,同时又细腻含蓄,伸展稳定,以优美挺拔见长,更以诙谐、爽朗明快、憨厚闻名中外,性格多样化,表现力极为丰富。“沙吾尔登”舞是流行于新疆蒙古族民间独具特色的传统舞蹈,“沙吾尔”蒙古语,指马跑动时,马头上下..
2025-03-16虽说都是蒙古族的婚礼,可是由于地域、传统习俗的不同,在形式上与内容上也大不相同。杜尔伯特蒙古族传统婚礼,丰富多彩地体现着在当的民风民情。接亲新郎带着众骑手与一辆哈拉特勒嘎(带车篷的马车)到新娘家接亲,接亲队伍一路鼓乐一路歌声地..
2025-03-15在芬兰坦佩雷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举行的新春联欢会上,中国留学生和学者甩起长袖,跳起热情奔放的藏族舞蹈《珠穆朗玛》。资料图片 海外华人过春节万里亲情紧相连“回中国过年吗?”春节快到了,侨居加拿大多年的李哲总是被中外朋友这样问..
2025-03-12白色,在蒙古族看来,是纯洁、吉祥之色。蒙古族称春节为“查干萨日”。“查干”一词译成汉语的意思为“白”,因此许多人称其为“白节”。进入腊月,蒙古族每家每户都要缝制好春节穿的新衣服,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修饰庭院,准备各种食品。除..
2025-03-121、禁忌科尔沁蒙古族选择配偶时,都有非常严格的婚姻约束。同辈人之间可以结婚,差辈人之间不能结婚。如双方都有达到婚龄的儿女,先互通想法,而后遣人作媒。虽父母愿意,但为人父母的不能当自己儿女的媒人。同姓之间不通婚,属相相同的男女一..
2025-02-25距蒙古族传统节日祖鲁节还有一天时间,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蒙古族民众18日已聚在博湖县巴格希恩随木庙古刹前,欢庆一年一度的祖鲁节。新疆佛教协会会长夏力宛活佛也抵临此间,为蒙古族民众摸顶赐福。“祖鲁节”也叫明安珠勒节、千灯节、..
2025-02-20独具瑶族特色的吹笙跶鼓舞。 别具一格的民俗大游行。 11月11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水滨村,瑶族同胞举行了古老的祭祀仪式。当日逢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苗族和畲族同胞共同的始祖盘王的生日。数千名瑶族群众和游客载..
2025-02-20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