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丹萨替寺藏传佛教艺术

2025-03-29 08:20历史文化

2010年6月21日下午3:30,刚刚从西藏高原考察归来的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先生,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作了一场题为《西藏丹萨替造像研究》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该所所长霍巍教授主持。

黄先生首先介绍了研究丹萨替造像的意义。他认为丹萨替造像风格壮美,工艺精湛,代表了西藏佛像艺术的最高成就,丹萨替造像的研究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元代藏传佛像艺术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研究藏传佛像艺术风格的演变,特别是外来艺术向西藏本土风格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丹萨替造像亦为我们提供了西藏14世纪藏传佛教艺术的标尺,弥补了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史上的空白。接着黄先生从以下七个方面对丹萨替造像进行了探讨:

一、丹萨替造像形成的历史背景

丹萨替造像以丹萨替寺而得名,丹萨替寺位于山南桑日县江乡日岗村北的一个腰上,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兴建。多吉杰布为帕竹噶举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时期,仅有他个人修行的茅屋一间,1198年始由他的两个大弟子止贡巴和达隆唐巴开始修建祖拉康大殿。丹萨替寺作为帕竹噶举派的主寺,同时也是帕竹噶举派分出的8个支派的母寺,宗教地位较高,历史上有名的京俄·扎巴迥乃、扎巴仁钦、绛曲坚赞、扎巴坚赞等重要人物均长期担任丹萨替座主,直至1434年发生内乱,1481年帕竹政权被推翻,才衰落下去。

目前的丹萨替寺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500米,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海拔4400米。1962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92-1993年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投资重建。

二,佛教造像的调查与发现

国外学者中最早关注丹萨替造像的是图齐,他在1948年曾访问过丹萨替寺,并亲眼看到帕木竹巴家族为丹萨替寺座主们建造的诸多舍利塔,塔身周围有造像,在其著作《去拉萨及以远》一书中首次提出这是一种特殊风格,随图齐入藏的弗朗西斯梅尔拍有图齐称赞的舍利塔多幅图片。目前丹萨替造像散见于西方的各大小公私博物馆、私人收藏、艺术市场和拍卖会上,据初步统计,总数约100余尊。

对于如此重要的一批造像,国内学者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在西藏自治区博物馆、布达拉宫等有关的出版图录中,仅发现3尊丹萨替造像,瑞士施罗德著的《西藏佛教塑像》第二卷中刊出的有10余尊,中国信息中心的出版物中有10余尊。不过,我国2005年在对丹萨替寺重建时,在遗址上出土有600余件文物,造像约有300余尊,存放于当地,但具体情况不详,更谈不上研究。

三、丹萨替寺造像的供奉形式

黄先生认为,丹萨替造像属于一种特殊的供奉形式,即不同于一般佛像,供于佛龛内或神坛上,而是供于舍利灵塔的塔身周围,少则200余尊,多达3000余尊。此种情况不仅在藏文文献中有记载,如《红史》、《汉藏史集》、《朗氏家族史》等的记载,而且黄先生通过对比弗朗西斯梅尔拍摄的舍利塔的多幅图片和首都博物馆的藏品,在造像背后发现的可能原来用于固定塔身的构件,更加坚信了这一判断。

四、丹萨替造像的时代与分期

丹萨替造像作为历史上流行的一种佛像风格,有其产生、发展和衰退的完整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了整个丹萨替寺的发展(13-15世纪)。

黄先生将丹萨替造像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一,产生期:为13世纪,即第二任、第三任座主灵塔的兴建时期;二,发展、定型期:为14世纪,即丹萨替寺及帕竹噶举派的全面兴盛期;三,衰落期:15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帕竹政权的灭亡,丹萨替寺亦衰落下去。

五、丹萨替造像的特征

整体风格特征为:脸型宽大,面部饱满,杏仁状大眼,四肢粗壮,仰莲座的莲瓣饱鼓,莲座低矮,座下另有基座,装饰繁复,大小规格一般在25-35厘米,稍大者在60-70厘米,以35厘米左右者为多。

六、造像的风格来源

西方学者更多地倾向于认为丹萨替造像的艺术风格来源于尼泊尔。而黄先生认为13世纪以后,尼泊尔风格已在西藏得到发展,已变成了西藏的风格,是西藏本土风格的影响,理由如下:一,题材上:已形成了具有教派思想和修法特点的新的神像崇拜体系;二,造型样式上:没有现成的仪轨可以依据,均为重新设计和创造;三,风格上:融入了藏民族的审美风格;四,历史文化背景上:进入13世纪的我国西藏地区,已正式纳入内地中央政府统治,经济、文化上的发达带来了艺术上的繁荣。

七、丹萨替的造像题材

有上师、本尊、佛母、空行母、佛陀、菩萨、护法等。

在以上七个方面对丹萨替造像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讲解之后,黄先生又指出了今后的研究趋向和问题所在:

1,丹萨替造像流行300余年,期间风格具体变化何在?

2,丹萨替造像出自何地和哪些匠人之手?有否具体造像粉本?

3,丹萨替寺历史上共建有多少灵塔?(18座)

  丹萨替造像是否都来自舍利灵塔供奉?(非也)

4,丹萨替寺作为帕木竹巴主寺,同时又是帕竹八小派的母寺。

 14世纪在帕木竹巴全盛时期,丹萨替寺及其造像艺术凭借帕竹万户和政权的势力流行于其管辖的广大势力范围内。因此研究丹萨替造像不是狭义的丹 萨替造像,而应是广义的具有教派和地域特色的造像风格。

5,丹萨替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这种风格是否影响和延伸至丹萨替寺壁画和唐卡等绘画艺术上?

6,丹萨替造像对明代西藏地区佛像产生了哪些影响?

最后,黄先生将其即将出版的有关丹萨替造像研究的新作之目录框架先行与听者进行了分享。

  • 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脉络

    西藏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昌都卡若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士的陶器,造型优美、质朴。双体兽陶罐巧妙地把两个动物的造型融合为一个陶罐,波浪式的几何纹样,朴素、别致。骨器和松耳石饰物造型也十分优美、制作精良,肇开了雕塑艺术的先河。考古发现..

    2025-09-14
  • 360度环幕电影《千年佛足》开拍 再现佛教艺术发展历程

    2010年4月28日上午,全国首部石窟类360度环幕电影——大足石刻《千年佛足》在重庆大足宝顶景区举行了开机仪式。该电影的拍摄和播放,对于充分彰显大足石刻崇高的价值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千年佛足》这部影片不仅仅只展现石..

    2025-09-14
  • “文明遗迹暨艺术表演” 杭州佛学院亮相吴哥窟

    近日,在被全球无数旅游者誉为“人生必须看一次”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柬埔寨吴哥古迹巴扬庙内,一场名为“文明遗迹暨艺术表演”的宗教盛事隆重举办。印尼、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中国、韩国和柬埔寨等13..

    2025-09-14
  • 赵无极的艺术成就

    赵无极先生从50年代在巴黎画坛崭头露角开始,就一直持续地保持着在国际艺术界知名的记录,他享有了国际艺术界给予他的许多荣誉和尊敬,也是中国艺术的光荣。赵无极先生早年在国立杭州艺专学习时,受到林风眠的指教。他向林风眠学到的不是具体..

    2025-08-27
  • 如何继承程派艺术?

    如何继承程派艺术,这个问题也牵扯到整个流派艺术的继承问题。我想大家都已经认识到,过去的流派继承人,同时又是流派艺术的创造者。例如余叔岩是继承谭派而形成了余派,杨宝森继承了余派而形成了杨派。现在的流派继承人则是永远的继承者,因..

    2025-08-25
  • 白居寺壁画 明代藏传佛教艺术的瑰宝

    白居寺壁画弥勒下生经变(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白居寺的壁画艺术,主要保存在措钦大殿和白居塔之中,位于措钦大殿后山上的仁定扎仓也保留有一些壁画。从时间上看,措钦大殿内的壁画,比白居塔内的壁画相对要早。1、措钦大殿壁画措钦大殿..

    2025-08-24
  • 中国的佛塔艺术

    佛塔的造型起源于印度。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的建筑在后汉末年,就已经风行全国了。据《后汉书》记载,汉末三国时期,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有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这些描述真实地记载了当时佛塔建筑的宏..

    2025-08-24
  • 莫高窟465窟藏传佛教壁画浅识

     465窟是一个人们颇感兴趣以表现藏密题材为主体的佛教洞窟。位于洞窟区北段北端,覆斗顶,中央设园椎形四阶佛坛,元代洞窟,俗名“欢喜洞”。窟分前后两室,全为藏式壁画。表现形式为单身的和男女合抱双身的修密像,画法奇特,独具格调,在汉..

    2025-08-23
  • 藏传佛教吉祥八宝:寓意吉祥喜庆

    《吉祥八清静图》(图片来源:西藏人文地理)吉祥八图宝瓶状(图片来源:西藏人文地理)《吉祥八清静图》,亦称八吉祥徽、八端瑞、吉祥八宝图,藏语称“扎西达吉”,是藏族民间传统美术中最常见而又被赋予深刻内涵和吉祥喜庆喻意的一组组合装..

    2025-08-23
  • 西藏农民喜过“望果节”

    8月7日,西藏拉萨堆龙县的村民们比赛马术喜迎“望果节”。中新社发陆欣摄“望果节”广泛流行于西藏农区。每年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西藏藏族农民身着节日服装,手捧预示五谷丰登的“切玛”(五谷斗)和青稞酒,来到农田载歌载舞,欢庆一年..

    2025-08-06
  • “望果节”来源于西藏古代兵役制度

    边多是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藏族音乐家、民族音乐理论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撰写了大量民俗研究文章,对藏军历史也有一定的研究。扎洞村群众庆祝“望果节”喜迎又一丰收年(白玛赤列供图)边多说:“我小时候曾经被迫当过几..

    2025-08-05
  • 西藏、青海民族经济考察组到临清考察工作

    8月12日至13日,西藏自治区民宗委郭东红处长、青海省民宗委经济处苏英蕾副处长等一行五人在聊城市民宗局民品办史仰海主任陪同下,到临清市考察民族经济工作。临清市政府办公室、临清市民宗局有关同志陪同活动。考察组先后深入到临清三和纺织集..

    2025-08-05
  • 林风眠的艺术特点

    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都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林风眠..

    2025-08-05
  • 徐燕孙的艺术特色

    徐燕孙既能画细如蚕丝般精美的工笔画,也能画寥寥数笔而生动传神的写意画。徐燕孙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里程碑似的人物,极大的影响并推动了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健康发展。徐燕孙非常注重传统,从他临摹唐代的阎立本、吴道子,宋代..

    2025-08-04
  • 钱笑呆的艺术特色

    在众多的连环画大家中,钱笑呆是称得上线描大家的。现在比较熟悉他作品的读者,大都是从他和赵宏本合作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开始的,其他看到的还有《吉平下毒》、河北版的《女儿国》等,但还有许多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古典题材优秀作品,现..

    2025-08-04
  • 黄慎的艺术特色

    黄慎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也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多从民间生活取材,不少作品塑造了纤夫、乞丐,流民、渔民等下层人物形象,如《群乞图》取材现实生活,描写灾荒年中,乞丐们流落街头..

    2025-08-04
  • 冷眼面对艺术品收藏热 艺术投资需谨慎

    收藏一直是投资的热门话题,进来艺术品投资火速升温,更有专家认为,高档的艺术品可以称为软黄金,比黄金还有价值。因为艺术品不但可以投资,还可以提高人的美学和精神的境界。那么,面对艺术品投资市场,我们究竟应该拿什么眼光来对待?应该..

    2025-08-04
  • 西藏唯一天主教堂

    盐井天主教堂内部每当晨曦初现,乳白色的雾霭从大山深处的密林中缓缓升起,又或夕阳斜下,遥映着远处的雪山之时,一群藏民手握胸前的十字架,心中默诵《圣经》祷辞。这实在令人惊奇,在大多数人眼里,藏传佛教是中国西藏自治区藏族群众唯一的..

    2025-08-01
  • 擦擦:西藏美术史上的“珠链”

    擦擦是藏区十分常见的泥质佛像。我们在寺院,在玛尼石堆旁或佛塔下,或在被认为是有灵性的山洞、水边,都能与它不期而遇。制作擦擦是藏区众多地方一直保留的传统,它多是在凹型的木质模具内捺入软泥等材质后压制成型,然后脱模而出。造型通常..

    2025-07-31
  • 藏传佛教法器漫谈

     佛教法器是指佛寺中僧侣们举行佛事活动和佛教仪式时所用的器物。藏传佛教的法器种类繁多,神圣而威严。其形式大多仿自印度佛教法器,同时也加进了具有自己特点的内容。它大致可分为礼敬、称赞、供养、持验、护身和劝导等六大类。不同种类的..

    2025-07-31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