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性的艺术系统中,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而能够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的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奥秘。这种抽象的表现形式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艺术,也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引为借鉴。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了它的独特性。其中山水画的自然观,摒弃了物理的自然,溪山行旅、潇湘奇观、富春山居、秋山草堂,都记录了画家的心象,而非纯自然的景象。中国的花鸟画则把西方人所忽略的花鸟虫鱼造就成特殊的绘画题材和特殊的绘画样式,使之在审美的领域焕发异彩,表现画家的心声。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人生的艺术写照。中国绘画有着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表现方式,其完整的体系就是中国画的传统。中国画艺术蕴涵了丰厚的哲学意念,以天人合一的艺术思维方式,把审美定位在形神、气韵等抽象的概念中,从而凝聚成一种与西方艺术大相径庭的东方精神。这一精神在当代中国画中的表现,有历史的继承,也有时代的发展。
中国画在千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历经了数次大的变革,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流艺术和形式。而在近代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又因为社会的变革,表现出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因此,所发生的与传统的关系问题,则成了新时代中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面对当代中国画的现状,其风貌与历史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对于当代中国画的认识和理解,显然,不能局限在对传统中国画的认知之中。这种因为时代的变化所带来的艺术面貌的变化,以当代艺术鉴赏的整体需求为基础,带来了当代艺术鉴赏的新的内容,因此,不管从哪个层面上去理解,都提醒人们需要正视现实的变化。
在当代高速发展的经济支撑下,当代国画的收藏也是集一时之盛。尽管我们还没有看到像宋徽宗和他所处的时代那样,因为帝王的特别爱好和推动,带来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以及收藏的兴盛这样一种发展格局,但是,今天在普及层面上的全民关注,则是史无前例的。无疑,当代国画收藏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藏家对于收藏的意义,更多的是着眼于增值这一经济问题之上。人们的热情在经济的蛊惑下,将本应对艺术的关注,沉寂在经济问题之后,各种成交价的误导和记录的突破,往往演化为一个公众的社会话题。这种公众性虽然对于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可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则是这种社会化的问题转移了人们的视线,消解了艺术鉴藏的内在精神。
从历史上看,收藏有三个群体,即宫廷收藏、文人收藏与民众收藏。在这三个群体的关系中,虽然相对于宫廷,文人也在民众的范畴之内,可是,封建社会中的文人绝大多数为官,而从收藏意义上来说,民众则是指的那些基层的、没有文化的群体。中国的鉴藏文化中,最能与中国画传统相合的是文人收藏,正是文人收藏积淀了中国文化中特别的一个内容,也是形成中国鉴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宫廷收藏和民众收藏更多的是从财富的观点出发来积累财富,其中的宫廷收藏大都来自继承、进贡和搜刮;民众收藏则基本上是以继承为主。文人收藏虽然也有继承的部分,可是,多数则是在与当代书画家(文人)交往中的酬应和馈赠,因此,与具体作品相应的是收藏的典故和佳话。
当然,面对这样的收藏传统和收藏文化,今天很难达到那种境界,因为时代之变,传统的文化方式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都在历史的发展中发生了变化,但是,正好像中国画传统的改变还需恪守发展中的底线一样,当代国画的鉴藏在时代的变化之中,也只有继承和发展中国画鉴藏文化的传统,才能使鉴藏在文化的浸泡中生发出令后人回味的趣事和佳话,为中国式的鉴藏文化增添时代的新的内容,同时也丰富当代国画作品的内涵。如此,鉴藏的过程因为文化的问题而增添了它的附加值,从而使当代文化的建设能够在经济问题之外表现出它的特别的意义。
无疑,这之中最需要的是对当代中国画的认知。认识和理解艺术有多种途径,书本的传授是一方面,而与艺术家的交流则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可是,我们今天难以和石涛、八大去交流,也难以和傅抱石、李可染去交流,与他们只能在历史的时空中神交,尽管这也是一种境界,可是,作为认识和理解则存在着时空的隔阂,存在着间接的局限性。当代鉴藏与当代画家的关系,基本上不存在时空的隔阂,在相关问题的直接性的交流中,可以减少认识和理解的难度。正是在这样一种现实中,使得当代收藏更多的是在当代的范围内,可以说,这是每一个时代的鉴藏特点,也是收藏的一般规律。
中国画的鉴藏,只有在当代的范围内,才有可能创造为后人所景仰历史,才有可能增加为后人所品味的佳话。
石鲁(原姓冯,名亚珩)祖籍江西景德镇,其高祖因避税迁四川,贩药售棉成为巨商,遂家仁寿县文公镇,成为当地第一大粮户。建冯家大庄园,藏书十余万册。石鲁少时,家庭文化氛围颇佳,这使他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石鲁一直具有抗争精神,反抗..
2025-06-23南通籍着名画家李方膺既不是扬州人,又未如黄慎,金农等久住扬州卖画,何以得置身于“扬州八怪”之列?关于这个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三辑所刊管劲丞遗稿《李方膺叙传》已经作了考证,其要点为:一、人品、画品和其他七人(按指李W,..
2025-06-23由于吴镇以董巨起家,其画中山、石、树、水、房屋、小桥都显得格外宁静、平和,但吴镇有时也着意打破这种气氛,使宁静中增几分动荡,那就是近景大树和山石的表现,特别是三两棵树的表现尤其明显。如果说吴画山、石、水、小桥、屋舍、群树的表..
2025-06-23陈大章,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书画世家,自幼酷爱丹青,被称为“中国画坛巨匠”。国画创作早期以人物为主,后以画山水、松、竹、梅着称于世,多幅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日本长崎现代美术馆、加拿大多伦多墨泉博物馆收藏,和作..
2025-06-22葛介屏(1912-1999),安徽省合肥市人。是当代着名书画家、金石篆刻家、诗词学家和文物书画鉴定家,早年经张叶青、刘启琳、张琴襄指授,寝馈于殷墟甲骨、西周钟鼎和秦汉以来各种碑碣,后入安徽省博物馆从事文物鉴定工作,对梁闻山、邓石如、包..
2025-06-21昨(4)日上午,中国观音故里旅游区广德寺里,梵音声声,墨香飘散。著名画家、中国国画院副院长、上海虹桥画院院长唐天源先生专程来到这里,为广德寺挥毫创作大型壁画《广德和谐法禧图》。壁画绘于古寺法堂之后宽10米、高6米的墙壁上,采用中..
2025-06-18格萨尔说唱艺人现场表演 摄影:王舒格萨尔说唱艺人现场表演 摄影:王舒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尔》也叫《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裕固族、纳西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
2025-06-18擦擦—持剑菩萨如同玛尼石遍及西藏各地受到崇拜一样,“擦擦”也遍及西藏各地,受到人们的崇拜。“擦擦”是一种类似于玛尼石,其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一,玛尼石是天然的白石,“擦擦”则是人工制品;其二,玛尼石有大有小,“擦擦”则普遍偏小..
2025-06-18大法东来,不但造就了中华民族历代大德高僧,也开创了佛教文化在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放眼纵观,寺院的营造,石窟的开凿,丛林的建立……,无不使佛教文化在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中独领风骚。尤其是书法艺术。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2025-06-18上世纪三十年代沈为画坛耄耋,画名遍海内,年近九十,腰脚仍健,食不厌粗,能步行三十里不倦,自云生平不晏起,清晨必散步庭园中,赏玩花木一二小时,而后进餐冶事。境无顺逆,均淡然处之。每月,沈心海还集合同道中人,有品花会雅集,来者例..
2025-06-02春节、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每到值得纪念的日子,各家发行机构都会推出纪念版贵金属收藏品。金银纪念币、金条银条和各种形式的贵金属藏品在市场上大量出现,每个都打出了“值得珍藏”、“升值潜力无限”的噱头。这些纪念版贵金..
2025-06-02于永茂自幼喜画,七十年代师从画家王明明,专攻人物画,期间多受刘凌沧、郭慕熙老师的指导;八十年代中期转研习山水画,在植根于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并多次求教于白雪石、何海霞、李可染等诸前辈大师,九十年代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从而在..
2025-06-02新中国成立后,张仃担任了一系列国家大型国际博览会和专题展览会的总体设计师,在国际交流中,为中国人挣足了面子。1952年,德国莱比锡举办国际博览会,张仃出任中国馆的总设计师。熟悉他的人知道他偏爱黑色,就向设计组交代:绝对不许张仃用..
2025-06-02满维起(1954―),男,1954年生于天津市,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其作品曾作为国礼由国家领导人赠送日本、韩国重要领导人,曾获..
2025-06-01陈克永,山水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53年生于北京市平谷县,197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1986年创作的《山河颂》,北京市美术家协会收藏。1988年参加首届美术大奖赛,作品《山泉》获二等奖。1988年参加中日美术作品交流展..
2025-06-01在历史与现实中,常常会有一些以煊赫的家世和富贵的资财而自傲于世的人,但如果剥去他们的光环,便不难发现其内心的伧俗。而一个真正精神充盈的人,无论其出身如何卑微、生活如何清贫、境遇如何寂寥,我们也终会发现他的气质华美与高贵,而烛..
2025-06-01赖少其,籍贯广东普宁,中国当代画坛领袖之一,有“艺坛圣哲”之称,在日本被称为“中国画伯”。1915年生于广东省普宁县下市乡(今普宁市池尾街道办华市村)。赖少其1932年考入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西画系,1934年起致力于木刻创作。1936年毕业..
2025-06-01张良勋,其早年曾师从当代着名书画家梅纯一、孔小瑜、童雪鸿等先生。1965年从事新闻工作,且从事美术创作和书籍插图等。版画《丰收时节》、《乡村姐妹》,活力生趣,盎然相高,同时参加“国庆十五周年全国美术展”,并远赴亚洲、非洲、欧洲一..
2025-06-011989年获“中日水墨画交流展”一等奖;1991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程大利水墨画展”;1992年赴马来西亚艺术学院讲学并举办画展;1993年访问德国,参加“中国艺术家赴德作品展”;1995年在南京举办“荷花系列――程大利水墨画展”;1996年在江苏..
2025-06-01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