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拓片收藏

2025-05-11 08:56历史文化

收藏汉画拓片之风兴起,汉画拓片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亮点。尤其在山东、河南、陕北等地,如何收藏与投资汉画拓片成为收藏者的热门话题。许多地区汉画研究组织不断出现,并成立了很多“汉画研究会”,探讨汉画艺术,使汉画这来自古代的艺术更充满生机。

汉画拓片是以宣纸用墨或朱砂按中国传统手工技术在汉画原石上精拓而成。那丰富生动的画面、班驳的古代痕迹、独特的韵味,将两千年前的汉代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神话故事直接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令人生发思古之幽情。汉画拓片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收藏汉画拓片不仅需要眼光,而且还要有财力支持。对于没有涉足过汉画拓片收藏的人,在准备收藏前,首先应概略了解汉画艺术知识,多看多比较不同汉画艺术的优缺点,在具有起码的汉画优劣鉴别能力的基础上尝试着购买一般价位较低的汉画拓片。当然,如果是对汉画艺术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并有自己的审美眼光的藏家可应该努力发现和收藏好的汉画作品,获得较大的利益回报。

汉画拓片收藏有普通收藏与专业收藏的区分。所谓普通收藏就是以装饰、梅花生活为原则,购买自己喜爱、价格易于接受的汉画拓片,购买的意向随机而灵活;而专业收藏则是以艺术与学术价值为选择标准,选取某一地区、某一历史时期的汉画拓片进行有针对性、专题性的购藏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以普通收藏的价格获得专业收藏质量的汉画拓片作品,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普通收藏开始走向专业收藏之路的。

汉画拓片收藏是理性行为,是建立在对汉画艺术丰富经验和论证基础上的。自己本身就外行,又没有冷静研究和咨询的过程,风险可想而知。而且,汉画艺术还有它的特殊性,可以说,它基本上“拒绝”外行收藏。如果你不真心热爱汉画艺术,不以孜孜追求美的情感去接近它,不多年浸润其间,把辨析其艺术价值和真伪优劣变成一种近乎本能的感觉,而只以买彩票的心理想搞汉画拓片收藏,没戏。

汉画拓片收藏关键在于发自内心的喜爱,而不仅仅是趋利行为。过分趋利必然会患得患失,越是患得患失,越容易与宝物失之交臂;尤其不能有投机取巧的心理,越是想捡便宜,越是容易吃亏上当。真正喜欢汉画艺术,就应该下功夫钻研,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要收藏汉画拓片,除了多阅读一些书籍杂志外,更重要的该要多接触实物,积累第一手的经验。特别是对档次较高、价值昂贵的汉画拓片,切不可凭着感觉或者抱着投机捡漏的心理,盲目购买。

收藏汉画拓片,在欣赏汉画艺术中受陶冶,练悟性,在学习与研究中逐渐丰富藏品,你就会发现,汉画拓片收藏在不经意间就实现了,而且回报颇丰。总之汉画拓片收藏随着大势走热,行情看好。

  • 收藏:不求永远占有 只求曾经拥有

    藏品真与假困惑着人们,赝品否定着真品,道德堕落者不断在制假,藏者的乐趣和智慧便在这真与假的辨识中得到满足和挥发。自信是在智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收藏需要自信,但更需要智慧和眼力。所以一般人是“玩”不起的。有心人更将票证时代的..

    2025-08-04
  • 收藏最重的意义在于传承文化

    当今社会多有观点认为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以投资为收藏目地的成分太大,艺术拍卖难以体现艺术品真正的艺术价值或文化历史价值。甘学军先生在这一点上持赞同态度。他认为现在国际上却有此潮流。现在的艺术市场已经不是传统收藏的感觉,已经成为一..

    2025-08-04
  • 冷眼面对艺术品收藏热 艺术投资需谨慎

    收藏一直是投资的热门话题,进来艺术品投资火速升温,更有专家认为,高档的艺术品可以称为软黄金,比黄金还有价值。因为艺术品不但可以投资,还可以提高人的美学和精神的境界。那么,面对艺术品投资市场,我们究竟应该拿什么眼光来对待?应该..

    2025-08-04
  • 书画收藏小窍门

    居室挂字画,可以宣染艺术气氛、开拓视野、增添美感、陶冶情操、怡悦身心。但是,挂字画相当有讲究。下面教您窍门1.装裱加框俗话说“人要装,画要裱”,一幅画装裱、加框后,即显露出高雅的魅力。中国字画、源远流长,字画的装裱,也要相益得..

    2025-08-04
  • 中国画市场神话破灭 谁的作品值得收藏

    中国画市场突然繁荣所形成的市场冲击波让许多人一时蒙住了理智的眼睛,往往凭耳朵就开始了中国画投资。于是,一些所谓的老年书画家、速成画家纷纷粉墨登场,而那些早已失去艺术生命和创造力的所谓“大家”也在不断地重复,年复一年地“艺术”..

    2025-08-04
  • 收藏书画艺术品之十八般武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以中国独有的书画艺术品独具魅力,而书画艺术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它有着坚挺上扬的市场价格,正因如此,诱人的收藏热和由此产生的“收藏文化”的形成也就不难为人所理解。收藏书法和绘画更是学问无穷,要收藏书画艺术..

    2025-08-04
  • 木版水印成收藏新宠

    书画收藏历来是收藏的热门,涉足书画收藏的每一个人,恐怕都不可避免地碰到过木版水印带来的惊喜和烦恼。几年前,一位有着几十年玩画经验的朋友,拿来一幅原装旧裱的张大千的山水画,岁月留痕清晰可见,画款、印俱佳,纸、墨、绢、裱俱老。画..

    2025-08-04
  • 禁画撑伞的女人油画,作者因此画终身残疾无人敢收藏

    作为十大禁画之一,《撑伞的女人油画》可能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副,因为它的名气非常大,而往往会让人忘了这幅画其实是..

    2025-06-17
  • 纪念系列藏品要看血统才能具有收藏升值

    春节、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每到值得纪念的日子,各家发行机构都会推出纪念版贵金属收藏品。金银纪念币、金条银条和各种形式的贵金属藏品在市场上大量出现,每个都打出了“值得珍藏”、“升值潜力无限”的噱头。这些纪念版贵金..

    2025-06-02
  • 酒瓶收藏的意义和价值

    酒瓶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集酒艺、酒史、陶艺、瓷艺、考古、文物、绘画、书法、诗词、雕刻、民俗、礼仪、风景名胜于一体,综合体现了悠久灿烂东方文化。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酒瓶收藏有何价值呢?我认为有三:史料价值、和科技..

    2025-05-21
  • 收藏印章边款很讲究

    自明代中叶以来,篆刻的边款艺术成就与明清流派印章艺术是并驾齐驱的。这一显著特点,说明清流派印章艺术是秦汉印优良传统一脉相承的发展产物,那么,明清卓有大成的边款艺术则是秦汉印苑里所未曾有的全新创作。鉴定一方印章是否为明清时代的..

    2025-05-13
  • 海派“玩家”收藏经:冷门中玩出精品

    关于“玩”,京城大藏家王世襄曾说:“一个人连玩都不会,他还能做什么!”晚他一辈的上海收藏家金晓东把这句话奉为经典。他收藏也是从这个“玩”字出发。不限门类,不论贵贱,全凭自己的喜好。不过海派收藏家与京派藏家也有不同之处。北京人..

    2025-05-12
  • 艺术品投资资本唯炒 收藏唯实

    国人有句流传了上千年的老话:“盛世收藏乱世金”,一针见血的点明了艺术品投资市场的浮沉起落。如今,经历了32年改革..

    2025-05-12
  • 雕塑收藏正当时

    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人类制造工具时,在对石头、木头、骨头、泥巴等材质加工的过程中,大量运用了雕刻、堆塑等手法,最早的雕塑艺术就这样在原始器物中产生了。后来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开始有了精神文化层面的雕塑追求,生存、祭祀、祈福..

    2025-05-12
  • 收藏家的几点书画收藏和投资经验

    收藏美术作品,已是很多私人和企业考虑的投资意向。确实,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收藏些美术作品,装饰在居室、会议室时时揣摩、观赏,既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又使资金保值、升值,进而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保护了文化遗产,真是几全其美..

    2025-05-12
  • 熊光楷:收藏大可不必强求真迹

    他是一名“武将”,却一直大力倡导读书、藏书,他说,藏书就是藏兵他搞收藏不求经济利益,而在于收藏知识、经历和记忆,他说,最喜欢“见字如晤”的亲切感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既是一名“武将”,还是一位成就斐然的学者、收..

    2025-05-12
  • 盘点真实的ufo图片,各国收藏的绝密飞碟图片

    外星人真的存在吗?这是萦绕在所有人心中的疑问,在各国曝光的ufo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种飞碟图片,据说这些老..

    2025-04-24
  • 水彩画收藏悄然兴起

    水彩画的价格在国内被严重低估 专家称价值被低估是不争的事实提起书画收藏,近年来,颇为风靡的书画当属国画与油画。然而,作为异军突起的水彩画收藏市场,也在悄然地露头。业内人士表示,纵观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长期以来就是以油画和中国画..

    2025-04-22
  • 收藏投资成扇要趁早

    近年来的书画拍卖市场上,成扇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特别是印有名家书画兼具精美扇骨的,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何谓成扇成扇,俗称“扇子”,也就是所谓的折扇和团扇。据史料记载,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起初的扇子多为鸟类的羽毛编制..

    2025-04-22
  • 错位收藏名家另类作品 未来升值空间大

    名家是艺术品市场上一个永远的热点。但好的名家之作要么价位太高,要么就是出了钱也买不到,出高价而买应酬之作的事比比皆是。但即便如此,人们的眼睛还是盯着名家。在这场名家争夺战中,一些聪明的藏家另辟蹊径,瞄上了名家的另类作品,也就是..

    2025-04-21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