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语言有什么特点?土家族文字的创造

2025-06-06 08:29历史文化

土家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文字。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尚未确定。

据50年代调查,只会土家语不会汉语的土家的约有七八万。他们多分布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秀山、来凤一带偏僻山区的土家族村寨中,而且多是老年。目前,据土家族语言组调查,在沿水河岸的土家族村寒中,汉语已成为社会交往和生活中表达情意的工具。

土家语分为北部和南部方言,其基本特点是有声调,无复辅音,复合元音较多,辅音韵尾较少;词汇以复音词为多。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主语-宾语-谓语等等。

他们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早、较深、所用的汉语,多为西南官活。现在,绝大多数土

家族人都通用汉语,习用汉文。在土家族聚居地内,有的土家语正在消失,有的土家语消失较早,还有的渗入了当地使用的汉语,80年代,操土家语的约有20余万人。

文学

土家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有神活传说,如“洪水登天”、“兄妹成婚”、“鹰公”与余婆婆、“向王天子”、“巴务相”、“廪君化白虎”、“九节牛角”、“八耳锅”、“土家神马”、“腾云草鞋宿地鞭”等都是对人类,族别,姓氏来历的神奇解释。有寓言故事,如“吴著冲和彭士愁”、“白鼻子王”、“聪明的波七卡”、“巴列降龙”、“向叫花子请愿”等。有哑语谚语,在盘歌,舞蹈时少不了它。还有优美的民歌。“农人随口唱山歌,北陌南阡应鼓锣”,说明了土家族善歌的传统。大致可分为劳动歌、苦情歌、爱情歌等。

薅草锣鼓歌是劳动歌的一种;相传土家先民定居于湘鄂川黔时就是一边敲锣击鼓,一边劳动生产。薅草歌一般以七言四句,七言五句居多。对歌是在正词中穿插衬词或“号头”,穿插的句子多样。

对歌中,情歌所占比重较大。如“结交歌”、“初恋歌”、“赞美歌”、“相思歌”、“情别歌”等。盘歌多是与土家历史上以歌为媒分不开。传说情歌如“十爱”、“十关”等流传至今,歌词纯真,寓意抒情。

长篇诗歌中叙事诗歌较多,“古歌”、“神歌”以及史诗,如土家语唱的“梯玛神歌”。

文学诗词具有土家族特色的首推竹枝词。土家先民巴人,善讴巴歌。通常以短笛和之,

以竹枝击鼓,踏点起舞,这种词牌在川东梁山一带又叫做“杨柳”。竹枝词内容,多记土家地区的山川景色,生产生活,风土人情,语言清新多用谐音,潇洒醇郁,自成一体。魏晋南北朝郦道元记有二句式竹枝巴歌。在唐代,经刘禹锡整理成竹枝词广为流传。

由于土家族接受汉文化较早,从明代以后,土家族上层文人大量涌现。他们不仅掌握政权,而且深入学习汉文,世习诗书,用汉族诗歌形式以及竹枝词等,创作了大量诗作,成为土汉文化交流的丰富成果。如明清时期出现的容美工诗人群、川东冉氏诗人群和湘西的彭氏诗人群等,各地众多诗人的诗歌创作充分反映了土家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及时代特征,内容极其丰富,艺术性很高,成为土家族文化乃至全国文化的优秀遗产和宝贵财富,也显示了土家族文化的较高水平和发展程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鄂西容美土司中出现的田氏诗人群,他们本是土司官吏,但又积极学习汉语,倡导诗文,从明万历年间田九龄开一代诗风起,连续六代土司著述诗文,兴盛百余年,涌现了田宗文、田玄、田奎、田既霖、田甘霖、田舜年等一大批土司诗人。他们知识渊博,著述丰盛,皆有诗集传世,在湖广颇负盛名,在土家族历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也实属罕见。这些诗人的创作成就,无疑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成长起来的土家族作家,继承古代文化传统,开始创作多样化的文学作品,促使土家族书面文学进一步发展,而且逐步成为土家族文学的主流。新的时代产生了新的文学。土家族文学的体裁进一步扩大,文学创作的题材也更加广阔,文学创作的风格进一步多样化。从过去屈指可数的作家发展成为鄂川黔几省的大批作家跻身文坛,充分展示了土家族文学旺盛活力的,后继有人的大好形势和光明前景。

  • 佤族语言的渊源是什么?佤族文字的基础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有布饶克、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土语的差异。佤语与德昂语、布朗语有亲属关系,与傣语的关系更为密切,词汇中大约有10%的傣语借词。解放前,除部分地区曾使用过一种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外,佤..

    2025-09-02
  • 塔塔尔族民族语言的基础是什么?塔塔尔语的发展

    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卜察克语支。塔塔尔语有三种方言:即中央或中部方言(包括伏尔加、喀山和中国境内塔塔尔族的方言)、西部或米希尔方言(指居住在鞑靼自治共和国境内塔塔尔族的方言)以及东部或西伯利亚方言。塔塔尔语是在保加..

    2025-09-02
  • 德昂族语言的用途是什么?德昂族文字作品

    过去,一些德昂族知识分子曾用傣文拼写德昂语言,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习惯法等,但应用不广泛。如今,许多德昂族不仅会讲汉语、傣语、景颇语,而且还会写文章、散文、诗歌等,曾出版过《德昂族药集》、《崩龙族(德昂族)文学作品选》等书..

    2025-09-01
  • 高山族语言有什么特点?高山族使用的文字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内部差别较大,彼此不相沟通,但都是属于多音节的没有声调的黏着语,现尚有语言15种,在聚居区和家庭等不同范围内使用,大体可分泰雅、曹、排湾三种语群。没有本民族文字,普遍兼通汉语文。民..

    2025-09-01
  • 若此能与文字同效,中华文明至少提前3000年║五行里的中国

    孔子在《易传》中写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也就说: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有尊卑贵贱..

    2025-08-29
  • 基诺族的太阳鼓有什么特点?太阳鼓的制作方法

    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有两面,即公鼓和母鼓。公鼓大些,母鼓稍小。鼓身用坚硬而不易开裂的圆敲击太阳鼓,喜庆丰收木凿成,呈圆柱形,长约1米,直径约50-70厘米不等。两头均用方形木钉钉住牛皮为鼓面,两端鼓身四周..

    2025-08-21
  • 那些长寿的人都有什么特点?

    以下内容由小猫同学的分享整理而成。小猫同学说:01我觉得我可以分享一下我身边亲人的经验,我的奶奶是103岁去世,我..

    2025-08-16
  • 东北方言段落语言

    1,老么卡哧眼儿例:瞧你长的那样,老么卡哧眼儿,那个能看上你,形容又老又丑的人2,皮儿片儿:乱七八糟的例:老王家那小子把家里造的皮儿片儿的,同皮皮片片。3,魂儿画儿=魂画:指出去玩儿回来的孩子脸上和身上很脏例句:你这脸上抹啥了,..

    2025-08-08
  • 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

    声母1.平翘舌不分这里所指的是z—zhc—chs—sh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

    2025-08-08
  • 佤族的银饰品有什么特点和样式?佤族的大耳环简介

    很早就听说佤族的银饰品非常奇特,耳环大得出奇夸张,大得让人不敢相信。不久前,我慕名来到孟连县的富岩乡,终于见识到了这样的大耳环。 富岩佤族妇女的耳环,以纯银打制而成。大小不同,造型各异。有的似缩小了的象脚木鼓,直径3至4厘米,..

    2025-07-29
  • 土家族旅游 土家山寨酉阳庙溪村是历史古寨

    美丽的土家山寨酉阳庙溪村在酉阳自治县庙溪乡庙溪村10组,有一个叫大蛇阡的地方,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在群山掩映..

    2025-07-28
  • 土族历史 土族和土家族有啥区别

    土族的族名则源于其祖先“吐谷浑”,因“吐谷浑”在唐代中期后称“吐浑”,而“浑”在蒙古语中是“人”的意思,所以后..

    2025-07-28
  • 为什么土家族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民族之一

    土家族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民族之一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寓意“本地人”,是古代巴国的一支,位于鄂西、湘西、巴渝东南..

    2025-07-28
  •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农耕文化,而土家族也自己特色的农耕文化。土家族的从事农业,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了。那里的人们种桑..

    2025-07-28
  • 土家族的人口有多少 土家族的分布地在哪里

    土家族的人口数量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

    2025-07-28
  • 土家族名人 历史上的土家族名人汇总

    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为自己民族做了一定贡献的名人。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名族之一,主要居住于云贵高原东端。全国土家..

    2025-07-28
  • 土家族的来历 土家人是由巴人演变而来的吗

    土家族在中国五十多个民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土家族有802.81多万人,集中散居在湘鄂渝..

    2025-07-28
  • 土家族的火功疗法的种类 各有什么特点

    土家族火功疗法土家族民间用火为引治疗疾病的方法甚多,如火罐、火攻、油火、火针、灯火、烧艾、火灰碗等,被称之火功..

    2025-07-28
  •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六月六“晒龙袍”是什么意思

    土家族六月六“晒龙袍”的习俗六月六是土家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也被称为“晒龙袍”,和湖南汉族的“洗晒..

    2025-07-28
  • 土家族的打飞棒是怎么来的 现在是怎么玩的

    湘西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练就以木捧击毙飞禽走兽的本领。这种以掷棒保护庄稼的传统方法,逐步形成为一种“..

    2025-07-28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