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正演变为一项“文化福利”运动

2025-07-09 09:10历史文化

京剧的最大东家在中国,最大卖场在北京。所谓“京剧”,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给了正本清源的解释:京剧不是指北京剧或京都剧,京是指都市,所以,京剧实乃都市剧。京剧被认为是“京派戏”、地方戏被认为是“外省戏”的概念显然是个误会,京剧/地方戏实乃古老中国的城乡二重唱中的一出“城市戏/乡村戏”的变种。

全国共有360多个地方戏,相较昆曲的小资化、豫剧的老年化、黄梅戏的精英化、湖北大鼓的俚俗化、粤剧的固本化和东北二人转的传媒化而言,只有京剧经历过样板戏的大清洗,它的普世价值更带有一种“政治正确”的色彩,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之后,点点滴滴的习性残余和机能缺失只有在新世纪翻过一页后才有所体现。

年前北京最值得关注的文化事件,梅兰芳大剧院的破土动工肯定算是绕不过去的一桩。

话要从中国最著名的两家京剧“圣殿”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的在京城同一块地盘上演着“龙虎斗”说起。在一个品牌竞争的年代,京剧院的成功也在于对资源的争夺。首先是人才,北京京剧院近年来演出过不少有影响力的作品,得益于对中国京剧院人才的“借用”,人才之间的互通有无俨然也是福利文化的特征之一:都是国家的人才,谁都可以使。但涉及演出场地,好像就不是那么简单。目前,北京能够固定地提供大型演出场地的目前只有长安大戏院一家,跟隶属于北京市的北京京剧院是对口关系。而隶属于文化部的中国京剧院并没有自己的剧院,只能租借场地使用。

于去年年底破土动开的梅兰芳大剧院将改变这种局面,其总投资1.1个亿,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预计两年后建成,它地处北京西二环官园桥东,是中国京剧院“荡平”原址建筑和居民楼后,规划建造的自己的演出剧院。

京城又多了一处“京剧文化宫”?建成后的梅兰芳大剧院内设大剧场、京剧艺术展览馆、小剧场(影像录制厅)和录音棚,并包含800余个停车位。除甲级池座和VIP包厢外,还对普通观众席进行了着重设计,使工薪阶层的京剧爱好者也能欣赏到优质的舞台演出。目前,人民剧场内已按1:1的比例搭建了梅兰芳大剧院落成后的池座。

显然,梅兰芳大剧院之所以能够诞生是基于与市场的合谋而非空等救济。情形是这样的:梅兰芳大剧院的建设资金来源于与一家房地产商的合作,对房地产商的回报是一起开发起来的商业酒店由其经营。

为建梅兰芳大剧院,将使用了不到十年的原场馆拆除,曾经引来中国京剧院员工的质疑和不满。但事实证明,如果不毁掉福利就会毁于福利,梅兰芳大剧院的动工冲破了旧有的福利文化,在资本运作上投入到商业的怀抱,这比在一出戏上加上现代手法改造京剧来得更加令人玩味。

京剧正在变成我们时代的福利文化。

也许,福利文化可以理解为“带福利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总之,它是以“体恤”、“关照”为本意的,它带有先验性的悲悯色彩,主观地认为大众是需要“用文化来为人民谋福利”的东西的,它强加于人而不自制,它的最大特征是免费、利益均沾、国家或集体埋单,它始终不是必需品。如果是电影,不看白不看,因为是集体包场;看了也白看,嘴上可能声称“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内心却会认为不过是一个宣教片。

类似的福利文化还有:每个城市都有的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文化宫、工人俱乐部等等,这些文化场所,早期都是“为市民谋取文化福利”所建造的,现在,它不可避免地在城市里衰败了,沦为商铺、办公间、游戏厅、台球室、歌舞厅和放影院。它的确是衰败了吗?恐怕没这么简单,它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变形术”,它被“变性”了??如果给你的福利并不是一种享受时,为什么不针对人的需求来重新设置呢?

京剧正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它的制造者们埋怨没有给京剧的演出提供更好、更多的场地--在北京这座视京剧为己出的城市里,只有“长安大剧院”一家提供档期的京剧演出舞台;另一方面,同样是京剧的制造者们在抱怨,来看演出的观众大都不是自掏腰包来看的,都是单位逢年过节发票来看的,以示“福利”。

事实的确如此,场所遭遇了变性,而观众的组织度相当高,这就是京剧的一部分现状。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分析说:“目前,京剧观众早已从大众变为小众,京剧这种综合的文化娱乐形式在激烈竞争中,其功能被挤压到仅剩下宣传教育,与目前观众审美观念多元化的现状不相适应,因而自己掏腰包的观众越来越少,国粹京剧正慢慢‘变异’为一种福利文化。”

京剧开戏也有“拉票”方式。与别的商业演出大多请媒体有所不同,京剧的首映式上少不了当地各区主管宣传的领导,领导与戏“熟份”之后,包场和团购的概率就多得多了。
与传统文化演出市场的尴尬处境相反,外来演出剧目的票价一直很高,但观众仍是趋之若鹜。在春节前,本属京剧的演出高峰季,许多京剧剧目并不能排上档期。

京剧仍然没有走出“自愚自乐”的怪圈。

有人批评说,包括许多经典剧目在内,都是以演出多少场次、观众人数多少作为评价标准,但是这种评价“体系”却有问题:演出场次是任务,许多经典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指标而演出、演成的经典;观众人数也是各级部门、各级单位发动、组织企事业职工来看的,大部分都是由单位工会集体开支、买票发给职工来看,这种半商业形态下的“组织型观众”主导着京剧市场上的主要票房。

有人演、有人看、有人组织,表面上看形势一片大好,实际上京剧依然江河日下。从北京演出市场上的对比就可以看出,每年北京的涉外演出(含港澳台)超过2000场,最高时达到6000多场,但是,京剧每年的演出场次只能维持在200多场。

在这每年200多场的演出中,自发而来、非“团购”的观众数量就少之又少了,这就是京剧目前“自愚自乐”的现状--它形成了一种稳固的演出和观赏团队,这种“稳定性组织”是福利文化的“集大成者”。

是京剧被年轻人抛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好相反,许多年轻人并非对京剧不感兴趣,而是即便作为观众,也是不得其门而入。京剧的话语体系是建构在“国粹”的定位之上的。“国粹”意味着是受监护,意味着掌控在少数人手中,尤其是它作为“国家门面”具有“形象”功能,它是“外向型”的文化,如果要对内,也便成了“福利”,这便可以解释“福利文化”的形成了。

困扰京剧界的现状是一方面在寻求话语庇护,另一方面又指望能脱离国家母体而平民化、商业化。在舆论导向中,京剧一直是以日渐式微的面孔出现的,这种对京剧发展的批判并不为业内人士认可,业内人士认为,相较于其他剧种来说,京剧无论是从人力、财力、团体数量还是观众认知度上来说都是最高的,它仰着脸曾经获得了庇护,现在该放下架子贴近大众了,京剧不应该是少数人的福利,而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待遇。

京剧的高高在上决非偶然,在业内流传的两个故事是说:在1993年的汪辜会谈上,汪道涵和辜振甫同为京剧票友,二人一唱一和,咿咿呀呀的清唱之声扭转了海峡两岸禁锢已久的空气;张学良晚年,仍对京剧痴迷不悔,在他100岁高寿时说,不懂京剧不爱京剧,就不是中国人。

京剧的传奇不仅仅是跟梅兰芳这样的大师联系在一起,从它在官宦之家唱堂会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它的气味儿里有了阳春白雪的气息,有了文化空气与政治空气从神交走向被笑纳的那一天。

现代京剧的发展不怕的是传统的酸腐味儿、没有人气味儿,怕的倒是串了别的味儿,过分清泠没有杂合之气了,致使京剧只在深宫中(大剧院)长吟,而无法在江湖中(公园里)虎啸??它本来就不是一门通俗的大众艺术,它始终是带有福利性质的供养和生产。

向福利文化叫板是京剧必须改变的一步,否则,与其说是福利文化在“晃点”京剧,倒不如说是京剧在“忽悠”福利文化,如果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赖着不动,甘愿被晃点,京剧就算有满腔抱负,也不过是一个形象工程。如果说老外比咱们更加热爱京剧,只能说,京剧到了从福利文化向商业文化转型的时候了。

  • 京剧 乐器

    京剧的乐器单皮鼓又称小鼓。是打击乐和管弦乐的指挥乐器,演奏时用两根细竹(通称鼓箭子、鼓签)。指挥方法用底鼓,有时并配合手势,各种乐器都随着它的指挥来演奏。歌唱时辅助板打节奏。司鼓、板者称为鼓佬(即鼓师)。板亦名檀板、拍板。打击乐..

    2025-11-22
  • 京剧中的上口字粗考

    凡京剧爱好者,都知道京剧有个上口字的问题。什么是上口字?简言之,即凡是京剧语言中与普通话声、韵(声调除外)不同的那些字,就是上口字。换句话讲,上口字就是至今仍保留在京剧唱念中的那些古音、方言字,古音来自《中原音韵》(或“中州..

    2025-11-22
  • 谈谈京剧表演中演员与乐队配合的问题

    近日中央电视台11频道《跟我学》栏目,邀请北京京剧院青年京剧名家,国家一级演员杨少彭、国家京剧院一级琴师赵建华、香港著名月琴演奏家雷群安、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国家一级鼓师马勇,合作录制了一期特别的节目――实力派演员与高水平乐队亲密..

    2025-11-22
  • 司鼓在京剧演出中的指挥作用

    中国戏曲艺术在演出构成上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表演部分和演奏部分,虽然在整体上以表演为主,但是,演奏在演出中占有半壁江山,它不仅要为演员的唱腔伴奏,还要为演员的动作表演以及内心感受进行音乐烘托,还要完成全剧的音乐形象塑造。板鼓..

    2025-11-22
  • 京剧的乐队和场面

    京剧乐队是由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组成的。打击乐器称武场,管、弦乐器称文场。京剧乐队总称场面,或文武场。文场:京剧伴奏中的管弦乐队称为文场。一般重唱工的文戏,以管弦乐伴奏为主(虽也少不了打击乐)。文场包括的乐器,主要有:京胡(..

    2025-11-22
  • 京剧的精髓何在?

    现在的新编京剧,能称做"精品"的很少,我以为,主要是没有掌握京剧的“精髓”之所在。编京剧,关键也在剧本,而如何评判京剧剧本的优劣呢?除了对戏剧的一般要求之外,就是要看这剧本是否充分地抓住了京剧的“精髓”。那么,什么是京剧的精髓..

    2025-11-21
  • 陶瓷文化中的佛教

     陶瓷佛像。资料图片佛教与陶瓷文化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佛教借助陶瓷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我国陶瓷文化又因佛教文化而丰富多彩。佛教的传入与普及,影响和促进了我国陶瓷的发展。使我国的陶瓷不仅在型制上,更在装饰..

    2025-11-19
  • 傣族的历史起源是什么?傣族文化简介

    傣族的社会发展,和祖国的历史分不开的。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傣族地区就是祖国西南和中印半岛的缅甸、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西汉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开发西南地区,建置益州郡时,傣族地区即是益州郡的西..

    2025-11-16
  • 宋朝经济文化都极其富裕,为何军事能力却不强?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

    2025-11-14
  • 双沟酒的历史及文化

    双沟是一块古老的土地,从1800多万年前的双沟醉猿,到5万年前的下草湾人,大自然的演变和人类诞生的过程,在为双沟留下厚重地域文化积淀的同时,也不断滋养着双沟历史文化的延伸。而在这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双沟酒文化都一直贯穿着。双..

    2025-11-11
  • 闲话中国的敬酒文化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

    2025-11-10
  • 基督教在缅甸是如何传播的?基督教对景颇族文化的影响

    缅甸的景颇族被称为克钦族,约有60万人(1995年),主要分布在缅北的密支那、八莫、杰沙、兴威、腊戍、孟拱、果当、葡萄、户拱河谷、瓦扎等地,此外还分布在瑞丽江流域、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汇合处的三角地带、中缅边境地区、掸邦部分地区。缅..

    2025-11-07
  • 京族的文化符号是什么?京族独弦琴的特点

    京族群众在金滩弹奏独弦琴欢庆哈节“都说蒙古族是逐草而居的民族,而京族是逐鱼而居的民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

    2025-11-06
  • 藏族有怎样的艺术文化?藏族的艺术文化贡献

    藏族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7世纪初就有藏文文献传世,最早的有木简木牍、纸卷皮卷、金铭石刻等。吐蕃王朝崇奉佛教,曾专设译场,宋代自内地传入雕板刻经,其典籍著述之丰富可与汉族媲美。书籍装帧为横条散叶梵夹本。藏文..

    2025-11-06
  • 中国古典京剧声腔韵味的内涵

    本源及其艺术规律贵州省安顺市第二高级中学洪阜内容提要:京剧声腔是以一种有别于其他戏曲的声腔旋律构成的,有着一种特定的独具的声腔韵味。其韵味要受汉语语音的制约,根据汉语语音生发旋律,创造声腔。京剧声腔韵味通过发声吐字这个飞跃来..

    2025-10-31
  • 京剧声腔和音乐的发展

    纵观京剧声腔和音乐发展史,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涵盖于其中的规律:京剧自身固有的声腔、板式的发展;引进地方音调;横向借鉴生活中的音乐形式;吸收了宗教音乐的某些旋律。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京剧音乐在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同时,也在不断为其它艺术..

    2025-10-31
  • 丰富多彩的京剧声腔

    京剧声腔丰富,包罗万象,来源广泛而复杂,这里作一个简单罗列。1、属于皮黄声腔系统的部分(主腔部分,使用胡琴伴奏)西皮:脱胎于梆子声腔,最早产生于湖北襄阳地区,名叫襄阳调。基本板式有--慢板原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导板、散板、摇板..

    2025-10-31
  • 京剧声腔术语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

    2025-10-31
  • 京剧声腔术语2

    (31)长吭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长吭好似加大音量。(32)砸夯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33)工尺戏..

    2025-10-31
  • 京剧的调门

    我们常听京剧演员说某某唱正工调或六字调,也有说工半调,六半调的,由于过去以正工调为京剧舞台的标准调门,所以又有正工老生和正工青衣的说法。原来我国古代音乐中乐器的定调以笛或箫为准。通用的笛分为七调。即上字调,相当于今之降B调;..

    2025-10-31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
佛教导航 - 开启智慧之旅,连接十方法缘 | fjdh.org.cn智慧莲华 - 赋能寺院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弘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