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正演变为一项“文化福利”运动

2025-07-09 09:10历史文化

京剧的最大东家在中国,最大卖场在北京。所谓“京剧”,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给了正本清源的解释:京剧不是指北京剧或京都剧,京是指都市,所以,京剧实乃都市剧。京剧被认为是“京派戏”、地方戏被认为是“外省戏”的概念显然是个误会,京剧/地方戏实乃古老中国的城乡二重唱中的一出“城市戏/乡村戏”的变种。

全国共有360多个地方戏,相较昆曲的小资化、豫剧的老年化、黄梅戏的精英化、湖北大鼓的俚俗化、粤剧的固本化和东北二人转的传媒化而言,只有京剧经历过样板戏的大清洗,它的普世价值更带有一种“政治正确”的色彩,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之后,点点滴滴的习性残余和机能缺失只有在新世纪翻过一页后才有所体现。

年前北京最值得关注的文化事件,梅兰芳大剧院的破土动工肯定算是绕不过去的一桩。

话要从中国最著名的两家京剧“圣殿”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的在京城同一块地盘上演着“龙虎斗”说起。在一个品牌竞争的年代,京剧院的成功也在于对资源的争夺。首先是人才,北京京剧院近年来演出过不少有影响力的作品,得益于对中国京剧院人才的“借用”,人才之间的互通有无俨然也是福利文化的特征之一:都是国家的人才,谁都可以使。但涉及演出场地,好像就不是那么简单。目前,北京能够固定地提供大型演出场地的目前只有长安大戏院一家,跟隶属于北京市的北京京剧院是对口关系。而隶属于文化部的中国京剧院并没有自己的剧院,只能租借场地使用。

于去年年底破土动开的梅兰芳大剧院将改变这种局面,其总投资1.1个亿,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预计两年后建成,它地处北京西二环官园桥东,是中国京剧院“荡平”原址建筑和居民楼后,规划建造的自己的演出剧院。

京城又多了一处“京剧文化宫”?建成后的梅兰芳大剧院内设大剧场、京剧艺术展览馆、小剧场(影像录制厅)和录音棚,并包含800余个停车位。除甲级池座和VIP包厢外,还对普通观众席进行了着重设计,使工薪阶层的京剧爱好者也能欣赏到优质的舞台演出。目前,人民剧场内已按1:1的比例搭建了梅兰芳大剧院落成后的池座。

显然,梅兰芳大剧院之所以能够诞生是基于与市场的合谋而非空等救济。情形是这样的:梅兰芳大剧院的建设资金来源于与一家房地产商的合作,对房地产商的回报是一起开发起来的商业酒店由其经营。

为建梅兰芳大剧院,将使用了不到十年的原场馆拆除,曾经引来中国京剧院员工的质疑和不满。但事实证明,如果不毁掉福利就会毁于福利,梅兰芳大剧院的动工冲破了旧有的福利文化,在资本运作上投入到商业的怀抱,这比在一出戏上加上现代手法改造京剧来得更加令人玩味。

京剧正在变成我们时代的福利文化。

也许,福利文化可以理解为“带福利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总之,它是以“体恤”、“关照”为本意的,它带有先验性的悲悯色彩,主观地认为大众是需要“用文化来为人民谋福利”的东西的,它强加于人而不自制,它的最大特征是免费、利益均沾、国家或集体埋单,它始终不是必需品。如果是电影,不看白不看,因为是集体包场;看了也白看,嘴上可能声称“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内心却会认为不过是一个宣教片。

类似的福利文化还有:每个城市都有的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文化宫、工人俱乐部等等,这些文化场所,早期都是“为市民谋取文化福利”所建造的,现在,它不可避免地在城市里衰败了,沦为商铺、办公间、游戏厅、台球室、歌舞厅和放影院。它的确是衰败了吗?恐怕没这么简单,它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变形术”,它被“变性”了??如果给你的福利并不是一种享受时,为什么不针对人的需求来重新设置呢?

京剧正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它的制造者们埋怨没有给京剧的演出提供更好、更多的场地--在北京这座视京剧为己出的城市里,只有“长安大剧院”一家提供档期的京剧演出舞台;另一方面,同样是京剧的制造者们在抱怨,来看演出的观众大都不是自掏腰包来看的,都是单位逢年过节发票来看的,以示“福利”。

事实的确如此,场所遭遇了变性,而观众的组织度相当高,这就是京剧的一部分现状。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分析说:“目前,京剧观众早已从大众变为小众,京剧这种综合的文化娱乐形式在激烈竞争中,其功能被挤压到仅剩下宣传教育,与目前观众审美观念多元化的现状不相适应,因而自己掏腰包的观众越来越少,国粹京剧正慢慢‘变异’为一种福利文化。”

京剧开戏也有“拉票”方式。与别的商业演出大多请媒体有所不同,京剧的首映式上少不了当地各区主管宣传的领导,领导与戏“熟份”之后,包场和团购的概率就多得多了。
与传统文化演出市场的尴尬处境相反,外来演出剧目的票价一直很高,但观众仍是趋之若鹜。在春节前,本属京剧的演出高峰季,许多京剧剧目并不能排上档期。

京剧仍然没有走出“自愚自乐”的怪圈。

有人批评说,包括许多经典剧目在内,都是以演出多少场次、观众人数多少作为评价标准,但是这种评价“体系”却有问题:演出场次是任务,许多经典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指标而演出、演成的经典;观众人数也是各级部门、各级单位发动、组织企事业职工来看的,大部分都是由单位工会集体开支、买票发给职工来看,这种半商业形态下的“组织型观众”主导着京剧市场上的主要票房。

有人演、有人看、有人组织,表面上看形势一片大好,实际上京剧依然江河日下。从北京演出市场上的对比就可以看出,每年北京的涉外演出(含港澳台)超过2000场,最高时达到6000多场,但是,京剧每年的演出场次只能维持在200多场。

在这每年200多场的演出中,自发而来、非“团购”的观众数量就少之又少了,这就是京剧目前“自愚自乐”的现状--它形成了一种稳固的演出和观赏团队,这种“稳定性组织”是福利文化的“集大成者”。

是京剧被年轻人抛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好相反,许多年轻人并非对京剧不感兴趣,而是即便作为观众,也是不得其门而入。京剧的话语体系是建构在“国粹”的定位之上的。“国粹”意味着是受监护,意味着掌控在少数人手中,尤其是它作为“国家门面”具有“形象”功能,它是“外向型”的文化,如果要对内,也便成了“福利”,这便可以解释“福利文化”的形成了。

困扰京剧界的现状是一方面在寻求话语庇护,另一方面又指望能脱离国家母体而平民化、商业化。在舆论导向中,京剧一直是以日渐式微的面孔出现的,这种对京剧发展的批判并不为业内人士认可,业内人士认为,相较于其他剧种来说,京剧无论是从人力、财力、团体数量还是观众认知度上来说都是最高的,它仰着脸曾经获得了庇护,现在该放下架子贴近大众了,京剧不应该是少数人的福利,而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待遇。

京剧的高高在上决非偶然,在业内流传的两个故事是说:在1993年的汪辜会谈上,汪道涵和辜振甫同为京剧票友,二人一唱一和,咿咿呀呀的清唱之声扭转了海峡两岸禁锢已久的空气;张学良晚年,仍对京剧痴迷不悔,在他100岁高寿时说,不懂京剧不爱京剧,就不是中国人。

京剧的传奇不仅仅是跟梅兰芳这样的大师联系在一起,从它在官宦之家唱堂会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它的气味儿里有了阳春白雪的气息,有了文化空气与政治空气从神交走向被笑纳的那一天。

现代京剧的发展不怕的是传统的酸腐味儿、没有人气味儿,怕的倒是串了别的味儿,过分清泠没有杂合之气了,致使京剧只在深宫中(大剧院)长吟,而无法在江湖中(公园里)虎啸??它本来就不是一门通俗的大众艺术,它始终是带有福利性质的供养和生产。

向福利文化叫板是京剧必须改变的一步,否则,与其说是福利文化在“晃点”京剧,倒不如说是京剧在“忽悠”福利文化,如果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赖着不动,甘愿被晃点,京剧就算有满腔抱负,也不过是一个形象工程。如果说老外比咱们更加热爱京剧,只能说,京剧到了从福利文化向商业文化转型的时候了。

  • “文化自信”的儒学基础

    文化自信,中国近些年特别强调的一个词汇。既是对三千年文明传统的一种果断凸显,也是在中西方意识形态激烈竞争下的一..

    2025-09-29
  • 海原绝无仅有的地震文化和民俗

    1920年的那场大地震将时间定格在了12月16日。由于地震,海原县形成了全国绝无仅有的民俗和地震文化。如每年这一天,失去亲人的家庭保持着上坟的习惯;保持着炒豆子、立铁锹等习惯。从这些乡俗可以感受到海原大地震的悲伤记忆。这记忆,在一代..

    2025-09-24
  • 保护传承布洛陀文化 百色举办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

    布洛陀被认为是壮族人文始祖。28日,2012年广西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在布洛陀文化发祥地——广西田阳县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景区拉开帷幕。布洛陀文化不仅影响珠江流域,还波及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2006年,布洛陀..

    2025-09-22
  • 藏族节日文化研究

    藏族节日是藏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节日文化在其社会发展和历史沿革中形成、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它承载着藏民族在生产活动、宗教活动和文化活动中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价值取..

    2025-09-20
  • 揭秘:古代丧葬文化的形成及特点介绍

    在中国古代,人死以后,却衍生了一套复杂仪式,并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形成原因以及丧葬文化..

    2025-09-19
  • 京剧声腔板式:二黄碰板

    二黄碰板是一种开唱形式,不是一种新结构的板式。最大的特征是在开唱前不用大过门,而只用一个小垫头就起唱。二黄碰板有原板类别的、也有三眼类别的。它与相同名称板式的唱腔结构完全相同,只是改变了开唱形式,使节奏更加紧凑。原板类的碰板..

    2025-09-18
  • 京剧声腔板式:二黄中三眼

    二黄中三眼是从二黄慢板派生出的板式,可以理解成“中等速度的三眼”。它比慢三眼要快,比快三眼要又慢,这种不快不慢的节奏,对于演唱和伴奏都是很难把握的,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主张学生先学好原板、慢板,而后再学中三眼的理由。旦角二黄..

    2025-09-18
  • 京剧声腔板式:二黄新板式

    在介绍和分析了二黄综合板式的唱腔之后,要做补充说明的是,京剧在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时,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剧情的主题思想、剧情、人物形象、地域特色的需求,突破了京剧原有程式的局限,在京剧表演、声腔、美术诸方面都取得..

    2025-09-17
  • 京剧声腔板式:反二黄慢板

    反二黄慢板(三眼)是从反二黄原板拓展而来。反二黄慢板和反二黄原板的关系,与二黄慢板和二黄原板的关系相同。反二黄慢板旦角和老生的唱腔基本相同。但旦角唱腔的节奏比老生唱腔的节奏要慢。旦角的反二黄慢板唱腔所加的华彩音比老生的要多,..

    2025-09-17
  • 京剧脸谱的描绘着色方式

    剧脸谱的描绘着色方式有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揉脸:是用手指将颜色揉满面部,再加重眉目及面部纹理轮廓,是一种像真性的脸谱。京剧《三国演义》戏中的关羽所揉的红脸,是按照小说、评书所描述的关羽面容而设计的,表示关羽面如重枣,..

    2025-09-17
  • 化妆与京剧化装艺术

    化妆,就是装饰、变型(形)、美化,即通过运用各种化妆工具,施以丰富的化妆用品,遵照美容规律的步骤,采用适于个性的技巧和方法,对脸面、五官及其它部位进行构想的描画、渲染和调整,以强化主体形象,使面部色彩和外型(形)与服饰及气氛环境..

    2025-09-17
  • 京剧的面具

    京剧中扮演神鬼角色,有的要戴面具(术语叫做“脸子“)。面具是一种夸张面部形貌的化装手段。我国古代歌舞,面具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元杂剧和明清两代的戏曲,神鬼角色戴面具的很多,后来大都改为勾脸。从前演剧,每逢年节或喜庆堂会,多跳加..

    2025-09-16
  • 清代叙州文化世家鲁家园邱氏

    自古以来,宜宾(北宋末年至清为叙州)便是川南著名的文化之乡。宋代宣化的程氏、开边的廖氏,明代长宁的周氏、李氏,..

    2025-09-16
  • 聊聊裹小脚的封建文化

    前言:最近跟家里老人聊天,聊到了以前的“裹小脚”。老人说以前有一家人蒸馒头,蒸了一辈子、很有技术。现在蒸馒头的..

    2025-09-13
  • 土家族文化 道教与土家族文化有什么关系

    道教与土家族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土家族是我国56个民族的少数民族之一,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主要以农耕..

    2025-09-12
  • 哈尼族的梯田文化有什么样的民族特色

    层层叠叠的梯田,天梯一样沿着山坡直上云天。梯田适合开在土质好、水源充足的向阳坡地,云南哀牢山地区属于海洋性亚热..

    2025-09-12
  • 哈尼族梯田文化 哈尼族的梯田有何历史

    哈尼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边缘,以游牧为生。1300多年前,气候和生存条件的恶劣迫使哈尼人的祖先向南方迁移,..

    2025-09-12
  • 哈尼族的“六月年”有啥历史来源和文化特色

    六月年,哈尼语“苦扎扎”节,在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

    2025-09-11
  • 白族史学文化简介 白族的史学文化有啥发展

    蒙、段时期,在白族人聚居的大理这个边远地区,不仅文学方面有和中原一样的灿烂成就,在史学方面也有其光辉的一贞。最..

    2025-09-11
  •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地区的指路碑是怎么一回事

    “令牌碑”,是一种长条形上园下方的碑石,酷似县太爷在大堂上使用的令牌,故尔因形得名。世界上万千碑石,除指路碑外..

    2025-09-11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