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生存之我见

2025-07-10 08:24历史文化

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会看到:历史上,许多文学体裁都有一个兴衰过程,比如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每一文学体裁的兴盛都有其必然的原因,而巅峰过后的衰落也有其必然的原因。这是历史的规律、艺术的规律。在某种文学体裁衰落后,倘要违背规律去强力“振兴”,使其再次像原来那样兴盛起来,往往是徒劳的。

中国戏曲的衰落,同样要从历史规律、艺术规律的角度来探讨。不妨以京剧为例。

京剧是中国的“国剧”,如果从1790年三庆徽班进京算起(虽然徽班进京不等于京剧诞生),京剧形成的历史为200多年。在这200年间,京剧有过非常兴盛的年代,那时候广采各种地方戏曲唱腔之长,突破原有的表演框框,拓展新的表现手法,使演出剧目日益丰富,形成以名角为代表的、各有特色的几大流派,因而深为帝王贵胄、达官政要及布衣百姓所爱。

但近20年来京剧的演出场次越来越少,观众越来越少,正在步当年昆剧的后尘。尽管曾搞过全国性的“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活动,无奈真正响应者不多,除了一些文化界人士(基本上都是“老人”),很少有年轻力量对京剧显示有浓厚兴趣,虽然大家做出种种努力,但京剧振兴之路任重道远。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思考现时京剧所处的环境与历史上有什么不同,就不难得出结论:

一、历史大环境变了,时代的道德准则变了。过去曾天经地义的处世立身之策,在现代人看来是迂腐、愚蠢甚至不可思议。传统京剧所宣扬的“忠、孝、节、义”,除了“孝”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节”在作“民族节气”解时还有积极意义外,“忠君”的臣仆意识、“夫为妻纲”的妇女“贞节观”和不论大是大非的“义气观”(其等而下之即沦为“江湖义气”),与现代道德观有本质的差异。这些内容怎么能为现代人所接受?而不接受戏里所宣扬的内容,就意味着不爱看这些戏。

当然,在某个特定时期,由于某些条件的相似,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可能会引起今人的共鸣,从而对某部传统作品产生浓厚兴趣,但一旦时过境迁,此种兴趣则会大幅下降甚至消失。最典型的是上一世纪70年代末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评书《岳飞传》。由于当时“***”中许多冤假错案,尚未***昭雪,所以《岳飞传》一经播放就引起广大听众的共鸣,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而几年以后再次播放《岳飞传》,因为历史环境已经变化,就没有多少听众对之感兴趣了。

二、时代变了,生活节奏变了,人们的审美观也随之变了。过去,由于条件限制,只有为数不多的艺术形式供人欣赏,人们的艺术享受选择面较窄,加上工作、生活的节奏较慢,人们的艺术鉴赏观念也与之相对应。在欣赏京剧时,观众们会饶有兴趣地仔细观赏,品味演员一招一式的细致表演,比如京剧《三岔口》、《拾玉镯》,甚至剧中一个漂亮的甩水袖动作也会获得满堂喝彩;更有许多观众是“听戏”,闭目、晃脑,手巴掌和着唱腔节奏拍大腿。但是现在这样的观众、听众非常少了。现代人眼界开阔,通过传媒对各种高水平的艺术表演见识得多,欣赏水平自然高了;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人们对大段慢条斯理的唱腔(加上一般旧戏唱词较文绉绉,现代人乍听之下难以立刻明白)难以容忍。

三、京剧表演的最大特点是程式化,无论是唱腔还是动作都有“范”,即程式化。比如表演,老生骑马有老生骑马的规定动作,不管哪出戏,只要老生骑马,动作相仿;表示千军万马的龙套,其上、下场动作往往相仿。而唱腔,则有“西皮”“二簧”等固定曲调,不管什么唱词,只要唱腔名称相同,旋律都相似。程式化的优点是好学,好掌握,本剧种特点鲜明;其缺点是形式呆板、僵化,千篇一律,单调乏味,内容易受形式束缚。而这点恰恰不适应现代人的胃口,或更确切地讲,容易使现代人“倒胃口”。

另外,这点倒与西洋歌剧大大不同,歌剧是没有一部作品与别的作品旋律相似,且同一部歌剧中主要唱段(即“咏叹调”)旋律都不相同,呈变化状态。因此,从旋律的变化上来看,歌剧艺术比中国京剧更显精彩纷呈,五光十色,令人叹为观止。就此一点而言,歌剧要比京剧更有活力。

以上三点,我认为如果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和对京剧发展的特殊政策,京剧很难生存。也就是说,在思想内容、艺术节奏和表现手法上没有大的改进,京剧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艺术能不能生存,我们只要去剧场看看,到底有多少中青年观众就明白了。京剧要振兴,必须争取到中青年观众才行。

各种地方戏曲在上述第一、第二两点上可能比京剧灵活些,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可能比京剧强些,但由于都有程式化的缺陷,难以在艺术上具有更大魅力。因此其衰落的趋势同样难免。当然,有一些戏曲能够随着时代审美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像东北二人转那样充满生活情趣,随时可将现实生活内容编入其中,表演形式也可根据观众的不同而随之变化,也会获得新的生命力。

其实,任何事物有兴盛必有衰落,恰似潮起潮落。在戏曲衰落的同时,必有其他艺术种类兴盛,比如音乐、舞蹈、戏剧小品、电视剧等,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实际上,现代人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艺术欣赏的范围越来越广,使得每个艺术种类的受众面越来越小。形象一点说,人数是分子,休闲方式数、艺术种类数是分母,分子不变,分母越大,则分数值越小。恰似电视台的收视率,如果每个电视频道都在黄金时段推出好节目,那么频道越多,可供观众选择的余地越大,每个频道的收视率也就越低。过去“某一种类艺术独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同样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 戏曲科诨与民族心理

    科诨,又称“插科打诨”,是戏曲创作、演出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科诨利用滑稽的语言、动作,把它们穿插于剧情的发展之中,成为古典戏曲构建喜剧性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科诨是一种民族形式,是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的..

    2025-07-10
  • 戏曲结构的美学价值

    艺术结构指的是作家、艺术家根据他对生活的认识,按照艺术形象和主题的要求,对生活材料、人物、事件进行和谐的组合和安排,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没有结构就没有艺术品的存在。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就是把戏曲结构放在戏曲创作的首要地..

    2025-07-10
  • 戏曲表演魅力初探

    表演艺术与其它艺术的重要区别在于创作材料是演员自身。虽然从舞台戏剧来讲,需要音乐、服装、道具以及舞美、灯光、效果多种物质、技术的配合,但主要的是演员的表演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戏剧“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理论是正确的,尤其是“..

    2025-07-10
  • 关于少儿戏曲的几点思考

    从少儿抓起,让戏曲艺术在少儿时期就打上深深的烙印,这是戏曲发展的最基本的策略。一个人的教育是从少儿开始的,就像四季之春,是一个播种的季节,从小给少年儿童注入戏曲艺术的细胞,多开展一些少儿戏曲活动,培养戏曲兴趣,拉近与戏曲的距..

    2025-07-10
  • 今天我们该怎样演唱戏曲

    去年9月在浙江海宁召开的“新世纪戏曲论坛”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走向经典,走向民间”。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天的民间已经和以前产生戏曲的民间大相径庭,而且民间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下的农村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它已经城市..

    2025-07-10
  • 戏曲呼吸要领规则

    (六)呼吸和挡气保持有关。还有一个问题要讲,就是我们在唱的时候,不但不能在主观上拼命地把气往外送,需要挡气。这还不够,还须要在呼气发声时,保持一种吸气的感觉。这比挡气更积极,不是消极地挡而是往回赶。这是因为人的呼吸是由两组肌肉..

    2025-05-31
  • 戏曲时空中的虚笔与实笔 之一

    关于“虚实”这对美学范畴的讨论,常见于中国古代的画论中。谈到虚实用笔,通常是指一种艺术手段,及这种手段所带来的相关艺术效果。画家们首先关注的是,在这样一块有限的二维平面内,那些构成艺术品的材料之间如何搭配组合,即艺术家如何处..

    2025-05-30
  • 戏曲时空中的虚笔与实笔 之二

    因为舞台布景的空白化,它不特别地指定剧中人活动的空间范围。道具的符号化使它们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流动性,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和演员一样上上下下地活动。无布景的虚笔不指定任何地方,也就可以是任何地方。因此在一小块特定的舞台上,便出现..

    2025-05-30
  • 戏曲时空中的虚笔与实笔 之三

    在绘画中,讲究虚笔与实笔的互作用,讲究二者之间如何搭配组合的技巧,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艺术品在对现实世界的原型进行模写时,如何加以选择,何者用实,何者为虚。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把“虚”与“实”..

    2025-05-30
  • 唱裘派时的摇头晃脑之我见

    如今有位唱裘唱得很红的演员,凡高腔长腔不免要十分卖力,固而青筋外露摇头晃脑。我所见裘本人的戏,只影片《秦香莲》和《群英会》,发现裘在高腔长腔时并不靠摇头晃脑来用气使力。比如“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哇”一句,裘只在唱时侧身轻蔑地看..

    2025-03-09
  • 戏曲中花脸的来龙去脉

    在中国戏由中,将角色分为若干类型,名为行当。“净”是出现较早的行当。元人杂剧里就有“净”行,但与现在京剧中的“净”行有很大差异。元人杂剧里的主要角色,是不由“净”来扮演的。如《李逵负荆》杂剧中的李逵就由“末”扮,而在京剧里,..

    2025-02-17
  • 《我看京剧衰落的原因》的几个观点之我见

    拜读网友“碗豆”大作《我看京剧衰落的原因》,有几点想法。特记于下,来请指正。首先是“京剧衰落”的讲法问题,我个人认为“衰落”一词不足以说明京剧艺术现今之处境。何为“衰落”,衡量它大概有三:其一,从业人员渐少且演出场所近无;其..

    2025-02-16
  • 戏曲,明天早餐在哪里?

    戏剧梅花奖得主、莆仙戏优秀旦角演员王少媛不久前辞职,离团时字字哽咽:“为了生存,我常年奔波草台。如今年龄愈增,身体愈差,后半辈子生活没有保障,只能另谋生路。”山西晋城市艺校连续几年没法给戏曲专业开课。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2024-09-05
  • “佛教书法”之我见

    赵朴老题署“禅”字石刻或许是我的孤陋,“佛教书法”似乎还是一个新的书法学名词:除了曾在陈必武先生在《略论佛教对中国书法的影响》一文中提到弘一法师的书法是“独创一格的佛教书法”外,它的涵义和产生、发展的原由,还不曾有人正面、系..

    2024-08-26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