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豫剧,观众会脱口而出“常香玉”;说起黄梅戏,大家会异口同声“严凤英”;而谈起评剧,谁都忘不了“新凤霞”;更别说京剧的“梅尚程荀”……日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启动的“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系列研究工程”上,著名戏剧专家刘厚生深有感慨地说,每个剧种都应当有掌大旗的演员,要有自己的代表性人物。戏曲发展到现在,取得了不少成绩,从演员这个角度来说,现在虽不乏好演员,但缺少剧种的代表性人物,长此下去,这个剧种就不会有大发展。
一个剧种的成就,并不仅仅是演员的成就,它反映的是编、导、演以及舞台美术的总体水平。但灯光骤亮,大幕拉开,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演员身上。演员成为舞台的中心,在他(她)身上,集中了所有幕后的努力,是编、导、舞美等的最终体现。因而,在观众眼里,剧种、剧目似乎就是演员。所谓代表性人物,应当是一个剧种最有成就、最具号召力、最有影响的演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不同流派、不同行当的多个演员。成为剧种代表性人物最重要的指标不是获得这个或那个奖项,而是能够广泛地被观众认可,不论是戏剧圈内的专家,还是普通的观众,哪怕是对其不同剧目看法不尽相同,但都承认其艺术水平,喜爱其舞台表演,认同其人品道德。可以说,一个剧种代表性人物越多,流派越多,这个剧种的影响就越大,就越有人缘、有市场、有发展。造成当代戏曲艺术处境艰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演出太少,是当代缺少剧种代表性人物的一个致命因素。刘厚生认为,演员是从演出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没有经常性、大范围的舞台演出,观众对演员不熟悉,对剧目不熟悉,对剧种更谈不上熟悉。有时候一个演员有个好剧目,演出几场,隔上几年也难得一见,这样的演员,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自然谈不上。
著名戏剧专家龚和德认为,剧种的代表性人物,首先是从戏而来,即要有原创性剧目,对剧种发展有重要作用,并能够被广大观众所认同。唯一一个梅花大奖的获得者、京剧花脸演员尚长荣,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代京剧的代表性人物,《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等一系列代表剧目,既全面展示了尚长荣的京剧艺术水平,也使他拥有了众多戏迷,并得到了戏曲圈内外观众的喜爱。当然,由于剧种流行程度不同,一些地方剧种的演员不可能具有广泛的社会认知度,如福建梨园戏的曾静萍,但她是被称为戏曲活化石的梨园戏的代表性人物,她的《节妇吟》、《董生与李氏》不仅成为梨园戏的代表剧目,也成为当代戏曲艺术的代表作。而有些优秀中青年演员,在艺术上已经有相当造诣,却迟迟未能拿出自己的原创性剧目,因而很难被称为代表性人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付瑾认为,代表性人物必须是最受关注的焦点人物,离不开现代传媒所带来的知名度,在普遍浮躁的社会心理作用下,在当代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戏曲艺术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一位戏曲演员再优秀,也很难像影视歌星那样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因此,在当代要成为某一剧种的领军人物,对于中青年演员来说,不仅要有艺术上的追求,还必须要学会利用自己的艺术功力、原创剧目、剧种特点,吸引媒体、观众的注意,充分调动媒体来宣传自己,对现代戏曲演员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当前的一个弱点。当然,演员归根结底要靠作品说话。
戏曲演员自身的问题也制约了剧种代表性人物的出现。著名戏剧专家安志强认为,一些有相当实力、有望成为剧种代表性人物的青年演员好话听得太多,听不进批评,也沉不住气。他们没能很好地继承传统中的精华,而是迫不及待地搞所谓创新。当年红线女向电影工作者学习,拍了100多部电影,本可成为百万富翁,但她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当中,转向传统学习昆曲,最终成为粤剧大师。北京剧协秘书长杨乾武则尖锐地指出,许多有相当艺术水平、达到一定艺术成就的青年演员,被市场大潮裹挟而动,陷入了认同危机,失去艺术家的独立品格和艺术想象力、判断力和鉴赏力。这是应当引起警惕与深思的。
专家们一致认为,剧种代表性人物的出现,还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领导的高度重视,媒体的重点宣传。拉一把、推一下,使得那些有艺术潜力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尽快成长,获得更多观众的认知,对于传统戏曲艺术的弘扬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祯说,启动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系列研究工程,以有成就的中青年戏曲表演艺术家为切入点,目的是深入研究戏曲与时代生活的关系,探讨戏曲在新时代的发展与走向,同时也帮助他们总结、提高、进步,扩大观众面,增加知名度。但愿有更多更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成熟起来,成为各戏曲剧种的领军人物,带动戏曲随时代向前发展。
自从清朝剧作家唐英(1682~1756)原创《梅龙镇》以来,京剧舞台上屡演不衰,尤其是马连良、张君秋两位先生赴港演出后,迅即拍成电影,可见,香港艺人和影剧界人士是很有商业眼光的。前几年,罗怀臻同志改编的越剧《梅龙镇》,虽然大部分情节与..
2025-10-30四十年代初正处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日伪统治下的北京万家墨面,大夜弥天。1941年3月至1942年12月,日伪政权搞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加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水深火热中的沦陷区人民,盼解放,望黎明。许多戏曲艺人以表演艺术为手段,抒发..
2025-10-30京胡,是京剧音乐艺术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剧形成和声腔发展的重要标志。京胡艺术的改革与创新,直接影响到京剧音乐艺术的整体发展,同时,促使京胡从伴奏走向独奏、从民间俗乐走向大雅。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著名指挥家朴东生先生,..
2025-09-18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打,作为戏曲艺术在表演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凡在剧目中表现敌对双方开兵布阵,战场上厮杀争斗,或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与歹徒格斗等情节,都需运用武打的形式来渲..
2025-08-25在传统戏曲艺术中有着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明珠,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失去它们的光泽。但是作为拥有它们的主人并没有完全的认识它们,尤其是从理性的角度,尚待它的主人们进一步的研究、认识……起霸是传统戏曲形体舞蹈的典范,是最具有代表性..
2025-08-02科诨,又称“插科打诨”,是戏曲创作、演出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科诨利用滑稽的语言、动作,把它们穿插于剧情的发展之中,成为古典戏曲构建喜剧性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科诨是一种民族形式,是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的..
2025-07-10艺术结构指的是作家、艺术家根据他对生活的认识,按照艺术形象和主题的要求,对生活材料、人物、事件进行和谐的组合和安排,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没有结构就没有艺术品的存在。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就是把戏曲结构放在戏曲创作的首要地..
2025-07-10表演艺术与其它艺术的重要区别在于创作材料是演员自身。虽然从舞台戏剧来讲,需要音乐、服装、道具以及舞美、灯光、效果多种物质、技术的配合,但主要的是演员的表演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戏剧“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理论是正确的,尤其是“..
2025-07-10从少儿抓起,让戏曲艺术在少儿时期就打上深深的烙印,这是戏曲发展的最基本的策略。一个人的教育是从少儿开始的,就像四季之春,是一个播种的季节,从小给少年儿童注入戏曲艺术的细胞,多开展一些少儿戏曲活动,培养戏曲兴趣,拉近与戏曲的距..
2025-07-10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会看到:历史上,许多文学体裁都有一个兴衰过程,比如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每一文学体裁的兴盛都有其必然的原因,而巅峰过后的衰落也有其必然的原因。这是历史的规律、艺术的规律。在某种文学体裁衰落后,倘要..
2025-07-10去年9月在浙江海宁召开的“新世纪戏曲论坛”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走向经典,走向民间”。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天的民间已经和以前产生戏曲的民间大相径庭,而且民间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下的农村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它已经城市..
2025-07-10(六)呼吸和挡气保持有关。还有一个问题要讲,就是我们在唱的时候,不但不能在主观上拼命地把气往外送,需要挡气。这还不够,还须要在呼气发声时,保持一种吸气的感觉。这比挡气更积极,不是消极地挡而是往回赶。这是因为人的呼吸是由两组肌肉..
2025-05-31关于“虚实”这对美学范畴的讨论,常见于中国古代的画论中。谈到虚实用笔,通常是指一种艺术手段,及这种手段所带来的相关艺术效果。画家们首先关注的是,在这样一块有限的二维平面内,那些构成艺术品的材料之间如何搭配组合,即艺术家如何处..
2025-05-30因为舞台布景的空白化,它不特别地指定剧中人活动的空间范围。道具的符号化使它们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流动性,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和演员一样上上下下地活动。无布景的虚笔不指定任何地方,也就可以是任何地方。因此在一小块特定的舞台上,便出现..
2025-05-30在绘画中,讲究虚笔与实笔的互作用,讲究二者之间如何搭配组合的技巧,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艺术品在对现实世界的原型进行模写时,如何加以选择,何者用实,何者为虚。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把“虚”与“实”..
2025-05-30在中国戏由中,将角色分为若干类型,名为行当。“净”是出现较早的行当。元人杂剧里就有“净”行,但与现在京剧中的“净”行有很大差异。元人杂剧里的主要角色,是不由“净”来扮演的。如《李逵负荆》杂剧中的李逵就由“末”扮,而在京剧里,..
2025-02-17戏剧梅花奖得主、莆仙戏优秀旦角演员王少媛不久前辞职,离团时字字哽咽:“为了生存,我常年奔波草台。如今年龄愈增,身体愈差,后半辈子生活没有保障,只能另谋生路。”山西晋城市艺校连续几年没法给戏曲专业开课。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2024-09-05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