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传统戏的人物造型,是传统戏曲舞美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美的创造物,是历代艺人不断加工、丰富、革新的结果。在每一个时代、在每一件“作品”上,都倾注了艺人的心血,都把每个时代最富特征、最有代表性、最美的部分融进其中,因此,美的生命力在于它真正的表达了每个时代的特质。
整体美
京剧表演的行当划分为生、旦、净、丑。每个行当又可划分为若干种;每一行当分别扮演不同身份、职业、性格的人物。与此相配合的,是它把剧装依据样式的不同划为蟒、靠、褶、帔、衣五大类,数十种。其中有的要配髯口(又分若干种)、翎子、狐尾、靠旗、盔帽(数达几十种)、发髻等,女角色要梳不同的大头、旗头、古装头。在角色分工如此之杂,种类如此之多,样式如此之繁,色彩如此之鲜的情况下,在舞台上却形成了传统戏的整体之美。
形成京剧服饰的整体美,有几点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民族性。在所有这些服装、饰物、化妆等诸方面,都蕴含了中华民族的趣味和爱好,各种不同的服饰、色彩、化装与不同装饰物之间的反差,都被民族性潜移默化地归拢到一起。二是传统的纹饰图案,为服饰锦上添花,并成为一种共同的语言和观众交流。龙凤虎豹,花草图案,以及诸如“万字不到头”、“五福捧寿”等,都是联结的纽带。三是服饰装饰化,使工艺美术手段进入戏曲服装。任何一件衣饰如盔帽、髯口、翎子、狐尾、靠旗等,都是一件件工艺晶;工艺美术手段的突出、大量运用,给了戏曲服装以工艺化的改造,虽然它们来自生活,却又大大升华了生活。四是色彩的有机搭配。强烈的纯对比色,大红、明黄、天蓝、翠绿、淡粉、亮紫等,往往很难在同一环境里“和平共处”。京剧的人物造型尽管是鲜艳色彩的堆砌,但由于它同时又广泛运用了中性色黑,白和金属色金、银,使众多极难调和在一起的色相有机地、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上述诸因素的综合,使京剧传统戏的一台角色,不论是多少种色彩与样式的组合,都给人造成一种东方的、民族的、既是花团锦簇又是协调统一的整体美。
俊扮美
不同种族、民族、不同国家的人的面貌是千差万别美丑不一的。京剧不同行当的不同化装方法,从各自的表现对象出发,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和手段,以一个整体面貌,去综合地反映生活,抽象出其中美与丑的典型特征,完成京剧这一表演形式独特地反映历史面目的最高任务。就人类而言,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型,即一,状貌美心灵也美的;二,状貌虽美心灵却龌龊丑恶的;三,状貌虽丑心灵却是极美的;四,状貌既丑陋,心灵更丑恶的。京剧化装,使生、旦趋向于单一化的“俊扮“,用来表现第一、二类人物;使净、丑化装趋向于勾脸,形成众多的脸谱造型,主要用来表现第三、四类人物。
生、旦行当的化装,简言之曰“俊扮”,它们除开生行的盔帽、髯口、发髻,旦行的发型、头饰,依角色不同各有差别外,在同一行当内,可以说是单一化的,“干篇一律‘’的。每个角色的性格特征,不依靠面部造型,而靠其它手段和方法来表现。同一个演员,不论扮演什么角色,其面部造型装都是一样的。这是因为,尽管由于时代、民族、年龄、地域、爱好的不同,对美的追求与标准各有差异,但整个人类对于社会创造出来的艺术美的标准,大体上是一致的。具有不同民族和时代特征的美好事物,文艺作品中美的典型,可以跨越时代而具有永久的魅力。艾丝米拉达、安娜?卡列尼娜、哈姆雷特、林黛玉等,受到世界的公认与喜爱,对于这种艺术美的欣赏,在大关节上是不会颠倒的。单就一个民族的范围来说,美好的形象,往往只有程度的差别,即纵向差别,美趋向于单纯,越美越好,美的形象,要求的是适度,来不得半点夸张。生、旦化装,除了遮掩演员自身的不足之外,就是要找到最适度的化装分寸,尽量发挥自己的“美征”,调动一切手段,塑造一个美的形象。大头、旗头、古装头和它们附加的各种饰物,都是在帮助演员寻找并塑造着“俊扮”中的美的造型。
脸谱美
脸谱是中国戏曲传统化装术的一种。在京剧中,它是净、丑行角色的主要化装手段;它使用浓重色彩,以强烈的对比形式,按照脸部的结构、肌肉的走向、骨骼勾画在脸上;它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善恶组合成许多不同类型的谱式。每一张脸谱,又由众多的分谱组合而成,是在舞台上找到表达千差万别、纷繁众多的社会众生相的手段。某种程度上说,属于脸谱勾画范围的人物,都不是美男子,或者说他们多多少少都有些“丑征”,其中也包括大量正面人物在内。这即是前面所讲的第三类和第四类的人物。
凡是面貌不美的形象(不是坏蛋),丑恶的形象(形于外的坏人),他们的表征,由于各自的不同,显现为五花八门。
因为在人的面部结构上,不论哪一部分都可因超出正常范围而表现为“丑”,这是由于比例不适度造成的。“丑征”的差别可以说“千奇百怪”、“无奇不有”的。丑趋向于复杂,越奇特越丑。因此丑的差别是“横向的差别”。脸谱的种类也因此而丰富起来。在净、丑行当内,有多少个人物就有多少个脸谱。从而形成脸谱的多样化。
生活中面貌丑陋或有缺陷的人物形象,通过脸谱的造型手段,在舞台上转化为艺术形象,变成了表达艺术美的一个个造型。每张脸谱,不管是表现正面人物,还是表现反面人物,都是美的创造物,其表现过程归结为寓美于丑,丑中见美。脸谱尽管是按照人的面部结构勾画,但由于造型的夸张手法,五官面积被黑色大大扩张,特别是眼睛被深埋在大而黑的眼窝里,使表达心灵之窗的职能大受影响;口型的活动,大部分被髯口挡住,再加上厚厚的五颜六色的油彩之间强烈对比,大大冲淡了肌肉活动的能力,比之假面虽有不同,比之一般化装就完全显露了它不利于表情达意的不足;另外,每一种纯的鲜亮的色彩,如果不加选择地随便涂敷于脸上,是决显不出它一点美感来的。因此,脸谱的使用过程,实际上就是演员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并反转来更大限度地发挥其有利因素,获得驾驭它的自由的过程,即根据民族的审美心理、历史风俗、欣赏习惯、社会条件以及其他因素,创制出脸谱这一化装手段。中国的观众,从剧场欣赏完演出以后,对于勾画脸谱的人物印象鲜明深刻,京剧中的孙悟空、窦尔墩、张飞、包拯的脸谱,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在历史上也不存在,但观众宁可相信京剧中的这些勾脸的形象实有其人,而对于话剧、影视中出现的更生活化、更切近真实的形象,反而产生了疑惑,怀疑他们不似戏曲活脱,这正是京剧艺术的魅力,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脸谱的造型手段。是脸谱美,为京剧中那些活生生的形象锦上添花。
京剧的乐器单皮鼓又称小鼓。是打击乐和管弦乐的指挥乐器,演奏时用两根细竹(通称鼓箭子、鼓签)。指挥方法用底鼓,有时并配合手势,各种乐器都随着它的指挥来演奏。歌唱时辅助板打节奏。司鼓、板者称为鼓佬(即鼓师)。板亦名檀板、拍板。打击乐..
2025-11-22凡京剧爱好者,都知道京剧有个上口字的问题。什么是上口字?简言之,即凡是京剧语言中与普通话声、韵(声调除外)不同的那些字,就是上口字。换句话讲,上口字就是至今仍保留在京剧唱念中的那些古音、方言字,古音来自《中原音韵》(或“中州..
2025-11-22近日中央电视台11频道《跟我学》栏目,邀请北京京剧院青年京剧名家,国家一级演员杨少彭、国家京剧院一级琴师赵建华、香港著名月琴演奏家雷群安、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国家一级鼓师马勇,合作录制了一期特别的节目――实力派演员与高水平乐队亲密..
2025-11-22中国戏曲艺术在演出构成上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表演部分和演奏部分,虽然在整体上以表演为主,但是,演奏在演出中占有半壁江山,它不仅要为演员的唱腔伴奏,还要为演员的动作表演以及内心感受进行音乐烘托,还要完成全剧的音乐形象塑造。板鼓..
2025-11-22京剧乐队是由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组成的。打击乐器称武场,管、弦乐器称文场。京剧乐队总称场面,或文武场。文场:京剧伴奏中的管弦乐队称为文场。一般重唱工的文戏,以管弦乐伴奏为主(虽也少不了打击乐)。文场包括的乐器,主要有:京胡(..
2025-11-22现在的新编京剧,能称做"精品"的很少,我以为,主要是没有掌握京剧的“精髓”之所在。编京剧,关键也在剧本,而如何评判京剧剧本的优劣呢?除了对戏剧的一般要求之外,就是要看这剧本是否充分地抓住了京剧的“精髓”。那么,什么是京剧的精髓..
2025-11-21本源及其艺术规律贵州省安顺市第二高级中学洪阜内容提要:京剧声腔是以一种有别于其他戏曲的声腔旋律构成的,有着一种特定的独具的声腔韵味。其韵味要受汉语语音的制约,根据汉语语音生发旋律,创造声腔。京剧声腔韵味通过发声吐字这个飞跃来..
2025-10-31纵观京剧声腔和音乐发展史,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涵盖于其中的规律:京剧自身固有的声腔、板式的发展;引进地方音调;横向借鉴生活中的音乐形式;吸收了宗教音乐的某些旋律。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京剧音乐在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同时,也在不断为其它艺术..
2025-10-31京剧声腔丰富,包罗万象,来源广泛而复杂,这里作一个简单罗列。1、属于皮黄声腔系统的部分(主腔部分,使用胡琴伴奏)西皮:脱胎于梆子声腔,最早产生于湖北襄阳地区,名叫襄阳调。基本板式有--慢板原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导板、散板、摇板..
2025-10-31(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
2025-10-31(31)长吭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长吭好似加大音量。(32)砸夯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33)工尺戏..
2025-10-31我们常听京剧演员说某某唱正工调或六字调,也有说工半调,六半调的,由于过去以正工调为京剧舞台的标准调门,所以又有正工老生和正工青衣的说法。原来我国古代音乐中乐器的定调以笛或箫为准。通用的笛分为七调。即上字调,相当于今之降B调;..
2025-10-31过门,就是演员在演唱之前,由乐队演奏的引子和在演唱之中的间奏,俗称"垫头"。什么板式的唱腔就要有什么样的过门,有经验的观众一听过门就知道演员要唱什么板式,什么调门,什么节奏,甚至能分出演唱者是老生,还是老旦,是青衣,还是花脸。..
2025-10-31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要做到一台无二戏,就是要在表演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进到戏的规定情境中去,集中精神、集中精力演好自己的角色。毫不懈怠地把角色的神气和情态传达给观众,既不消极地懈场出戏,也不单纯卖弄技艺以表现自我,因为这同样是与角..
2025-10-31指架子花脸演员表演哭最难,表演笑的难度也很大,仅次于哭,再次是念白。在这里把念白列为第三位,并不是表示念白容易。实际上,在架子花脸的表演中经常是念多于唱,而且有的戏念韵白(如《法门寺》的刘瑾),有的戏念方言白(如《审李七》的李七..
2025-10-31这条谚语流传极广,其含义在于强调念白在整个京剧表演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条谚语并无贬低唱工的意思,只是通过念与唱对照的方式构成夸张的修辞效果,以突出地显示念白的重要性,即以矫枉过正的语言纠正人们轻视念白的观念。为什么说念..
2025-10-31京剧前辈名家在演唱方面,一向主张出新,从不墨守成规。近些年来,也曾出现几位后辈演员,在出新方面取得成就。前些年,看童芷苓演出“荀派”名剧《勘玉钏》,由秦雪玲以二旦扮演丫环鸾英。这出戏里的这个角色,虽归于二旦,可是戏很轻。只有..
2025-10-30梅派唱腔雍容华贵,醇厚园润,端庄大方,自然流畅。为其伴奏的梅派胡琴其韵味气度也是如此。这里提到梅派“琴韵”而不说“琴艺”,是因为“艺”字易于令人联想到外在的技巧,属于表层问题;“韵”是内在的含蕴和实质,是音乐高度修养的体现,..
2025-10-30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