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的规定(oiv,1978),葡萄酒只能是经破碎或未经破碎的新鲜葡萄浆果或葡萄汁经完全发酵或部分发酵后获得的产品,其酒度不能低于8.5%(v/v)。但是,根据气候、土壤条件、葡萄品种和一些葡萄酒产区特殊的质量因素或传统,在一些特殊产区,葡萄酒的最低总酒度可降低到7%(v/v)。
著名法国化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首先对葡萄酒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第一次分离出了酵母菌,揭示了酒精发酵的实质,并且发明了巴氏消毒法。随后,很多科学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逐渐形成了专门研究葡萄酒的科学,即葡萄酒学。随着科学技术和葡萄酒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葡萄酒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地深入。例如,人们确定的葡萄酒的成分已经由1950年的50多种增加到1986年的600种(baumes1986),目前,在葡萄酒中已鉴定出1000多种物质,其中有350多种已被定量鉴定(navarre,1998)。但人们对葡萄酒的某些物质,特别是芳香性物质的了解还很少。葡萄酒作为一种自然产品,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自然饮料,仍然存在着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虽然我们现有的知识还远未揭开葡萄酒的秘密,但我们已经知道了葡萄酒的主要成分。
水水是葡萄酒的主要成份,约占70-90%。但葡萄酒中的水,是葡萄植株的根系从土壤中直接吸收的,因此,是生物学纯水。它也是葡萄酒中其它物质的载体,正是这些物质,才使每一种葡萄酒具有其个性和风格。水,是葡萄酒"生命"的源泉。
酒精即乙醇,它是酵母菌利用葡萄浆果中的糖进行发酵的主要产物。葡萄酒中酒精的含量通常为7-16%(v/v),但一些自然甜型葡萄酒和加强葡萄酒的酒精含量可达到23%(v/v)。酒精是葡萄酒香气和风味物质的支撑物,它也使葡萄酒具有醇厚和结构感。
糖和甘油葡萄酒中的糖通常是浆果中未经发酵的部分。干型葡萄酒的含糖量低于4g/l,而甜型葡萄酒中的含糖量可达到80g/l或更高。甘油是酒精发酵的主要副产物,其含量通常为5-12g/l。糖和甘油都可使葡萄酒具圆润和肥硕感。
酸葡萄酒中的酸主要有两大类:
--葡萄浆果本身的酸:酒石酸、苹果酸和微量柠檬酸;
--发酵产生的酸:乳酸、琥珀酸和醋酸等。
葡萄酒含酸量过低,则口味平淡,贮藏性差;相反,含量过高,则酒体粗糙、瘦弱。因此,葡萄酒中酸的成份和含量可影响葡萄酒的协调感和贮藏性。
丹宁和色素在红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中,由于对果梗、果皮和种子的浸渍作用,使存在于其中的丹宁和色素溶解在葡萄酒中,其含量通常为1-5g/l。丹宁可影响葡萄酒的结构感和成熟特性;而色素则主要影响葡萄酒的颜色。
其它物质在葡萄酒中,还含有很多其它的物质,如酯类、高级酯、脂肪酸、芳香物质、多种矿物质(包括微量元素)、微量的二氧化碳、三氧化硫以及多种维生素(vb1、vb2、vb6、vb12、vc、vh、vp等)和各种氨基酸。
葡萄酒是一种滋味美好的饮料,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1升葡萄酒含有2510~4184焦的热量,葡萄酒中的酒精在人体内产生热能的95%是可用的。现在已知葡萄酒中大约含有600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其营养价值得到充分肯定。葡萄酒中含有糖类、果胶质、醇类、有机酸、无机物质、微量元素及几十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其维生素含量比鲜牛奶高一倍以上,同时含有人体所必需的13种微量元素(钙、镁、磷、钠、钾、氯、硫铁、铜、铝、锌、碘和钴)。葡萄酒中所含果胶质、粘液质和各种有机酸,矿物质都与人体代谢密切相关。葡萄酒中的葡萄糖、果糖和多种氨基酸能直接被人体吸收。葡萄酒中还含有具有刺激嗅觉神经和味蕾的醋酸、单宁酸等物质,可增进食欲,而其中的一些元素还能防止人体内某些病菌的繁殖。所以在国外,葡萄酒是食用海味、生吃蔬菜时不可缺少的饮料。医学研究表明,一种称为resveratrol的物质可以用于癌症的化学预防,在含有这种物质的70种植物中,以葡萄中的含量最为丰富,葡萄酒中以红葡萄酒中为最多。葡萄酒能调节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胆固醇增加,同时还能真情以利尿、激发肝功能和防止衰老的作用。长期饮用可防止坏血病、贫血、眼角膜炎,降低血脂、促进消化。研究表明,适当地饮用干葡萄酒对预防癌症和医治心脏病都是有益的。
圈里人说,觅得一瓶好干红,就如找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一样的满足、幸福。那还等什么?就怀着与寻找爱人一样的耐心、恒心、细心,学着寻觅你的“红色恋人”吧!别忘了,好好地珍惜她,全心地爱护她。寻找一瓶值得收藏的干红葡萄酒,有几个基本..
2025-05-01匈牙利概述 匈牙利自古即为葡萄酒生产大国,在法国文章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来自匈牙利的名酒,尤其是著名的都凯甜酒tokaji,是当时欧洲皇室贵族最爱的葡萄酒之一。1989年东欧共产政权的瓦解,跟随着产业私营化与西方资金的大量流入,为匈牙..
2025-05-01在爱酒人士心中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同样是长相思(sauvignonblanc)为何来自loire河谷和产自marlborough会有些不同,但却都有明显药草味(注:也就是所谓“猫尿”味),醋栗味道;而同样都是新西兰出品,marlborough与hawke’sbay的长相思却..
2025-04-30希腊葡萄种植面积将近13万公顷,葡萄酒产量40多万吨,在欧盟老成员国中,位列第七(其余一些从产量的角度来说是可以被忽略的)。葡萄酒主要用于国内消费,由于葡萄酒的生产与消费具有悠久的历史,所以,当地人喜爱饮用葡萄酒,并且与中国人一样..
2025-04-30oe-葡萄含糖量德国盛产白酒,以葡萄含糖量(degreesoechsle)来分级。愈晚摘的葡萄,含糖量愈高,相对风险愈大。appellationcontrolle(ah-pel-ah-syohncohn-troh-lay)-法定产区管制系统法国在1936开始创建的一套对葡萄酒产制的相关规范,从..
2025-04-12澳洲是全球第六大酿酒国。南澳洲省为澳洲最大的葡萄酒产地,现今南澳的葡萄酒年产量大概是全澳洲的60%左右(1940至50年间占全澳洲的75%之多)。在过去十年,南澳的葡萄酒出口销量取得大幅增长,平均每年有21%的升幅,使葡萄种植及酿酒业成为..
2025-04-12作为新兴的葡萄酒大国,美国算得上是葡萄酒行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美国已是世界第4大葡萄酒生产国,所产葡萄酒在全球范围内也逐渐受到欢迎。美国之所以能迅速跃升为葡萄酒王国,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肥沃土壤外,美国政府对..
2025-04-11新《葡萄酒》(gb15037-2006)国家标准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里实施,下面摘录一些网络上的解读,供大家参考。瓶子里根本没有数年前的葡萄汁,但葡萄酒产品动辄标注数年前生产,这一乱标年份、乱炒年份概念的现象在业内屡见不鲜,而消费..
2025-04-11葡萄酒酿造业是摩尔多瓦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和国家形象的代表。摩地处东南欧,位于东经26.4-30度、北纬46-48度之间,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境内主要地貌为丘陵和平原,地势较低,黑壤土覆盖国土的75%以上,其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葡萄的种植..
2025-04-11气候条件及险恶的地形使南美大陆大部分地方都无法种植葡萄.但是也有那么几个国家有比较象样的酿酒行业.智利和阿根廷就是其中的翘楚. 智利这个国家别看地图上形状不咋好看,但是对于种植葡萄来说,气候还是满理想的,酿酒工人水平也不错,再加上..
2025-04-11在生产甜葡萄酒时,山梨酸是经常被当作防腐剂使用的。山梨酸的抗菌作用只有在二氧化硫的协同作用下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国家标准中允许使用山梨酸,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标准的最高限量,不要超标。同时,要注意山梨酸和二氧化硫、酒精度..
2025-04-11由于葡萄皮色素抗光性差,而生产出来的葡萄酒易褪色,不适合保存。所以,国内外生产葡萄酒的传统工艺都添加其他色素。由于合成色素大多对人体无益,甚至有害,因此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必须改变使用合成色素的习惯,选用天然的着色剂就显得非..
2025-04-10葡萄酒质量,最直观、最能影响消费者的就是澄清度。作为商品,浑浊的葡萄酒,无论口感品质多好,消费者都无法接受。所以,葡萄酒的澄清是葡萄酒生产者必须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以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我认为葡萄酒难以澄清的根本主要在发..
2025-03-21关于对葡萄酒质量与风格的评判葡萄酒的多样性与品尝虽然葡萄酒都是葡萄经酒精发酵获得的饮料产品。但是,由于众多的葡萄品种,不同气候土壤条件(产地),各具特色的酿造方法和陈酿方式(人为因素)等。产生了很多类型的葡萄酒(种类、风格)。葡萄..
2025-03-20随着中国葡萄酒行业的逐渐兴起和壮大,葡萄酒行业中的品牌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其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细分不够科学,细分程度不高;市场上品牌多,名牌少,许多品牌形象老化,内涵不够丰富;而且随着产品线的拉长,..
2025-03-20从葡萄酒产业在中国兴起到现在,市场上一直充斥着种种让人一头雾水的产品概念,即使是现在还存在着诸如“庄园”、“酒庄”、“解百纳”等等一系列让普通消费者摸不着头脑的概念。在此期间,中国葡萄酒企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目标消..
2025-03-20一.下胶的作用1.澄清:去除杂质(植物碎屑,酵母,细菌)2.稳定:沉淀破败元素(蛋白质,铁,铜)3.易于过滤和利于香气二.下胶的原理加入葡萄酒中的下胶物质带正电(蛋白胶:明胶,蛋白)或带负电(皂土)。蛋白胶(+)与酒中的单宁(-)结合..
2025-03-20山葡萄酒原酒酿造工艺流程1、分次发酵法山葡萄→分选→除梗→破碎→发酵→分离→一次汁→加糖→后酵→澄清→分离→一次原酒→皮渣→加入糖水→二次发酵→分离→澄清→二次原酒2、一次发酵法山葡萄→分选→除梗→破碎→发酵→加糖水→发酵结束..
2025-03-19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