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也同时传入中国,在中央亚细亚与印度的交通要道上,古来营造了不少石窟,其中优美的造象与壁画,保存至今,放射出灿烂的光彩,例如高昌的壁画,敦煌千佛洞的壁画和塑象,大同云岗和洛阳龙门的雕象等等,这些著名的佛教洞窟艺术,都是世界所熟知的。它和印度的阿旃陀一样,已经成为世界的宝贵艺术遗产,有不少专著去研究,这里更无需介绍。但近年中国西部又发现一处宝贵的麦积山石窟群,它和敦煌云岗等处同样的重要,现代佛教艺术研究者足迹多未曾到,因此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报道,并把它的艺术价値,做一些分析。关于佛教艺术的这个新的发现,应该是使人深感兴味的。
在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对于保护、修复和发扬佛教的文化艺术古迹,尽了很大的责任,在1953年7月,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继甘肃省永靖县炳灵寺石窟调查之后,又组织了一个勘察团,动员了许多美术者考古专家、画家、雕刻家、测量人员,到麦积山石窟去作研究和保护整理工作。麦积山石窟,是在中国西部甘肃省天水县的东南,距城四十五公里,是秦岭山脉的西端,紧接着原始森林区的边缘。从天水县城出发,过马跑泉、甘泉镇约35公里比较平坦的地带,就进入麦积山峡口,缘山溪再走10公里的山路,就看到了危峰耸立的麦积崖。这个形象奇特的山峰,从西面看过去,山头略带圆锥形,上端比底部大,正象农村收获后所堆积的麦秸。农民们从很早就叫它麦积崖。大约在1500年前及其以后的历代王朝,在山腰里修凿蜂房似的龛窟,又在窟外悬壁上建筑起飞阁天桥。就在这样一个巨大的辉煌的创造里,我们的古代劳动人民,表现了绝顶的勇敢和智慧。他们所成就的佛教艺术,让世世代代的信仰者,来顶礼瞻拜,一直到今天。
麦积山石窟
当朝山人走近麦积山,就看到土红色的崖顶上立着一座小塔(崖顶到地面最洼处,垂直距离是142公尺,塔高9.4公尺)。在半山腰里密布着各种大小的龛窟,上下分层横列。由于数遭地震,还可以看到龛窟成片的崩塌的痕迹。在断崖上面有很多橛眼,可以推想当年在石窟的外面,依悬壁所建筑的满山重楼复殿,飞桥栈阁。经过悠久的岁月,这些木建筑如今都已毁坏。在1953年7月麦积山勘察团到来后,依靠当地木工们的勇敢,使十二层龛梯,逐渐悬空修复。再将许多世纪不通人迹的洞窟,没胫的鸟粪,扫除干净,这些宝贵的古代佛教艺术,才重新显现于世。
关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历史,只有散见的材料,并无系统的记载。据公元十世纪五代人所撰的玉堂闲话所说:“麦积山的石窟造象,是从四世纪末年,后秦开始,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六代继续修建的。从平地堆积木材,达到岩巅,在上面雕凿龛窟神象,施工既毕,拆去木材,然后造梯架险而上。”这记载说明了它的营造方法和经过。据梁高僧传玄高的记载,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麦积崖已经是兴盛的佛教中心。现在西崖第127号窟内发现有“洛阳沙弥法生造龛碑”一块,石虽残缺,文字不全,尙存有大魏的年号,约为公元六世纪物。其次是北周大都督李允信为他的祖父造七佛龛,特请当时的大文学家庾信,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原文载在庾信集中。这个石刻,当五代时还在,后来损失。在西崖第115号窟里,曾发现了在佛座上有墨书的发愿文,有大代景明三年(公元302年)的年号,从这些残存的记载中,虽不能推定石窟造象最早的营造年代,但在北魏以来,这里已经是一处佛教的胜地,是可以肯定的。
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风格上,把它和其它的佛教艺术中心,如敦煌、云岗、龙门、永靖炳灵寺、南北响堂山等处的艺术风格来做比较,来认识麦积山石窟艺术在不同时代作风的区别。各时代艺术风格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不断在发展,在转变的过程中。前代的不断演变,是为了准备着后代风格的形成,而又继续发展下去。在魏的晚期可能已初见隋唐萌芽。也可能个别的隋代塑造还在沿用西魏和北周的手法。尤其西魏和北周两代都很短,一共才四十几年,但是北周和它以前的作风是有些不同的。所以我们就把西魏归入魏晚期的范围,把北周作为魏和隋唐之间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也并不是没有特征的。我们所认识的,魏代造象和壁画是继承了汉晋风格。特别在造象方面,中国型的传统和所受印度犍陀罗、笈多风格相并存。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民族形式的传统,或者外来形式的影响,都表现得挺秀朴素、雄浑有力、神态生动。但是在时代的推进中,雄健的作风,逐渐变得更加细致、婉丽而多姿。在这个阶段的艺术,已经有了新的迈进一步的因素。在发展的过程中,经了这样一个为时不是的、旧的抛不掉、新的未成熟的阶段,然后又转向宏伟富丽的隋唐艺术作风的新格。
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主要部分,就是西魏到隋唐时期(公元六世纪至九世纪)的成就。十世纪以后,也续有修造,但都不是最重要的。麦积山石窟曾经有过几次兴废,也留下被自然损毁的现象。根据各种记载,可知每次大规模修建复兴,主要是在一个封建王朝盛世的开始,毁在一系列的地震,或一些变乱之际。统计自从公元六世纪初开始,直到十八世纪,有过八次间隔的系列的大小地震。从西魏文帝(公元535—551)再修崖阁,重兴寺宇起,直到清代乾隆(公元1736—1795)重修麦积山的佛寺,其间有隋文帝(公元589—604)的大规模修建和造象,初唐(公元七世纪)和宋(公元十世纪),都留有优秀的作品。元代(公元1280—1367)有过四次大地震,这里没有发现元代的代表作。到明(公元1369—1661)、清(公元1644—1911)两代的装修,都有明确的题记在墙壁上。经过这样一毁一修,在崖壁上有先后刊凿,重迭妆銮。壁画也有表里几层。往往有窟是魏建,画是明重绘;有的魏代壁画,宋代塑象,也有较晚造的摩崖大佛象,下面压着早期的壁画。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是与云岗、龙门等处佛教艺术不相同的。
麦积山的石质,是一种容易风化的砾岩,雨水冲渗,容易造成山崖的纵断而崩坠。就全面看来,在东西二百一十多公尺,上下五十多公尺的幅面,一百九十多个龛窟之间以中间部分崩塌的损失为最严重。有些龛窟还残剩着一角留在断崖上,有些连痕迹都不见了。因此就形成了东崖和西崖两部。远在五代(905—959)的时候,就已有东阁西阁之称,现在修成的栈道,也分东西两部分。在东崖的龛窟里,最重要的有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楼上七佛阁、牛儿堂及中七佛阁等,都是规模很大的龛窟。
麦积山石窟凌空栈道
涅槃窟(第1号)是魏代晚期(公元六世纪初)所开凿的石窟,窟前排有六支石柱,四川崖墓有此种营造的形式,印度阿旃陀也有此种形式,印度阿旃陀也有此种形式,窟内的塑象,已经明代重修,但犹可看出魏塑的风格。
千佛廊(第3号)为魏代(公元五世纪)所凿造,自入口至廊的尽端,凡长32.74公尺,在崖面上密排着上下雨层石胎泥塑的佛象,这些佛象现存有258躯。多经后代装修过,但也有少数的尙存原貌。
麦积山石窟薄肉塑飞天
散花楼上下佛阁(第4号),是麦积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组洞窟,在离地面五十多公尺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汉代式的七间八大柱的崖阁,每两大柱之间是一个佛龛,这一所伟大的营造,大概就是北周大都督李允信造的。窟顶平格式的天花板上,每板都有壁画,从车马服饰看来,当是西魏北周时的作品,七个佛龛的上端壁间,也画着七大幅壁画,每一幅画里都是四个伎乐天人,有的在奏乐,有的在进香,有的在散花,保存得相当完整。这壁画的作风,与常见的敦煌壁画不同,伎乐天人露在衣衫外面的肌肤部分,都是用极浅的薄肉塑来表现的,是绘画和浮塑的结合。窟内塑象计75躯。天王象是宋代修的,有的佛象和胁侍象则是明代甚至清代重新装修的。
牛儿堂(第5号)较上七佛阁为小,是汉代式的四支柱;石柱里是三个佛龛。每个龛里都有一组造象。现仅存脚踏牛儿的天王,因此得名。天王的威猛与牛儿的驯顺,都显示出塑造艺术的优美。
在东崖还有许多龛窟,由于很久就断绝通路,人迹不到,还保存着魏代的原状。其中有些塑象都是第五、六世纪的优秀作品。
在麦积山西崖的峭壁上,最重要的有三大窟,都是魏代晚期(公元六世纪初)所营造。
这西崖三大窟中最大的是万佛堂,又名碑洞(第133号),内部高5.97公尺,横广14.91公尺,最纵深处11.58公尺,窟内有复室,所有壁面满布着无数的小影塑“贤刼千佛”。有的龛楣上还塑着小的供养人立体象及山水背景浮塑。包括有魏及比较晚期各代大小造象。以迎门的接引佛立象为最高(三公尺半)。这是一尊经宋代修过,但还保留着一些唐塑风格的大造象,艺术造诣很高,尤其是佛的手部,生动的表现了敏锐的触觉感。天花板上绘满着飞天,大部都已剥落漫漶。窟内还保存好些造象碑。在十八块完整的中间以描写佛传的一块内容最丰富,造形最生动。此窟因为佛像多,故称万佛堂。又因藏有许多造像碑,所以又叫碑洞。
由万佛堂再向高处,达到栈道的顶点,就是第135号窟,这是西崖能通到的最高处,人们叫它做天堂洞。高5公尺,广8.88公尺,深4.29公尺。壁间画的是古代骑战的场面,多已剥落退色。在窟的上端凿通窗洞3个,与云岗第39窟的格式相似。在窟的中间立着一尊高1.95公尺的及其左右立着两尊高1.28公尺的石造象。这些大件的魏代石刻风格的造象所用的石材,是比较坚固的带有灰红色的硬沙石,不是本山开采的。使人惊讶的是:很难想象在当时(1500年前)完全用人工体力如何能把两三吨重的大石材从地面升起,移置到五十多公尺高的洞窟中去。
走上西崖的西边栈道,到最高层,进入第127号窟,这是西崖三大窟中最小的一个。高4.42公尺,广8.63公尺,深4.85公尺。造象以正壁的一龛,西魏石刻象最精致生动,佛光周围,有十个伎乐飞天,各持乐器。藻井和四壁的全面,都是壁画,虽然有剥落残退,但它的精彩四射,仍然是很难得的作品。
西崖还有一组小窟,无法通栈道,缒绳而入。其中有北魏壁画上面加了一层色彩鲜丽的隋画供养人,上有墨笔题记,也是极优秀的作品。
麦积山石窟艺术与敦煌、云岗、龙门等著名石窟特殊不同的地方,敦煌以壁画为主,云岗、龙门以石刻为主,麦积山则以塑象为主。它保有数以千计的塑象(无数的小影塑还不在内),如大的高至15.28公尺的东崖第13号摩崖大佛象和13.88公尺的西崖98号摩崖大佛象,以及许多高仅二十多公分的小造象,都是塑的。集上下一千三四百年来民族的优秀的创造在一起,象这样一个宝殿,这是世界稀有的。如今在新中国重新得到保护与修整,得到许多专家学者去研究临摹,使它公之于世界。通过这些古代遗存的宝藏,我们可以认识古代人民在造塑艺术上的光辉成就。这些作品充满了新鲜活泼、飞跃腾动的美感,他们真正继承汉晋的优秀艺术传统,融化了印度佛教艺术的精华,启发了唐宋更进一步走向现实主义的道路,在中国佛教美术上放射出可贵的光辉。
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都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林风眠..
2025-08-05徐燕孙既能画细如蚕丝般精美的工笔画,也能画寥寥数笔而生动传神的写意画。徐燕孙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里程碑似的人物,极大的影响并推动了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健康发展。徐燕孙非常注重传统,从他临摹唐代的阎立本、吴道子,宋代..
2025-08-04在众多的连环画大家中,钱笑呆是称得上线描大家的。现在比较熟悉他作品的读者,大都是从他和赵宏本合作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开始的,其他看到的还有《吉平下毒》、河北版的《女儿国》等,但还有许多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古典题材优秀作品,现..
2025-08-04黄慎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也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多从民间生活取材,不少作品塑造了纤夫、乞丐,流民、渔民等下层人物形象,如《群乞图》取材现实生活,描写灾荒年中,乞丐们流落街头..
2025-08-04收藏一直是投资的热门话题,进来艺术品投资火速升温,更有专家认为,高档的艺术品可以称为软黄金,比黄金还有价值。因为艺术品不但可以投资,还可以提高人的美学和精神的境界。那么,面对艺术品投资市场,我们究竟应该拿什么眼光来对待?应该..
2025-08-04从佛教创教开始,佛教的香也应运而生,佛香的原料中多以名贵香药为主要成分,早期佛教以“旃檀、沉香、乳香、安息、龙脑、丁香”等为主要原料,或配制燃烧,或制成香水浴佛、涂身,或制成香食敬佛、食用,或用以治病疗疾。随着佛教的传播,在..
2025-07-31汉传佛教法器的种类十分的繁多,而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变化。念珠汉传佛教法器的种类十分的繁多,而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
2025-07-31法螺为密教常用的法器。译为商、珂贝,又称为法赢、宝螺、金刚螺、蠡、蠡贝、螺贝等。乐器之一种,在卷贝的尾端装上笛子而成。在经典中常以法螺之音悠扬深远来比喻佛陀说法之妙音,如《法华经》中说:“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
2025-07-30木鱼作为一种击打乐器,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如在民族音乐特别是广东音乐中,木鱼还是其乐队组成中的一件重要乐器。但是,木鱼却是由佛教中转引过来的,它原是由汉传佛教创造并推广使用的法器。在佛教的典故中,关于木鱼的传说有很多;在佛教..
2025-07-30掌握电话交谈的艺术在社交活动中,电话使用频率相当高,掌握电话交谈的艺术十分重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打电话,二是接电话。一、打电话谁打电话,谁就是这次电话交谈的主动行为者,所以要打电话肯定是有目的和原因的,或是告知对方某..
2025-07-21白庚延是那种能让你能感受到灵魂的画家。他全身心投入创作,并力图把整个心灵世界都放进作品中。面对这样的画作,让人很难无动于衷。画面里深厚的精神寄寓和文化内涵,会让你思索、追寻、体味,因一种心灵的沟通而愉悦。弦为之激荡,灵魂受到..
2025-07-13我自幼喜爱裘盛戎的表演艺术,是裘派引领我走进了中国京剧艺术的殿堂,所以对其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和熏陶,又由于自己从小爱好文艺,学的是美术设计专业,所谓艺理相通,因而对裘派艺术乃至花脸艺术的理解,也较一般观众深刻些。但我毕竟不是..
2025-07-10歌台花甲气如龙,麒风标一代宗师;今日工农同祝贺,千红万紫拥高峰。这是老戏剧艺术家于伶同志在为周信芳举行舞台演剧60周年纪念活动时所写的长诗中的诗句,从诗句赞誉中确实反映出在60年代初期不论是同行和观众对于“麒派”艺术在思想上、认..
2025-07-10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
2025-07-09为了弘扬佛教文化,适应对外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满足国内外高僧大德和游人的愿望,近年来,在万年寺无梁砖殿左侧,曾设了装饰典雅的“普贤行愿楼”,通过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将珍藏多年的“贝叶经”、“佛牙”、“御印”三件珍贵文物,对外..
2025-07-08袈裟是佛教僧尼在特定场合下穿着的法衣。梵语音译为不正色、坏色、染色,以其色不正而称袈裟。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袈裟形制有不同,中国佛教的袈裟又与日本佛教的袈裟不同。汉传佛教的袈裟袈裟之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说,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
2025-07-08砗磲的本来面目 砗磲念珠佛家“七宝”之一的砗磲也叫车渠,梵名musaragalva,音译作:牟娑洛揭婆、目娑啰伽罗婆、牟呼婆羯落婆、摩娑罗伽隶、牟娑婆、谟萨罗、牟娑洛等,其意思为紫色宝、绀(为一种深青色而略带微红之颜色,俗称天青色)色宝..
2025-07-08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