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金铜佛像艺术的流派及风格

2025-04-17 08:35历史文化

布达拉图片来自百度

藏传佛教金铜佛像艺术,是藏族人民在继承本民族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融合印度、尼泊尔以及内地的造像与绘画技法,并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创新、不断进取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独特民族风格和醇厚质朴地方特色的艺术类型。这一神圣的艺术殿堂不仅拥有诸多特色鲜明的传世佳作,而且还派生出诸多风格迥异的绘画流派,如曼塘派、钦泽派、噶尔派以及热贡派等,其中噶尔派的绘画风格与汉地画派较为接近。这些艺术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符合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制作过程中,不同的流派,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按地域风格,藏传佛教金铜佛像的艺术风格可划分为外国风格、本土风格以及内地风格。这三种风格以雪域为枢纽密切联系,既有纵向的时代联系,又有横向的地域关联。三种风格在藏传佛教金铜佛像艺术中的具体表现为:

铜镀金宗喀巴像图片来自百度

(一)外国风格。该风格的造像有斯瓦特、克什米尔、东北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的特点。

斯瓦特即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区,属古健陀罗,当时这里的佛教曾十分兴盛。出生在这个地区的莲花生大师于公元八世纪中叶来到西藏地区,弘传密宗教法,成为西藏的密宗祖师。藏族人一直将该地区看成是佛教的圣地。健陀罗艺术也就随之在西藏传播开来。健陀罗佛教艺术,可以说是印度佛教的内容与希腊、罗马的雕刻艺术结合而产生的,作品的特点表现为佛陀多着通肩式披衣,衣服褶纹起伏很大,立体感强,衣纹走向从右上往下倾斜,左手习惯性地抓握着大衣的一角,头发呈水波状或涡卷状,覆盖着肉暮,鼻梁与额头成一线,凹目高鼻,薄唇,蓄有两撇上翘的小胡须;菩萨穿裙,袒上身,上身往往搭裹一条布,从左肩搭于右手上,颈部饰有颈圈、项链、璎络等物,形体健壮,身材粗短,姿态有力,犹如年轻的男性武士,头发很浓,发型翻卷,为束扎头发,头发正中有方型饰物和大花卷,宝增在脑后结为四根,在两耳侧如蝴蝶般飞舞飘扬,耳朵上有耳饰。佛、菩萨像大多有同心圆形光背,下为四方形台座,台座四周刻供养人,左右为两个狮子,中间置水瓶花叶。

克什米尔在印度西北喜马拉雅山区,公元十世纪末佛教在西藏复兴,克什米尔佛教艺术也传入西藏,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品特点表现为人物的造型脸形长圆,眼睑大开,瞳仁点在正中,似吃惊状,有的眼大无神,身躯饱满。佛像多着袒左肩袈裟,上身比例略长,通身用黄铜铸造,光滑亮丽,台座形式多样。代表作品如燃灯古佛,方屋型台座,左右两侧跪供养人,佛作说法印,神态安祥亲切,袒右肩,裂装衣褶用凹沟表现,自然流畅,黄铜铸造,光亮滑润,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铜鎏金赤松德赞像图片来自百度

东北印度,公元740年帕拉王朝在孟力拉地方兴起,该王朝推崇佛教,八世纪后成为迅速衰落的印度佛教的最后据点。十世纪初该国高僧阿底峡在西藏传法长达17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藏的利玛佛像造型带有浓厚的帕拉造像风格。帕拉造像建立在笈多美术基础上,东北印度本土特色浓厚,与克什米尔造像在某些细节上相互影响,但风格迥然有别。帕拉造像的面貌颇具印度人特点,如眼脸突显,嘴唇丰厚,眼大有神,形体粗壮,身材曲线流畅圆润,薄衣贴体近乎全裸,只在肩头腿部有简单的衣纹刻画。代表作品如桑唐利玛毗卢佛,黄铜铸造,镶嵌宝石、银丝、红铜丝,华丽精美;半月型台座,前雕三位供养人,左右两匹马,边缘刻有齿形火焰纹;顶部雕小伞盖,头光雕为菊花形;莲花座下加多层折角方台,造型生动,工艺绝妙。

尼泊尔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释迦牟尼诞生地蓝毗尼园和涅盘的婆罗林都在尼泊尔。尼泊尔在唐代曾一度隶属吐蕃王朝,佛像传承了以印度鹿野苑为主的笈多风格。代表作品如金刚菩萨立像,高耸的三叶宝冠刻满珠宝,身材修长合度,姿态自然优雅,椭圆的火焰头光与头部结合得很和谐;正圆莲座,莲瓣宽厚,直伏地面,花瓣上刻三道川字形筋脉。

铜鎏金绿度母像图片来自百度

(二)本土风格。由于藏族地区地接中亚和印度次大陆,造像艺术也深受这些毗邻地区风格的影响,表现为佛像普遍造型粗犷、朴实,比例、动态上不太协调,有一种儿童画式的稚拙感,纯朴可爱,童趣盎然,反映出藏传佛教雕塑童年期的面貌。藏族工匠在仿造外来形式的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逐渐形成本民族的风格。尤其是十三世纪以后,西藏纳入祖国版图,相对统一的***面必然对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艺术流派相互影响,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更为统一的表达方式。这种统一的风格,表现为佛像造型的帽冠装饰、莲座背光形式基本一致,印度、尼泊尔等外来影响已不明显。佛像造型摈弃了早期的传统,出现了不少创新的作品。代表作品如四臂观音,宽额尖下领,藏族特征明显,手法简洁洗练,庄严而生动。又如,空行佛母,立姿弓箭步,躯体造型准确,肌肉有力,动感强烈,把智慧与力量的女神表现得生机勃发。

(三)内地风格。自七世纪吐蕃王朝建立后,藏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十三世纪后,藏区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元、明、清中央政府都大力扶植藏传佛教。内地的造像中以元、明、清三朝宫廷制作的金铜佛像最具代表性,如明代制作的大黑天,铁镀金像,肌肉裸露部位是铁的黑色,宝冠璎络飘带等处镀金,弯刀为银制,色彩对比鲜明,全身披挂网状繁密的璎络珠饰,雕刻精细,一丝不苟,是永乐造像中的珍品。这种造像,虽遵从藏传佛教造像的规则,但却融汇了汉族雕像的表现方法,如方正的脸形,写实的服饰,注重细节刻画,精雕细琢,虽不及西藏本土造像形象生动,但其精美华丽却胜过西藏本土作品。清朝历代皇帝对藏传佛教有浓厚的兴趣,乾隆时期,在皇宫内外广建寺院,大造佛像,代表作品如大威德金刚,是藏传佛教金铜佛像中最繁杂的一尊,此像工艺精湛,繁而不乱,身姿右高左低,形成强劲动势,而又不失平衡。白度母造像亦然,面容丰腆,修眉长目,神情温婉,姿态典雅,神韵动人。衣裙刻花嵌金银丝、宝石,颇具尼泊尔风格。

藏传佛教金铜佛像艺术,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在继承本民族传统造型艺术的基础上,与周边地区民族文化交流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仔细观赏和品位。

  • 色彩艳丽的不丹岗提寺的藏传佛教壁画

    岗提寺的藏传佛教彩绘(摄影:宏宗法师)不丹岗提寺占据了富吉卡山谷山谷的黄金地段,群山环抱,在庙里极目望去,可遥望富吉卡山谷。据传说,莲花生大师唯一一位不丹弟子--贝美林巴曾预言此处会出现一座寺庙,而佛法将在此弘扬。1613年,贝..

    2025-09-15
  • 西藏夏鲁寺及其佛教艺术

     后藏名刹夏鲁寺是藏传佛教夏鲁派的发源地和根本道场,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修行精进、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对藏传佛教的弘扬做出过重要贡献。夏鲁寺独特的藏汉合一的建筑风格,以及保护完好的壁画、造像艺术,在藏传佛教艺术史上也占..

    2025-09-15
  • 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脉络

    西藏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昌都卡若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士的陶器,造型优美、质朴。双体兽陶罐巧妙地把两个动物的造型融合为一个陶罐,波浪式的几何纹样,朴素、别致。骨器和松耳石饰物造型也十分优美、制作精良,肇开了雕塑艺术的先河。考古发现..

    2025-09-14
  • 360度环幕电影《千年佛足》开拍 再现佛教艺术发展历程

    2010年4月28日上午,全国首部石窟类360度环幕电影——大足石刻《千年佛足》在重庆大足宝顶景区举行了开机仪式。该电影的拍摄和播放,对于充分彰显大足石刻崇高的价值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千年佛足》这部影片不仅仅只展现石..

    2025-09-14
  • “文明遗迹暨艺术表演” 杭州佛学院亮相吴哥窟

    近日,在被全球无数旅游者誉为“人生必须看一次”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柬埔寨吴哥古迹巴扬庙内,一场名为“文明遗迹暨艺术表演”的宗教盛事隆重举办。印尼、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中国、韩国和柬埔寨等13..

    2025-09-14
  • 李清照的词到底是什么风格?与她的经历有关吗?

    李清照的词属于婉约派,却也有一些豪放的气质。其实一个人的诗词风格,又怎么是一个简单的婉约或者是豪放可以代表的,..

    2025-09-14
  • 梁鹄的书法风格

    在字体布局上,其笔画简者,笔道写得丰腴,有时参与篆书的萦折笔画,在体势上多取横势,增强文字的厚重之感,如“魏”、“运”等字;其笔画繁者,笔道则写得爽劲,尽量减少波折,运笔方纵,自然跌宕。一字之内点画之间的穿插避让,笔道粗细,..

    2025-08-27
  • 赵无极的艺术成就

    赵无极先生从50年代在巴黎画坛崭头露角开始,就一直持续地保持着在国际艺术界知名的记录,他享有了国际艺术界给予他的许多荣誉和尊敬,也是中国艺术的光荣。赵无极先生早年在国立杭州艺专学习时,受到林风眠的指教。他向林风眠学到的不是具体..

    2025-08-27
  • 如何继承程派艺术?

    如何继承程派艺术,这个问题也牵扯到整个流派艺术的继承问题。我想大家都已经认识到,过去的流派继承人,同时又是流派艺术的创造者。例如余叔岩是继承谭派而形成了余派,杨宝森继承了余派而形成了杨派。现在的流派继承人则是永远的继承者,因..

    2025-08-25
  • 白居寺壁画 明代藏传佛教艺术的瑰宝

    白居寺壁画弥勒下生经变(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白居寺的壁画艺术,主要保存在措钦大殿和白居塔之中,位于措钦大殿后山上的仁定扎仓也保留有一些壁画。从时间上看,措钦大殿内的壁画,比白居塔内的壁画相对要早。1、措钦大殿壁画措钦大殿..

    2025-08-24
  • 中国的佛塔艺术

    佛塔的造型起源于印度。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的建筑在后汉末年,就已经风行全国了。据《后汉书》记载,汉末三国时期,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有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这些描述真实地记载了当时佛塔建筑的宏..

    2025-08-24
  • 莫高窟465窟藏传佛教壁画浅识

     465窟是一个人们颇感兴趣以表现藏密题材为主体的佛教洞窟。位于洞窟区北段北端,覆斗顶,中央设园椎形四阶佛坛,元代洞窟,俗名“欢喜洞”。窟分前后两室,全为藏式壁画。表现形式为单身的和男女合抱双身的修密像,画法奇特,独具格调,在汉..

    2025-08-23
  • 藏传佛教吉祥八宝:寓意吉祥喜庆

    《吉祥八清静图》(图片来源:西藏人文地理)吉祥八图宝瓶状(图片来源:西藏人文地理)《吉祥八清静图》,亦称八吉祥徽、八端瑞、吉祥八宝图,藏语称“扎西达吉”,是藏族民间传统美术中最常见而又被赋予深刻内涵和吉祥喜庆喻意的一组组合装..

    2025-08-23
  • 历史科普:唐宋时期的服饰风格及特点介绍

    之前趣历史小编给大家介绍了元明清时期的服饰,那么你知道唐宋时期的服饰风格怎样的吗?唐宋女子分别如何穿着的?感兴趣..

    2025-08-18
  • 揭秘:元、明、清三朝的服饰风格是怎样的?

    历史不停地发展,各朝各代的服饰和生活习俗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元明清三朝,他们的服饰风格和历朝的都不同。今天就来看..

    2025-08-18
  • 黄老之术在汉初时期为何会成为最主要的学术思想流派?

    战国中期到秦汉之际,社会时局动荡不安,一种被称为“黄老之术”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蓬勃发展起来,甚至被西汉统治者定..

    2025-08-17
  • 侮辱佛像而死?

    这是朋友讲述的一个亲身故事:老师,我和您分享个事儿,压在我心里19年了那时是2002年,在人民公园门口西侧有一个坐北..

    2025-08-09
  • 谢稚柳作画风格转变原因

    由于谢稚柳自1964年全国第一次书画鉴定工作开始以后,便无暇于绘事,而后又在1966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关进“牛棚”,隔离审查。1969年,谢稚柳因患目疾,于1970年3月,审查结束,准予回家。谢稚柳的目疾在1970年后经过..

    2025-08-05
  • 孙天牧的绘画风格

    孙天牧的画仿佛从很久远的年代走来,能感到古朴之风和清雅之气,苍劲的悲凉之中身怀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境界。孙天牧的画给人留下的第二印象是:风格独特,卓然不群。他不愧为陈少林之后北宗山水第一人,他的画神气自然,有北宗山水最为原始..

    2025-08-05
  • 林风眠的艺术特点

    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都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林风眠..

    2025-08-05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