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乐指佛教之发展过程中,由各地区或各民族佛教徒所发展出来的音乐。玆依国家或地区,分别略述如次:(1)印度:释迦在世时,严格禁止佛弟子接触歌舞乐曲。不过,仍鼓励弟子们将经典中特定的文句加上曲调唱诵。因此当时并未完全否定音乐,且已有具梵呗形式的伽陀产生。著名的梵呗吟唱者有跋提、善和等人。至佛灭后四、五百年的大乘佛教时代,佛教音乐开始吸收世俗音乐,作为佛法修行的一种手段,因而呈现勃发展的态势。其后随着佛教的没落而渐趋衰微。至于在斯里兰卡,则盛行附有舞蹈剧的佛教节庆活动。(2)缅甸:据《新唐书》〈南蛮传〉所载,西元九世纪初,缅甸(骠国)已自印度传来乐器及佛曲。当地与印度同样使用七音音阶法,采取重覆上下行的特殊音调。除了常朗诵《吉祥经》、《慈经》等护咒经典之外,在沙弥仪式、点灯仪式等诸多佛教活动上,更以鼓、铜锣等乐器引导仪式的展开。(3)泰国:该国的传统音乐并非印度式音乐,系以中南半岛吉蔑族的独特民族音乐为基础,再佐以传自中国的乐器,而形成其特殊的佛教音乐。声乐方面可分二种。一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式读经。另一种是有旋律性的。前者系以含有二个附属音的三音朗诵巴利语经典;后者则在葬礼、说本生经等仪式上使用巴利语与泰语。(4)印尼:从波罗浮屠的佛教故事及帕那达朗的《罗摩衍那》诗剧之石雕中可知,印尼在七至十世纪的佛教繁荣时代,曾盛行古印度的乐舞。但仪式、诵经的实际情形则不详。(5)越南:古代佛教音乐系受印度影响。但在十二世纪以后则渐具有中国佛教音乐色彩。法会的规范、经典、梵音等莫不皆然。但南部因受独特的民间音乐影响,故呈现不同的风貌。(6)中亚:三至八世纪,今之新疆地区盛行印度佛教乐舞,而以龟玆(今库车)为中心(据《大唐西域记》所载)。其后西域佛教音乐经敦煌传入长安,而成为唐朝宫廷音乐的一部分。“菩萨”、“迦陵频”等印度系乐曲即是其遗响。十一世纪后,中亚已趋回教化,故佛教音乐乃为阿拉伯系音乐所取代,以至今日。(7)西藏:始于八至九世纪的西藏佛教之仪礼音乐,与日本的声明同样,以经文及赞歌的诵唱为主,其诵唱的方式可分三种:{1}朗诵:由一人开始,一人结束。乐句短,节奏自由,音域低。{2}咏唱:属齐唱类,节拍明显,不断重覆相同的乐句,音域亦低。{3}持续音唱法:为极低音的独唱,一字一音。且音尾拉长,具有和声的效果,乃西藏声乐最特殊之处。旋律方面亦分节拍性与非节拍性,由多种器乐伴奏。乐器部分则有大钹、小钹、唢呐、法螺贝、铃、犍稚、圆磬、鼓等。(8)中国:从佛教初传至三国时代,流行于中国的佛教音乐多系印度及西域音乐。然由于梵、汉语音的不同,乃致“若以梵音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为了便于弘法,佛教徒乃改创中国化的佛曲。相传三国魏?曹植所创的“鱼山呗”,即为此类佛曲的先驱。从此中国佛教音乐开始萌芽。南北朝时代,随着佛教的传播,不仅佛教中擅长唱导的乐僧辈出,同时民间也盛行吟唱赞偈。此外,帝王也多有提倡者。如齐梁时,文宣王萧子良曾于永明七年(489)召集京师善声沙门,创作研讨佛教音乐。梁武帝对佛教音乐的提倡,也颇有贡献,他曾创“法乐童子伎”,倡导以童声演唱佛曲,并广设无遮大会、盂兰盆会、梁皇宝忏等佛教典仪,为佛教音乐的中国化与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至唐代,佛曲大盛,俗讲风行。庙会成为艺术表演的场所,寺院则成为保存与传习佛教音乐的中心。而流行于宫廷的天竺乐、西凉乐、龟玆乐等西域音乐,也与佛教音乐关系密切。此时佛教音乐乃处于巅峰状态。宋元以后,佛教音乐由于市民阶层的出现而日趋通俗化,并影响中国的说唱音乐及器乐演奏的发展。明清和之际,更深入民间,促进民间音乐的繁荣。近代佛教音乐基本上仍保存明清的传统,在中共统治下的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北京智化寺、扬州大明寺及山西五台山诸寺,为传统佛教音乐之重要保存、发扬处所。其中,智化寺的佛教音乐演奏团且曾远赴欧洲演奏。中国佛教音乐的形式有声乐、器乐等多种。其中,声乐部分主要有独唱(由维那担任)、结合领唱与齐唱(即由维那唱上句,僧众唱下句)、齐唱、轮唱四种方式,其曲调的格式亦分赞(用于颂赞佛之功德)、偈(用于颂扬佛教教义)、咒(为密语或真言)、白(似散板吟唱)四类。器乐部分则以演奏曲牌为主,所使用的乐器有磬、引磬、木鱼、铛、铃、鼓等打击乐器,或笛、笙、唢呐、箫、昭君等吹管乐器。此外,亦有采用丝弦乐器者。大约在1990年起,大陆与台湾都盛行以国乐团(民族乐团)演奏佛教乐曲。其中有交响乐形式的创作曲,也有旧曲新编。也有合唱的念佛曲、五会念佛曲、菩萨赞等。(9)朝鲜:该国称佛教声乐为梵呗、梵音或鱼山。如双溪寺(位于庆尚南道)的真鉴禅师大空塔碑文即载有禅师自唐返国教梵呗之事。日本慈觉大师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亦载,在中国山东的新罗寺院──赤山院有唐风、乡风(新罗风)与类似日本的古风三种梵呗。在以佛教为国教的高丽朝时,八关会、燃灯会等法会均盛行梵呗。然至采取排佛政策的李朝时代,则渐趋衰微。近世朝鲜的佛教音乐,则大多流传于民间之信仰活动之中。朝鲜的佛教仪式有为死者的常住劝供斋、向十王祈求财运的十王各拜斋、愿极乐往生的生前预修斋、为水中孤魂的水陆斋、祈求国家安宁及武运长久的灵山斋等。梵呗的诵法有和请等四种,其中,除和请具民谣调外,余皆持庄严的气氛。此外,也有结合梵呗的佛教舞蹈。有敲击铙钹的哱啰舞、打法鼓的法鼓舞等。(10)日本:在日本,佛教法会的音乐有多种。或为供养本尊而作,或表露在家信徒对佛陀、高僧之敬仰心的歌曲,或系僧侣的创作曲等。其内容极为多彩,玆分述如下:{1}法会中“式众”(又称职众)所奏者:参加法会的僧侣(即导师及式众)除读经外,亦歌声乐、奏器乐。其声乐称为声明,为日本主要的佛教音乐。此由于内容及音乐结构而有所分类,但一般所谓奈良声明、真言声明、天台声明之分类法乃依宗派而别立。其内容有梵赞、汉赞、论义(阐示所学教理)、讲式(述释迦及高僧的事迹)、表白(申述法会的趣旨)等类。其中,器乐所用的乐器大多为打击乐器。在各宗派之中黄檗宗的器乐尤其发达。{2}法会中非“式众”所奏者:使用最频繁者系雅乐的管弦。除在法会中演奏外,亦作为声明的伴奏。此外,大规模的法会颇流行舞乐。偶而也演奏古伎乐,然舞乐等有时也成为余兴节目。{3}法会终了,随兴而奏者:奈良时代的散乐及平安时代以来的咒师猿乐、延年等,皆是法会终了,由职业演奏人或任职于法会的僧侣随兴演奏而流行者。其宗教性因种类、时代而有所差异。{4}僧侣所创的艺术音乐:除法会音乐外,僧侣亦创作与法会无直接关系的音乐。如以雅乐曲的旋律,歌唱佛教性词章的越天乐今样等,自平安时代以来,多流行于寺院。又镰仓时代的僧侣明空曾完成所谓早歌(又称宴曲)的歌曲。至室町末期,由筑紫善导寺僧贤顺所创的新式筝曲(称筑紫筝),为江户时代之俗筝的母体。{5}盲僧的音乐:盲僧琵琶系由盲僧所传承的佛教音乐。除于法会中演奏外,在巡行檀家的回檀法会上,亦占重要的地位,并且与其后流行的余兴音乐,持有独特的形式。近世以来,世界各地佛教界纷纷进行佛教音乐的现代化改造,使佛教音乐从寺院殿堂走向音乐厅。
原题:佛教持物——伞盖的象征意义伞盖(梵chattra)为遮日防雨所用的一种伞。又称盖、笠盖、宝盖、圆盖、华盖、天盖。《摩诃僧祗律》卷三十二中说:“此有树皮盖、树叶盖、竹盖三种。”《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记载,盖有竹、叶二种,伞柄长限二..
2025-08-23须弥坛是仿照须弥山形式所作之佛坛。即以木、砖或金石等物作须弥山形的佛坛,用以安置佛像。一说须弥坛是指安放佛橱的台座,且安放佛像于其上者。《大日经疏》卷五中说:"因陀罗释天之主坐须弥山,天众围绕。"密教胎藏界曼茶罗外金刚部院的帝释..
2025-08-23在民族众多的云南,自古以来,半数以上的民族都信奉佛教,佛寺、佛塔遍于各州各县。佛寺里、佛塔上的诸佛菩萨的金身妙像各现异彩,有金、银、铜、锡铸造的,有彩塑、木雕、石刻、绘画的,众多的造像均严格遵照佛经中的记述严肃认真地塑造,因..
2025-08-23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
2025-08-233月23日,长8米,由林钦松花费三个多月时间创作而成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书画长卷亮相在福州举办的一个佛教文化书画展,吸引众多书画爱好者眼球。本次展出的近百幅与佛教相关的书画作品,由现为中国书画艺术家交流中心主任委..
2025-08-23安岳毗卢洞石窟护法天王像(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在古代的宗教典籍里,与狗有关的记述很多,这些记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不同宗派及其教理对狗的态度。佛经中提及狗的章节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狗子得度”的故事,《度狗子经》言:..
2025-08-23钟--梵语犍稚,华译为钟、磬。为寺院报时、作法事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寺院钟的始制源自印度,称为“犍稚”,传到我国才称为钟。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所谓的“编钟”。佛教传入后,始成寺院中的法器..
2025-08-23原标题:佛教法器钟的历史钟--梵语犍稚,华译为钟、磬。为寺院报时、作法事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寺院钟的始制源自印度,称为“犍稚”,传到我国才称为钟。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所谓的“编钟”。佛教..
2025-08-23原题:“幢”:佛教道场的庄严具幢,又作宝幢、天幢、法幢,是一种圆桶状的、表达胜利和吉祥之意的旗帜,藏语称为“坚赞”,佛教用作庄严具。《大日经疏》卷九(大三九·六七三上):“梵云驮缚若,此翻为幢;梵云计都,此翻为旗,其相稍异。..
2025-08-23原题:佛教法器-磬佛教法器—圆磬”(即“大磬”)佛教法器—小手磬佛教法器—圆磬《辞源》中引述说:“磬:乐器也。以玉或石为之,其形如矩。”——磬又叫做“銈(金圭也)”。据说“磬”起源于我国古代,在虞舜时期,它便成为很重要的乐器..
2025-08-22法螺为密教常用的法器。译为商、珂贝,又称为法赢、宝螺、金刚螺、蠡、蠡贝、螺贝等。乐器之一种,在卷贝的尾端装上笛子而成。在经典中常以法螺之音悠扬深远来比喻佛陀说法之妙音,如《法华经》中说:“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
2025-08-22如意珠,也叫做摩尼珠、摩尼宝珠。梵文cintamani的意译。佛经上说,此珠出自龙王或摩竭鱼脑中,或者是佛舍利所变。佛教认为,它能够满足人的任何希望和要求,所以叫做如意珠。一般是用檀香木或者红木、玉石等做成圆形珠子,中间穿圆孔,然后..
2025-08-22原题:佛教的佛坛一、安设佛坛之意义甲、迎请圣众降临常住,以加被行者及眷属智悲日增,直至圆满菩提。乙、以礼拜、供养、赞颂、种种承事列于日课之中;一则加深皈依之关系,积集道业资粮,二则回向众生成佛,培养菩提心。丙、藉观佛、点灯、..
2025-08-22钹又作铜钹、铜钹子、或铜钵子、亦称铜盘、铙钹等。用响铜所造,其形如圆盘,中央隆起如丸状,中心穿一小孔,系以布缕,两片互击而鸣奏之。在杜氏《通典》中说:“铜钹亦谓之铜盘,出西戎及南蛮,其圆数寸,隐起如浮沤,贯之以韦,相击以和乐..
2025-08-22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