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特色的佛教服装文化

2025-05-28 09:02历史文化

佛教的服装文化同佛教的教义一样,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及风情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由于流传的时间之久远,地域之广阔、民族之众多、及风俗民情的不同,地理气候的差异,使佛教服装在各个地区、民族形成各自不同的服装文化。因此,佛教僧人的服装无论从色彩、种类或形式差异等各个不同角度都体现出了佛教服装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资料。

七衣(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佛教僧装的历史渊源从佛教僧人服装的历史渊源来看,佛教僧侣的服装,根据佛教的制度,仅限于三衣。如果依照佛典,僧侣最初只穿一件“粪扫衣”,即从垃圾堆或坟墓地上捡来的破旧衣服再缝好来穿。这样是为了表示一者可以惜福,二者驱除自己的贪爱之心,有益于增长道心。在印度是热带地区,只穿一件衣服就可以。在佛教称为“袈裟”,即坏色衣,意思是不能用青、黄、赤、白、蓝等正色来制衣。也有的称作“百纳衣”,因为袈裟是用很多的小布块组合而成。后来僧侣逐渐增加,佛制允许僧人接受在家居士的供养,包括衣物等。也就规定了佛教的服装有“三衣”。即“安陀会”俗称五衣,做务时穿。“郁多罗僧”俗称七衣,为入众或听讲时穿。“僧伽黎”俗称祖衣,说法或托钵时穿。就是佛教最早正式规定与一般世俗服装不同的佛教僧侣服装。

五衣(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气候比印度寒冷,风俗习惯也大有不同。因此,佛教僧侣的服装也有很大的改变,数量和种类也有所增加。在中国最初的汉朝的僧人是依师出家,用所依师之姓,也仍然穿俗家的服装,并不是穿印度僧人的袈裟。后来东晋有位道安大师制定《僧伽规范》,规定出家人一律以释迦为姓,并且要求僧人在佛事活动、讲经说法等法会时一律要着袈裟。再加上后来南北朝昙无德等翻译律典之后,僧人依“戒”为师,一切所行以戒律为准则。这样一来中国的僧人不仅有“三衣”,除此之外还有当时汉朝一般人所穿的服装做为内衣,即僧人平常穿的大褂和海青等。与一般俗人不同者只是颜色不同而已,俗人可以用正色,而僧人只能用坏色。故称僧服为“缁衣”。俗语称为“素衣”,成为僧人与俗人的对比。

衲衣(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到了唐宋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上层阶级和民间群众的普遍信仰,佛教僧人的服装颜色也就更多的带有世俗性的倾向。唐宋时期的佛教僧服不至于坏色,主要原因在于唐宋以来的朝廷多次赐予高僧大德紫衣、绯衣等。到了元代僧人的服装改变为黄色为主。如元代文士欧阳玄吟道:“比丘原是黑衣郎,当代深仁始赐黄”。这些主要是元代提倡喇嘛教,密宗比较盛行,所以僧人服装倾向于黄色。到了明代对僧人的服装颜色又作了规定,明《礼部志稿》云:“洪武十四年,令凡僧道服色,禅僧茶褐常服、青条、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条、浅色袈裟。教僧皂色常服,黑条、浅红袈裟。”由此可见,明代僧人的服装可分为禅、讲、教三种差别。到了近代就更加有所改变。至于现在僧人的内衣与俗人没有什么区别。外面的长袍保持了汉代的形式,中褂和小褂是由长褂改变而来,为了劳作时的方便而已。唯有袈裟是代表佛教的象征。但现在僧人所着的袈裟也不是印度佛陀时代的固有形式,而是中国化了的。佛教传入韩国、日本之后又有很大的改变。日本僧人的袈裟只用一条布带持在肩膀上,而韩国则有些象中国僧人的袈裟,可只有上半身一半的长,不象中国僧人的袈裟是齐地的。唯有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僧人的袈裟基本上保持了原始佛教的形式。由此可见,佛教僧侣的服装也是随着国界、民族的不同而改变,形成不同特色的佛教服装文化。佛教僧装的类别如果从佛教僧装的类别上来看的话,可分为袈裟和僧装两大类。袈裟有“五衣”、“七衣”、“大衣”的不同。僧装有“海青”、“大褂”、“中褂”、“小褂”之分。另外还有“僧鞋”、“僧袜”、“僧帽”等也是佛教的服装文化。“五衣”者,梵语叫安陀会,是由五条布一长一短缝制而成,故叫五衣,是僧人平常劳作或就寝时穿用。“七衣”者梵语叫郁多罗僧,是由七条布两长一短缝制而成,故称为七衣,为僧侣礼诵、听讲时所穿用。“大衣”者俗称“祖衣”,为方丈和尚或讲经说法时所穿用。梵语叫僧伽黎,为三衣中最高的一等,故称“大衣”。有上、中、下三品之分,用九条、十一条或十三条两长一短缝制而成的大衣为下品。用十五条、十七条或十九条三长一短缝制而成的大衣为中品。用二十一条、二十三条或二十五条四长一短缝制而成的大衣为上品。三衣在颜色上除大衣红色之外其它七衣和五衣一般用黑色或茶色为主。由于袈裟是用很多小块布条纵横交错,拼作“田”字形,如同田地畦垄,表示僧众为众生的福田,所以袈裟也称做“福田衣”。除此三衣之外还有“僧伽支”和“厥修罗”二衣,总称为五衣。“僧伽支”意译为掩腋衣、覆肩衣。是一种长方形的衣片,袒右肩覆左肩掩腋,可覆盖胸部,长度自左肩至腰下。“厥修罗”意译为 漆衣、下裙,为长方形布片缝合其两端而成。此两种衣多见于喇嘛穿用。除以上五种为佛教僧侣穿用之外,还有一种叫“缦衣”,由一整块布作成,不分条块,为佛教在家信徒受五戒之后所穿用。这种衣不能常穿,只能在做法会或寺院随喜做佛事时才可穿用,是用来求忏悔的衣。所以做叫“礼忏衣”。

大衣(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除以上三衣袈裟之外,出家僧人平常穿用的服装称为僧服。这种僧服不是佛教原有的,而是佛教初传入时,汉代的俗人服装,被佛教保存和延用下来,今天成为僧人的专用服装。如有“短褂”为僧人之内衣,“中褂”又称罗汉褂.长至膝下为劳作时穿。“长褂”又称长衫为僧人的常服,是保持了汉服和唐服的特色。短褂和中褂是太虚大师在长褂的基础上改变而成,故称“太虚装”。介于袈裟与常服之间,还有一种服装为圆领方袍大袖的唐装,俗称“长袍”,佛教称为“海青”。因为江苏吴中一带把方袖衣称为“海青”,以僧袍之袖宽广故援引其名称为“海青”。海青一般方丈为黄色,大众为黑色,但现在的僧服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总之,一般僧服不能用太鲜艳的颜色就可以了,没有特殊的规定。另外僧人有僧帽是暗灰色,形状以平顶冠为主。北方冬季时可戴护耳的风帽,俗称“观音兜”。古代僧人还有元宝帽、毗卢帽、宝公帽、天冠帽等各种类型。印度地处热带,僧人一般赤脚,不穿鞋袜,中国风俗不同,出家人都穿鞋袜,不过这些都是古代人穿的鞋袜,佛教延用而成为僧人专用的鞋袜。因此可以说僧人的服装是保持了中国古代的服装文化,在今天文化逐渐西方化的同时,古代传统服装文化显然更有特色和意义。

僧鞋(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佛教僧装的作用最后我们再从僧侣服装的作用而言,僧人是佛教三宝之一的“僧宝”,故称为“福田僧”。意思是为众生广种福田。因此所披戴之服装称为“福田衣”。从此名称可见僧装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身份。如同军人的军装代表军人的身份一样有重要作用。故佛经有“袈裟五德”和“袈裟十利”之说。《释氏要览》卷上载:释迦牟尼为大菩萨时,曾在宝藏佛前发愿自己成佛时,袈裟能成就五种功德。(1)佛弟子虽犯种种邪见,若能真心敬重袈裟,必可达到三乘果位。(2)若能敬重袈裟,则可在三乘解脱道上得不退转。(3)如有鬼神、人及非人为饥渴、贫穷所迫,得袈裟小块及四分,即可饥食之足。(4)如众生互相冲突,想到袈裟的神力,便可产生慈悲之心。(5)如有袈裟一小块,恭敬尊重,常得胜于人。按大乘《心地观经》说:穿上袈裟有十种利益。(1)离羞耻而具惭愧之心。(2)离寒热、蚊虫、恶兽。(3)显现沙门形相,见者欢喜,离邪见之心。(4)是人天宝幢相,生梵天之福。(5)生宝塔想,灭除诸见。(6)不生贪爱,断离五欲。(7)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8)消罪而生十善。(9)如同良田,能增长菩提之芽。(10)如同甲胄。烦恼的毒箭不能加害。《弘明集》说:“沙门披袈裟着僧服对于僧人来说不仅是御寒,而且更大的作用是能防非止恶,静心除虑,是护持戒体的主要工具”。正由于袈裟的“五德”和“十利”的功德,所以三世诸佛皆着袈裟,也就成为出家僧人的一种固定标志。出家人称为“披剃”,即“剃”是剃除须发,表示断烦恼生智慧。而“披”即是披上袈裟,成为福田僧。所以出家人搭衣时心念偈云:“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说明了僧人服装对僧人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僧袜(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僧装在今天看来,如果从普通意义讲只是僧人的标志。如果从文化、理论上讲则有更深远的文化色彩和哲学理论。因此,佛教僧装文化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古代服装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 多彩的民族 绚烂的文化

     壮族绣球女 悄悄话制作绣球2012年2月6日是2012年传统的元宵佳节。这一天,百色市在森林广场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展演。参加这次这次展演的有百色市12个县(区)各代表队,一共30个方阵,参演人员近3000人,他们先在百色市森林广场集中表演,之..

    2025-10-13
  • 孙过庭的书法特色

    细观《书谱》墨迹,孙过庭既得二王笔法的真谛,又有所发扬、创新。全篇开始一段用笔沉稳。速去援来,应规入矩,就象交响曲的引子,意和气平;中间写得兴起,笔势渐转放纵,点画相连,钩环牵引;到了后段,随逸兴遄飞而达到高潮,只见笔下生风..

    2025-10-12
  • 欧阳通的书法特色

    据《旧唐书》载欧阳通“少孤,母徐氏教其父书。每遗通钱,绐云:‘质汝父书迹之直。’通慕名甚锐,昼夜精力无倦、遂亚于询”。由此可见,欧阳通的书法渊源家法,尽学父书,《述书赋》有“继美”之誉,并赞之曰:“父掌礼邦,子居庙堂,随运变..

    2025-10-12
  • 京剧服装-短衣类

    京剧服装的第二大类是短衣裳类。短褂子,裤子,裙子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的样式不太多,大致可以分成下面这么几类;一种叫作茶衣,是专名词,实际上是用蓝布做的半身的短招褶子。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跟褶子一样,斜领,大襟,穿这种茶衣的比较..

    2025-10-10
  • 京剧服装-盔帽类

    京剧服装的第四大类是盔帽类。盔帽就是戴的帽子。京剧服装里的帽子分为四类:盔、冠、帽、巾。总称为盔头。本来都是头上戴的帽子,由于制作质料的不同,戴帽子人的身分、地位、行当、年龄不一样,所以帽子的样式与名称也就不一样了。盔,是武..

    2025-10-10
  • 河北临漳抢修邺城遗址佛教造像50多件

    4月底,工作人员在修饰佛像。中新社图 4月26日,河北省临漳县古邺文化研究所透露,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考古发现自今年3月公布以来,邺城考古队一直加紧对文物进行抢救修复,截至目前,已经抢救修复佛教造像50多件,抢救修复工作正在..

    2025-10-08
  • 佛教“涅槃四德”与南朝宫体诗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指出,南北朝时期,大乘佛典盛行,尤以《涅槃经》普遍受到人们重视。关于经中提到的佛教修习要解决的最终目的涅槃问题,梁武帝萧衍解释道:“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生死不异涅槃,涅槃不异生死,不行二法是彼此..

    2025-10-08
  • 灵山梵宫佛教艺术

    无锡地处太湖之滨,风景秀丽,悠久历史,是在江南蒙蒙烟雨中孕育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游灵山、看梵宫是无锡旅游的必要线路。“非常震撼!一个无中生有的产物,有人讲,梵宫可与梵蒂冈媲美,我们是打造未来的世界文化遗产。”无锡市旅游局孙立..

    2025-10-08
  • 甘肃千年佛教石窟病害严重 将启动调查修复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所专家对文殊山石窟群的前山万佛洞、千佛洞和后山古佛洞、千佛洞壁画进行详细病害调查和现场修复前期实验由于年久失修,加之近年来不断遭受地震、洪水冲刷、雨水侵蚀等自然灾害,作为中国早期佛教遗存的甘肃文殊山石窟文物..

    2025-10-08
  • 走进安阳天宁寺 领略罕见佛教艺术魂宝

     文峰塔像“天宁寺作为佛教文化在中国兴盛的品牌缩影,全国以天宁寺命名的佛家寺院不在少数,但安阳的天宁寺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规模为南北丛林之冠。”安阳市天宁寺导游告诉记者。“层伞高擎窣堵坡,洹河塔影胜恒河。更惊雕像多殊秒,不负..

    2025-10-08
  • 直贡梯寺佛教音乐羌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直贡嘎尔羌姆片段 直贡嘎尔羌姆片段 观看跳神的观众 藏历4月25日,直贡梯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直贡昂却”(音译),即直贡梯寺夏季大法会。记者从直贡梯寺寺管会了解到,直贡梯寺的佛教音乐·直贡噶举派音乐、直贡噶尔羌姆,于2008年2月已列..

    2025-10-08
  • 碑林博物馆展佛教造像

    投资6100万元倾力打造的碑林博物馆新石刻艺术馆建成开放短短月余,就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参观者。6月30日,记者从碑林博物馆获悉,新石刻艺术馆的“长安佛韵”陈列分为“众生祈愿”——北朝造像碑专题和“宝相千颜”——单体佛教造像专题两大..

    2025-10-07
  • 五台山佛教造像艺术

    普化寺大雄宝殿内正面的束腰莲台上,结跏趺坐着面目慈祥、衣着华丽的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及其左右文殊、普贤二菩萨。其背面为彩塑阿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二菩萨,名之曰“西方三圣”。表明了该寺是净土宗道场。殿后面的明间,又设板门一道。..

    2025-10-07
  • 甘肃东乡发现佛教石窟壁画

    近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在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于该县唐汪镇红塔寺石窟内,发现一处约50平方米的石窟壁画。壁画内容主要有佛本生故事画,菩萨、罗汉、护法像等,以及清代墨书题记。该石窟壁画是甘肃省临夏地区发现的除炳灵..

    2025-10-07
  •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佛教艺术展》将亮相

    6月7日,记者从甘肃省博物馆获悉,《庄严妙像——甘肃佛教艺术展》将于12日在该馆亮相,这也是省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来临献上的一份“文化大礼”。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文化遗产,在我身边”,为庆祝这一特殊的日子,甘肃省博物馆特地..

    2025-10-07
  • 大佛岩摩崖造像 少见的元代佛教建筑

    大佛岩摩崖造像及石刻位于安居区步云乡黄盐井村,始凿于元至正乙未(1355年),分布于长35米、高8米的崖壁上,共有造像及题记八龛,造像数百余尊,大的造像高3.8米,小的造像高十余公分,形态各异,非常民俗化,具有典型的元代造像风格。据文..

    2025-10-07
  • 佛教石窟寺艺术对陵墓的影响

    梁思成先生曾言“自一般人民之思想起,以至一物一事,莫不受佛教之影响”。的确,随着佛教的传入,作为重要载体的佛教艺术亦随之接踵而至,共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其中又以石窟寺艺术为最。随着佛教对世俗社会渗透的加深,世俗政权意识到..

    2025-10-07
  • 白马寺印度风格佛殿:在家门口欣赏印度经典佛教建筑

    佛殿——对印度佛教经典建筑艺术的传承印度风格佛殿位于白马寺西侧,主门面东,北与泰国佛殿苑相望。建筑是社会文化的反映。白马寺方丈印乐法师说,要想更深刻地理解印度风格佛殿,还需要对印度古代文明以及印度佛教的诞生、传播等有所认识。..

    2025-10-07
  • 青州佛教造像:珍贵的石刻艺术品

    2001年秋天,德国柏林,亚太文化艺术节。来自中国的“青州佛教造像艺术展”第一次在海外展出,33件展品以异常夺目的光彩征服了世人。之后,青州佛教造像数次漂洋过海,先后在日本、美国、瑞士、英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被众多媒体..

    2025-10-06
  • 民间所说的“鬼”与佛教讲的“鬼”有何不同?

    中国古代传统中所说的鬼神与佛教经典所说的鬼神原是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再进一层分析,佛教六道中的饿鬼与民间俗..

    2025-10-05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