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与文革京剧

2025-06-21 08:17历史文化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一九六○年初秋,在张家口农科所劳动两年的汪曾祺摘掉了右派帽子,单位作了如下鉴定意见:“(汪)有决心放弃反动立场,自觉向人民低头认罪,思想上基本解决问题,表现心服口服。”北京的原单位民间文艺研究会没有回收之意,汪曾棋在等待一年的无奈情况下,给西南联大老同学、北京京剧团艺术室主任杨毓珉写信。

现年八十岁、刚做完胃癌手术的杨毓珉至今还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

那时他信中告我已摘帽,我就想把他弄回来。跟团里一说,党委***薛恩厚、副团长萧甲都同意。又去找人事局,局长孙房山是个戏迷,业余喜欢写京剧本。他知道汪曾棋,就一口答应下来,曾祺就这样到团里当了专职编剧。(一九九八年六月十九日采访)老作家林斤澜介绍说,老舍等北京文化界一些人士都关心过汪曾祺调动之事。

一九六三年他开始参与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由此揭开了他与样板戏、与***十多年的恩怨与纠葛,构成他一生写作中最奇异、最复杂、最微妙的特殊时期。

当时的北京京剧团副团长萧甲讲述道:

为了赶一九六四年现代戏汇演,团里迅速充实创作力量。改《芦荡火种》第一稿时,汪曾祺、杨毓珉和我住在颐和园里,记得当时已结冰,游人很少,我们伙食吃得不错。许多环境描写、生活描写从沪剧来的,改动不小,但相当粗糙。

***看了以后,让她的警卫参谋打电话来不让再演。彭真等领导认为不妨演几场,在报上做了广告,但最后还得听***的。这出戏在艺术上无可非议,就是因为赶任务,以精品来要求还是有差距的。

我们又到了文化局广渠门招待所改剧本,薛恩厚工资高,老请我们吃涮羊肉。这次剧本改出来效果不错,大家出主意,分头写,最后由汪曾祺统稿。沪剧本有两个茶馆戏,我们添了一场,变成三个茶馆戏,后来被***否定了。

汪曾祺才气逼人,涉猎面很广。他看的东西多,屋里凳子上全是书。当时他比较谨慎、谦虚,据说解放初时是比较傲的。***比较欣赏他,到上海去,她问,“作者干吗的?”有一次在上海修改《沙家浜》的一场戏,汪写了一段新唱词,***看后亲自打电话来,“这段唱词写得挺好,但不太合适,就不要用了。”

赵燕侠发牢骚,“练了半天不用了,练了干吗?”而汪曾祺依旧那么兢兢业业,在阶级斗争高度压力下,他过得很本份。谈不上重用,就是被使用而已。(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二日采访)据汪曾祺一九七八年写的材料,在上海修改剧本期间***曾问汪什么文化程度、多大岁数。《沙家浜》定稿时,***坐下来就问:“汪曾棋同志,听说你对我有意见?”汪说:“没有。”***“嗯”了一声说:“哦,没有。”***对此事始终耿耿于怀,她曾与萧甲说过:“汪曾棋懂得一些声韵,但写了一些陈词滥调,我改了,他不高兴。”直到一九六八年冬天,饰演刁德一的马长礼传达***指示时,还有这么一条:“汪曾棋可以控制使用,我改了他的唱词,他对我有意见。”

杨毓珉说:“***曾调汪的档案看,第二天就有了指示,此人控制使用。”

汪曾棋心里明白,自己在政治上有“前科”,地主家庭出身,有一段历史问题,一九五八年打成右派。萧甲也表示:“***说过‘控制使用’这句话,在领导范围内说过,积极分子都知道,***中全抖了出来。”京剧团创作室老同事梁清濂回忆道:

***批了“控制使用”,是我事后告诉汪的,他老兄在饭桌上汗如雨下,不说话,脸都白了。当时不是夏天,他出了这么多汗,自己后来解释说,“反右时挨整得了毛病,一紧张就出汗,生理上有反应。”

他觉得***这个女人不寻常,说不定何处就碰上事。那几年他战战兢兢,不能犯错误,就像一个大动物似的苦熬着,累了、时间长了也就麻木了……。(一九九八年七月六日采访)杨毓珉认为:“汪当时确实不能再犯错误,因为谁也不知***的控制分寸。”

“***对汪曾祺是防范的。”当时与汪同在创作组的阎肃也谈及这个问题:

“为了改编《红岩》,***告我,‘从京剧团找一个人跟你合作……’我说,‘一定跟这个同志好好合作。’***纠正说:‘他不是同志,是右派。’***用他,赏识他,但又不放心。”(一九九八年七月七日采访)有一回,江曾祺伤感地对剧团***薛恩厚说:“我现在的地位不能再多说了,我是控制使用。”想不到薛回答:“我也和你一样,她不信任我。”汪后来曾形容,***稍发脾气,薛恩厚就汗出如浆,辗转反侧。一九六五年五月,***在上海反而这样说薛:“老薛,怕什么!回家种地也是***。”***对汪曾棋的写作才能印象颇深:

对《沙家浜》的定稿,***满意。在讨论第二场时,姚文元提出:“***××为了这场的朝霞,花了很多心血,要用几句好一点的词句形容一下。”***叫我想两句,我当场就想了两句,她当时表示很赞赏。(摘自一九七八年四月汪曾祺《我的检查》)历经几年***风雨,一九七二年四月决定北京京剧团排练《草原烽火》时,还是***一锤定音:“写词也有人,叫汪曾祺写。”可见***对汪曾棋手中那支笔的看重,正因为如此,汪曾棋在***中很快就从“牛棚”解放出来,重新参加样板戏创作组。

一九六八年四月十七日早晨,军代表李英儒找我和薛恩厚到后院会议室去谈话,对我说,“准备解放你,但是你那个《小翠》还是一个***反社会主义的毒草。”我说,“那你解放我干什么?”李说,“我们知道,你是个很不驯服的人……你去准备一下,做一个检查。”

快到中午的时候,李英儒又找我,说,“不要检查了,你上去表一个态。”

等群众到了礼堂,他又说,“只要三分钟。”我当时很激动,不知道说什么好,大概说了这样几句,“我是有错误的,如果***××还允许我在***现代戏上贡献一点力量,我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表态之后,就发给我一张票,让我当晚看《山城旭日》,不一会儿又将原票收回,换了一张请柬。又过了一些时候,李英儒找我,说让我和阎肃坐在***旁边,陪她看戏。开演前半小时,李又说,“陪***××看戏,这是个很大的荣誉,这个荣誉给了你。但是,你要注意,不该说的话不要说。”(摘自一九七八年五月十三日汪曾祺《关于我的“解放”和上天安门》)汪曾祺形容自己当时如在梦中,心情很激动。***来看戏时并没有问到“解放”之事,幕间休息,她对汪曾棋说了一句观后感:“不好吧?但是总比帝王将相戏好!”

后来,汪曾祺真实地谈到自己内心的想法:“她‘解放’了我,我当时是很感恩的,我的这种感恩思想延续了很长时间。我对***,最初只是觉得她说话有流氓气,张嘴就是‘老子’,另外突出地感觉她思想破碎,缺乏逻辑,有时简直语无伦次,再就是非常喜欢吹嘘自己。这个人喜怒无常,随时可以翻脸,这一点我深有感受的。因此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对她既是感恩戴德,又是诚惶诚恐。”(摘自一九七七年五月六日汪曾棋《我和***、于会泳的关系》)按当时惯例,《红旗》杂志要发表各个样板戏的定稿本。一九七○年五月十五日,***找汪曾祺他们讨论《沙家浜》,以便定稿发表。***说哪句要改,汪即根据她的意见及时修改,直到***认可为止。全剧通读修改完毕,***深感满意,汪曾棋也认为自己“应对得比较敏捷”。没想到,五月十九日晚十时半,***的秘书忽然打电话到京剧团,通知汪曾棋第二天上天安门,原订团里参加“五二○”群众大会的只有谭元寿、马长礼、洪雪飞三位主要演员。那天,汪正在为《红旗》赶写《沙家浜》的文章,他跟军代表田广文说:“那文章怎么办?能不能叫杨毓珉去。”田广文说:“什么事先都放下,这件事别人怎么能代替。”

第二天天亮,汪曾祺他们先在一个招待所集中,然后登上天安门城楼的西侧。这天,***没有出席大会。《人民日报》刊出消息,在几百人出席的名单中出现了汪曾棋的名字。老作家林斤澜当时正关在牛棚里,看到报纸一阵惊喜。十几年后他笑着告诉汪曾祺:“我看你上天安门,还等你来救我了。”

汪曾祺那时有了受宠若惊的知遇之感。他的儿子汪朗提到一件事情:“那时在长影拍《沙家浜》,剧团的人大都在长春。有一次***要开会,特意说如果汪曾祺在长春,要派专机接回北京。其实当时他还在北京。”汪朗表示,父亲是一个摘帽右派,***中没有打入十八层地狱,这与***对他的看重很有关系。而且父亲觉得***懂得一些京剧,对唱词好坏有鉴别力。

***对样板戏剧团“关怀”备至,对办公、剧目、演出、生活待遇等诸多方面一一过问。有一次,马长礼告诉***,现在剧团在后台办公不方便,房间窄小。***问:“你说哪有好的?”马长礼说,工人俱乐部旁边有一座小楼。事后***一句话,把那座小楼拨给北京京剧团。***嫌原来饰演十八位新四军伤病员的演员岁数过大,称他们为“胡子兵”,就调换来戏校年轻学生,表示这群伤病员的戏要整齐。在讨论芦苇荡一场戏时,***忽然想出一句台词:“敌人的汽艇过来了。”以此来烘托气氛。这一切给汪曾祺留下很深印象,他认为***在当时高层领导人中比较懂戏,对京戏比较内行,而且提供了当时算是优越的工作条件。

***前,***曾向剧团主创人员赠送《毛选》。送给汪曾祺时,***在扉页上写了“赠汪曾棋同志,***”几个字,***写字很有力。粉碎“***”后,汪曾祺的夫人把***题写的扉页撕碎了。据说,这一套《毛选》非常难得,只印了两千册,是***、***自留或赠人的。汪曾棋得到一套,当时备感珍惜,心存一份感动。

身为剧团负责人、《沙家浜》的导演,事隔三十多年,萧甲认为对过去日子应持客观态度:

谁都得按当时的气氛生活,***是那个地位,我们都得尊重她。***一边看戏,我一边记录,不能说她全不懂。如果她事后单独谈,那就表明她经过了思考。有时她说话就比较随意,她说,“柳树呆板,太大了。”我们改了,她又说,“我跟你们说了,怎么弄成这样?”如果弄得不太好,她还会觉得你跟她捣乱。

有一次,演员们不太同意***的意见,我说,“别争了,这是***的生死簿。”

还有一次,***说:“看《红灯记》就落泪。”我在背后说:“这不好,这会损寿。”有人汇报上去,***说:“咒我早死。”市委很紧张,就让我在党内检讨。我说,没恶意,只是诙谐。

上天安门,是***说了算。当时***确实是想拉汪曾祺一把,她每次看到汪都很客气。汪曾棋觉得意外,但没有拍马屁,而是老老实实地写东西。他在团里挺有人缘,主要演员都看得起他,他在剧作上很有贡献。(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二日采访)汪曾祺是个严谨认真的性情中人,他把***历次对《沙家浜》的指示制成卡片,供导演和演员参考。在第一届全国样板戏交流会上,他奉命二次到大会上做过有关《沙家浜》的报告。有一次在团里传达***接见的情况,他在最后情不自禁地建议喊三声“乌拉”,以示庆贺。汪曾祺后来告诉林斤澜,在***面前,他是唯一可以翘着二郎腿、抽烟的人,***谁都可以训斥,就是没有训过他。

汪曾祺以后反省时,也感到自己那时也陷入狂热和迷信的地步:

我对***操心京剧***留下深刻印象,她说她身体不好,出来散步,带一个马扎,走几步,休息一下。她说一直在考虑北京京剧团的剧目,说她身边没有人,只好跟护士说,“北京京剧团今年没有一个戏,全团同志会很难过的。”我为她的装腔作态所迷惑,心里很感动。(摘自一九七八年四月汪曾祺《我的检查》)他曾先后为《沙家浜》写过三篇文章,其中一篇《披荆斩棘,推陈出新》刊登在一九七○年二月八日《人民日报》,动笔前领导指示要突出宣传***在样板戏中的功绩,一切功劳归功于***。一位领导还叮嘱道:“千万不要记错了账。”汪曾棋在文中注意用小细节去披露***的一些想法,如“我们最近根据***同志的指示,在开打中,让郭建光和黑田开打,最后把黑田踩在脚下”、“***同志曾经指出,应当是有主角的英雄群像”、“***同志要求在关键的地方,小节骨眼上,不放过”,等等。

汪曾棋对于当时的一个场景一直难以忘怀:

在康平桥张春桥那个办事处,***来回溜达着,声色俱厉地说,“叫老子在这里试验,老子就在这里试验。不叫老子在这里试验,老子到别处试验!”当时我和阎肃面面相觑,薛恩厚满头大汗,李琪一言不发。回到招待所,薛还是满面通红,汗出不止,李琪说,“你就爱出汗”。(摘自一九七八年五月汪曾棋《关于红岩》)***有一次指示道,到四川体验生活,要坐坐牢。于是,大家集体关进渣滓洞一星期。阎肃描述道:“十几个人睡在稻草上,不准说话。我是被反铐的,马上感觉到失去自由的滋味。由罗广斌、杨益言指挥,像受刑、开追悼大会,都搞得很逼真。”杨毓珉说:“我们戴上镣铐,每天吃两个窝窝头,一碗白开水。把我和薛恩厚拖出去枪毙,真放枪,里面的人喊‘***万岁’,痛哭流涕,而我们已回招待所睡觉。后来上华山夜行军,伸手不见五指,一个人抓前一个人的衣服前进,第二天天亮一看吓坏了,旁边均是万丈深渊。”

接着,***又授意改编《草原烽火》,汪曾棋、杨毓珉、阎肃他们又在草原上奔波两个月,一辆吉普车的玻璃全震碎了。回来汇报说,日本人没进过草原,只是大青山游击队进草原躲避扫荡,发动牧民斗争王爷不符实际。于会泳却说:“那就更好了,海阔天空,你们去想啊!”

“很早就听曾祺讲述这个故事,几次听他在会上讲。既把它当做笑话,也看作是悲剧。”是汪多年好友的林斤澜谈及此事,不由长叹一声。

杨毓珉介绍说,《杜鹃山》第二、六、八场是汪曾棋执笔写的,全剧写完后又出了一段故事:

***一开始就说,可以撇开话剧,可以杜撰。***看《杜鹃山》韵白很好,高兴之下又要我们把《沙家浜》的台词也改成韵白。我们费劲费大了,真写出来了,***来电话说,算了,别动了。(一九九八年六月十九日采访)在写《杜鹃山》雷刚犯了错误还被信任的台词时,汪曾棋联想到自己的际遇,一时动了感情。他对别人说:“你们没有犯过错误,很难体会这样的感情。”

七十年代初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刘庆棠回忆说:

北京京剧团有一批有才干的人,汪曾棋是突出的,他在《杜鹃山》的创作中起了重要作用。于会泳跟我说过,汪很有才华,应该很好发挥他的这种才干。(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五日采访)一九七三年后,***与张永枚、浩然等作家有了更多的联系,于会泳又培植自己的嫡系队伍,汪曾祺与他们的关系相对疏远一些。一九七四年七月,于会泳通知汪参与《新三字经》修改,此书将作为小靳庄贫下中农编的批林批孔读物,汪只写了其中几句话:“孔复礼,林复辟,两千年,一出戏。”一九七六年二月,于会泳又要把电影《决裂》改成京剧,他提出敢不敢把走资派的级别写得高一点,并表示如果样板戏不注意质量,就有可能被人攻倒。后来于对《决裂》彩排不满意,批评说像是一根绳上挂了许多茶碗。汪曾祺他们想不出办法,只好每人读有关“三自一包”的材料。十月十一日开会,原订汇报各自的设想,可是谁也没有说什么,因为暗地里已经知道“***”垮台了。

我在庆祝粉碎“***”的游行中觉得心情非常舒畅,我曾说,“哪次运动都可能搞上我,这次运动跟我没有关系。”我当时很兴奋,很活跃,也很冲动。

我写标语,写大字报,对运动发表自己看法,参加各种座谈会,还写了一些作品,在团内张贴,向报社投稿,送到剧团希望人家朗诵、演出。

我觉得和***只是工作关系,我没整过、害过人。我还说***在《沙家浜》初期还没有结成“***”,还没有***篡权的野心,并表示这段问题搞起来要慎重。(摘自一九七八年九月汪曾祺《综合检查》)一九七七年四月,团内给汪曾祺贴了第一批大字报。五月,汪曾棋在创作组做过一次检查。八月,勒令再做一次深刻检查。当时文化部长黄镇认为,文艺界清查不彻底,高压锅做夹生饭,火候不够,要采取非常手段。很快,汪曾祺被当众宣布为重点审查对象,一挂就是两年。

当时上面认为***还有第二套应变班子,老头成了怀疑对象。老头天真,别人觉得他日子过得风光,他觉得受苦受累大了,别人对他的认识与他的自我认识有很大反差。把他挂起来,他接受不了,跳得挺厉害,在家里发脾气,喝酒,骂人,要把手指剁下来证明自己清白无辜。天天晚上乱涂乱抹,画八大山人的老鹰、怪鸟、题上字,“八大山人无此霸悍。”

我感到,他的思想深处跟***不合拍,不认同。在创作上痛苦不堪,他是从这个角度认识***的。在大环境中若即若离,没有成为被政治塑造的变形人。

那时他给老同学朱德熙写信,从不写样板戏如何如何,最多只写“我等***看戏,回不了家”,一直保持日常生活的情趣。(儿子汪朗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六日口述)那时他写了不少反驳材料,不同意人家写的结论。人家让他签字,他逐条辩驳。他被单独审查一阵,让回家,但不让串连。从上面来了一批老干部,整得厉害。他不懂政治,在***倒之前,却没少传小道消息,把我们吓死了。《红都女皇》之事就是他告诉我的,说,“出事了,***批了……”很高兴,手舞足蹈。

后来有一阵审查松懈,无人管理。刚好曹禺《王昭君》发表,闲来消遣,汪曾祺把它改成昆剧,我改成京剧。那时他已开始收集《汉武帝》的资料,自己做卡片,想分析汉武帝的人格。后来体力不行,住房太小,没有条件写下去。

我们劝他搞小说,他说,“我没有生活,写不出来。”实际那时已在打小说腹稿,还找出四七年写的小说给我们看,让我们说归什么类。

他说,样板戏十年磨一戏,很精致。但主题先行,极左思潮影响下出了一批高大全人物,那不叫艺术。有些唱段可能会流行。王蒙、邓友梅说不能听样板戏,老夫子很同情,觉得是这么回事,对他们能理解。(老同事梁清濂一九九八年七月六日口述)京剧团创作室老同事袁韵宜记得那时见到汪曾祺进出办公室,总是低头进低头出,见到熟人说:“我又挨整了。”《杜鹃山》导演张滨江说:“他有时一言不发,眼神悲凄,心里有事。”最后审查的结果是不了了之。汪曾祺被迫写了将近十几万字的交待材料,成为他十年样板戏创作的副产品。

后来不少朋友劝汪离开京剧团这块伤心之地,甚至有一次胡乔木当场找了一张烟卷纸,上面写了“汪曾祺到作协”几个字。汪还是没有离开,他觉得京剧团自由、松散,反而不像外界有的单位那么复杂。

在那段苦闷的日子,《受戒》、《大淖记事》已经开始谋篇成形。张滨江曾听他讲过《受戒》中的故事,梁清濂读了《受戒》初稿后,惊讶地说,小说还能这么写?她给杨毓珉看:“我不懂,你看能发表吗?”杨毓珉在一次会上介绍《受戒》的内容,引起在场的《北京文学》编辑部负责人李清泉注意,就沿着线索索取《受戒》发表。

林斤澜说到另一名作《异秉》的发表经过:

汪曾祺当时跟文学界脱离,状态很懒。我说,把《异秉》交给我转寄吧。《雨花》的叶至诚、高晓声看后觉得很好,说江苏还有这么好的作家。但是两三个月没发出来,我写信问,叶至诚说,“我们也讲民主,《异秉》在小组通不过。

组长说,我们要发这样的小说,就好像我们没有小说可发了。”后来高、叶一定要发,高晓声还特意写了编者按。汪很欣赏编者按,认为他懂。(一九九八年六月十二日采访)以后汪曾祺在小说创作上一发不可收拾,声名远扬。阎肃看了他的新作,打电话夸奖,汪哈哈大笑:“巧思而已,巧思而已。”阎肃有感而发:“汪曾棋这个人没有城府,从里到外都比较纯,甚至没有多少防人之心。”他忆起***中在上海写剧本时,与汪曾棋在街头小店喝黄酒长聊的情景:“我们不敢议论***,也不提那该死的剧本,就是聊家乡的事、读过的好书及早年看过的好莱坞电影明星,有一种穷人的乐趣。”

汪曾祺一生都弥漫着杨毓珉他们所说的书生气、士大夫气,成败俱在于此。

一九五八年补划为右派的罪证是汪所写的鸣放小字报《惶惑》,结尾如此写道:

“我爱我的国家,并且也爱党,否则我就会坐到树下去抽烟,去看天上的云。”

其中有一句最令领导们憎恶:“我愿意是个疯子,可以不感觉自己的痛苦。”这句话使他切切实实地付出痛苦的代价。后来他对人说,戴着右派帽子在农村劳动时心里很惨,唯一乐事就是给六岁儿子汪朗用拼音写信,我不会拼音,逼着我学着用拼音给儿子回信。

儿子长大了。目睹父亲十年***波折,他一次次地劝慰情绪起伏很大的父亲。儿子说,你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跟***又没有什么一致的思想认识,就是有点知遇之恩。儿子说了很多,父亲想了想,总是说:“对!对!”汪曾祺后来爱说:“多年父子成兄弟。”

一切又归于平淡,平淡如澈。

感谢北京京剧团老干部处对作者采访工作的大力支持。





免责声明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jiuchisu@foxmail.com
  • 京剧传统戏人物造型的化妆美

    京剧传统戏的人物造型,是传统戏曲舞美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美的创造物,是历代艺人不断加工、丰富、革新的结果。在每一个时代、在每一件“作品”上,都倾注了艺人的心血,都把每个时代最富特征、最有代表性、最美的部分融进其中,因此,美的..

    2025-07-11
  • 京剧正演变为一项“文化福利”运动

    京剧的最大东家在中国,最大卖场在北京。所谓“京剧”,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给了正本清源的解释:京剧不是指北京剧或京都剧,京是指都市,所以,京剧实乃都市剧。京剧被认为是“京派戏”、地方戏被认为是“外省戏”的概念显然是个误会,京剧/地..

    2025-07-09
  • 京剧欣赏三题

    一、舞台魅力源于人物刻画戏曲演员不管演什么戏,中心任务是演好剧中的角色。通过扮演的各种各样的艺术人物,来体现主题,传达各种不同的思想和理念。尽管演员有“本色”与“非本色”之分,对于剧中人物,都只不过是创作手段,也可以说是“物..

    2025-06-21
  • “我们”的象征?从《红灯记》看样板戏与文革意识形态

    目录一、缘起二、革命故事与英雄形象(一)阶级斗争与阶级情感(二)革命家史与革命情感(三)修改:意识形态的需要三、形式的改造与文革意识形态(一)形式与意识形态(二)台词与语言风格(三)唱腔(四)表演程式(五)舞台调度、灯光、音..

    2025-06-20
  • 一个16岁中学生的心里话:京剧京剧我爱你

    我今年16岁,是北京景山中学学生。听戏可谓我人生中最大的幸事。尽管我还有点小。尽管今日戏曲已无当年的气派和辉煌,人心思变,西风东渐。可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从前我以为我仅是喜欢梅派唱腔的端丽,程派唱腔的古风,可后来才意识到其..

    2025-05-31
  • 京剧杂论二三

    (1)央视戏曲频道印象广告过多,节目前面的引子太长。各个栏目的自我宣传版本多而频繁,翻来复去。戏剧完整播放的太少。尤其是教唱或者教身段的节目,节目的引子太长太热闹,不知何为主体。花里胡哨的成分太多了,就如同包装很大,花纸一层..

    2025-05-31
  • 学唱京剧之感想点滴

    在下自幼喜爱京剧,现今居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已有二十年,但仍旧时时忘不了国剧京戏。近期每上网必看《中国京剧论坛》,但苦于无法打中文,故一直未能与戏迷网友们进行交流。近日在网上下载了一个可输入中文的软件,欣喜若狂,故也想打几句来..

    2025-05-31
  • 京剧音乐和声腔术语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

    2025-05-31
  • 京剧服装-长袍类

    京剧长袍类,也可以叫袍服类的服装,包括蟒,帔,褶子,开氅,箭衣,以至斗篷,长背心,旗袍等。其中主要的还是蟒,帔,褶子和开氅。先说蟒,现在有的人因为蟒字不好理解或不太好看,就写成了莽。这两个字都可以用,书上都见过。为什么叫作蟒..

    2025-05-31
  • 京剧服装-铠甲类

    古代作战时,战士穿的铠甲,在京剧舞台上有专用名词,叫做靠。演员穿上这身铠甲,也有个专用名称,叫作披靠,或叫扎靠,就是把铠甲披在身上或系在身上,生活中的铠甲一般是用皮革或铁叶子做成的。每副铁甲大约有四、五十斤重,穿在身上沉重冰..

    2025-05-31
  • 京剧服装-靴鞋类

    靴鞋类是服装里的第五大类,只有靴鞋两种。靴子主要是厚底的官靴。男性角色用的比较多。什么叫官靴呢?靴筒子比较长,用青缎子做成的,靴子底大约有二寸到四寸厚,并刷成了白色。在生活里没有这样厚底的鞋。在舞台上靴底加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2025-05-31
  • 京剧男旦漫议

    从150多年来京剧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男旦一直是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历史现象。从同、光十三绝中的梅巧玲算起,就有余紫云、梅竹芬、朱莲芬、陈德霖、路三宝、王瑶卿、阎岚秋、冯子和、赵君玉、徐碧云、朱琴心、时小福、赵桐栅、于连泉,黄桂秋..

    2025-05-30
  • 京剧概述 Peking Opera

    京剧本来是一种地方性的戏剧表演形式,由于它传遍中国大江南北,深受群众欢迎与喜爱,所以就慢慢演变成了代表中国艺术特色的全国性戏剧。大约在200多年前,清朝的乾隆皇帝在南巡时,对地方上的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他80岁生日的时候..

    2025-05-30
  • 弃而不舍的追求??新疆库尔勒市京剧票房的历史和现状

    库尔勒市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蒙、汉、维、回等多民族集居的边疆县级市,也是巴音郭愣蒙古自治州的首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领导机关所在地,更是新疆军垦事业开发的起点。早在一九四九年新疆刚刚解放,成建制的解放军部队风尘仆仆地来到..

    2025-05-30
  • 京剧行当 Role of Sheng

    京剧行当京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它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行当,一般说来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由于京剧人物造型形象鲜明、风格多样,有强烈的剧场效果,常常更易于激起观众的欣赏兴趣。生行..

    2025-05-30
  • 泛谈:传统京剧剧本构成及其它……

    编剧是现代一个独成体系知识专业。本不是可作“泛谈”的话题,思考良久,从事演员这个行业,必然较长时间接触剧本,我也只有站在演员的角度从分析角色的认识里,谈谈传统京剧剧本的构成。诸位;“草船已到江心”有不同意见尽可万见(箭)齐发..

    2025-05-30
  • 京剧历史 History of Peking Opera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

    2025-05-29
  • 京剧脸谱 Facial Design

    京剧脸谱京剧脸谱脸谱是京剧的一种表演手段,脸谱历史很悠久。脸谱来源于生活:生活上常常形容人的脸色的变化,比如说:吓得煞白,臊得通红,晒得漆黑,生病的人形容脸色蜡黄等等。脸谱就是把这种夸张的说法,再用夸张的手法画在脸上。用来描..

    2025-05-29
  • 京剧行当的划分

    行当的划分由来已久,大约在七八百年以前,元人杂剧时代,就划分出来很多行当。当时,这些行当的名词叫作脚色,大致分成末、旦、净三大类。末又分为正末、外末、冲末,旦又分为正旦、外旦、搽旦,净又分为净与副净。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正末..

    2025-05-11
  • 陕西是京剧主调声腔的发源地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精华与典范,世人誉称东方艺术瑰宝。与之同类同源约四、五十个称为“皮黄”腔系的剧种,分布在川、粤、徽、鄂、湘等约二十个省、市、自治区。在中国戏曲史典籍和教科书中,对于京剧的产源及促成“皮黄”剧种声腔的形成,多数..

    2025-05-11

最近更新

  • 灌县二王庙戏楼有什么风格?灌县二王庙戏楼建筑

    建于庙门前,楼底中间为通道,左右为单层的青龙、白虎二殿。乐楼是三重歇山式屋顶,三层台阶。建筑上装饰了山水花鸟、灵芝仙果、羽士古人及“福禄寿喜”等吉祥文字图案,体现了道教建筑的风格。色调以黑色贴金为主,..

  • 古代的统治者为何对盐铁管控那么的严格呢?

    古代时食盐和铁器是国家一直管控比较严格的事情,在冷兵器时代铁器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铁就能铸造武器,有了武器就避免不了会有一些有异心的人,那为什么要对食盐的管控也那么严格呢?盐不会伤到人,这东西只是生活之..

  • 婉贞在选秀中落选了,为什么她的儿子能成为皇帝?

    对婉贞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清代贵族女子的生活里,“选秀”是她们十八岁以前的主旋律。按照祖制,平均每过三年,都会有一批八旗少女走进紫禁城,接受来自太后、皇上的甄选,..

  • 德阳玉皇观戏楼有什么特点?德阳玉皇观戏楼建筑

    整体建筑呈凸字型,台前四柱将台面分成三间,中柱上有对联。为了防潮,台面架起。后台有台阶和左右廊房相连。

  • 赵之垣为什么会因为年羹尧而断送前程?他们有什么恩怨?

    对赵之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赵之垣,宁夏人,是清朝时期官吏。出身名门,爷爷是康熙年代的大将军赵良栋,在三藩之乱表现出色,有着一等伯爵的尊荣;父亲为赵弘灿,时任两广总..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