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晋曲坛上,有一种叫屯留道情的曲种,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这种道教的声腔艺术结合地方风俗,以讲故事的形式宣扬优秀传统文化,反映日常生活趣事和风趣幽默,成为了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
“屯留道情”是稀有的民间传统艺术品种,对道教民间音乐、中国曲艺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2006年年底,山西省文化厅和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其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目前屯留道情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一些曲牌的失传和道情说唱在广大乡村中展示的平台日益减少;经费不足,致使道情说唱的濒危状况难以改变。”屯留县文化馆支部***牛合田说。
源于明朝末年的“道腔”艺术
已经退休在家的原长治市文化局干部尹耕夫对屯留道情有着深入的研究。提起屯留道情的形成,他说,这和屯留县域西北陲老爷山这座神奇而又古老的峰峦有着密切相关的起因。老爷山亦名三嵕山,相传是羿射九乌之场所。“人们为感念这位古代神话英雄,为民除害之恩德,尊其为三嵕神爷。”尹耕夫说,自唐代始,即为其在此兴建庙宇。尊奉道教思想为治国兴邦精神支柱的道君皇帝宋徽宗,出于维护皇权统治的需要,颁诏敕封羿为贶王爷,随之又封其为显应侯,大兴土木赐建三嵕大庙。羿这个由皇帝金口玉牙敕封的道教行列里的神祗,在人们心灵中身价倍增。其居享的庙堂,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向人们宣传灌输道教精神文化的载体建筑。继之,道教音乐,亦叫道士音乐,作为一种宣扬道教文化内涵的重要音乐手段,以活态文化的面孔,出现在老爷山山麓上,并很快地兴盛起来。
道教音乐由诵经曲、配乐曲、民间小调或戏曲曲牌三部分组成。演奏时笙、笛、管、簧齐鸣,锣、鼓、镲、钹齐奏,张弛有致,强弱分明,既庄重肃穆,又明快亲和,尤其是“诵经曲”中演唱王祥卧冰的音乐形象最为感人,受到官绅庶民的青睐。
“然而,道教音乐在演奏时,规模大、花样多,过程复杂,收费价格颇高,在那个以农耕经济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年代,除一些名门大户及官府行为,其它黎庶小户对此只好望而却步。”尹耕夫说。
“再就是出于一种地域文化欣赏习惯,人们对道教音乐中,诵经曲少,缺乏耐人寻味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了一些遗憾。”尹耕夫说,于是,在人们的心目中萌发了一种既仿佛道教音乐基素,又不需要众多的乐器伴奏,却又有着丰富的故事内容,生动的音乐人物形象为载体的演唱形式,来满足自己文化需求的渴望。
经历宋、元两个朝代,近七百余年的时间长度跨越,这种人们梦寐以求的仿佛“诵经曲”调门,不需要那么多乐器伴奏,而又能以演唱丰富多彩的人物故事内容为主要艺术手段的新的民间文艺演唱形式,终于在明朝末年初具雏形,到清初满汉文化交融时期最后定型。
演唱者一身多角
尹耕夫说,屯留道情虽脱胎于道教音乐的“母体”,但因其萌生的意念起始于民间,在其形成过程中自必而然地汲取了本土文化的营养,受到当地习俗及经济条件的熏染。
“演唱者可根据曲目的不同题材,不同内容,演出的不同场合及对象,在演唱时即兴发挥进行加长加快和变化。”尹耕夫说,但基本不能超出四分之二节拍节奏的制约,这样看起来似乎要限制演唱者的手脚,但是,能戴着镣铐跳舞的人,往往是跳得最好的人,掌握了其必然的规律,就能够将事物引向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当时,一些技艺娴熟的道情演唱者,在吃透曲目的内容后,于演唱时严格遵循这种格律规范,在敲击过门及间奏中得心应手,花点迭出,曾引起过观者的喝彩声。
屯留道情既然作为一种从道教音乐范畴中,衍变出来的民间演唱曲种,其演唱形式就必然而然地带有道教音乐演唱的一些衣钵痕迹。演唱者仿效庙堂道士出门化缘演唱时的装束打扮,以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颇似灰色道袍的长衫,脚穿千层底龙眉布鞋,身背用来装食物赏钱的钱撘,出现在观者面前。
尹耕夫说,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从业人员的增多,经济条件的制约,渐渐地穿便装演唱者已属常事。屯留道情的从业者均系男性。
“演唱时,他们一身二任,既是演唱者,又是伴奏者,其手中所持之物,既是乐器,又是道具,对演唱内容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尹耕夫说。
一代宗师王黑孩
尹耕夫说,从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二十四年之间,由于屯留道情的广泛传唱,涌现出了一批技艺超群的专业演唱名人。其中,影响最大最受人称道的就是对屯留道情承上启下做出过特殊贡献的一代宗师王黑孩。如今,目睹过其当年演唱风采的老人,提起他的名字来,仍旧是津津乐道,赞不绝口。
王黑孩系屯留县西流寨开发区河长头村人,于1876年出生于该村一个家道殷实富有的大户人家,王黑孩少时攻读诗书,生性聪颖灵敏,青年时代就酷爱道情演唱,疏于农桑稼禾,后家境衰落,妻室早亡,然却初衷不改,为从事道情演唱,竟将其独子托交其岳丈抚养。由于其痴心于道情技艺的钻研,加之又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做基础,演唱时嗓音圆润洪亮,吐字清晰有力,能够吃透曲目内容,表情流露自然顺畅,动作得体洒脱大方,且又带着浓重的儒生书卷风度,故深受广大观众爱见。
“在王黑孩的演唱曲目中尤以中型曲目《珍珠倒卷帘》为得意之作。”尹耕夫说,在演唱此曲目时,他用自己富于音韵变化的演唱方法,节奏时紧时松,嗓音时高时低,并衬以娴熟的乐器敲击技巧,再配之丰富的喜怒哀乐面部表情,充分显示出用音腔塑造人物的超人功力。于是,往往是唱音刚停,就引发出了强烈的喝彩之声。
相传在那个屯留道情演唱行业盛行的年代,王黑孩因演唱功力深,演唱曲目多,除行台于乡村家户、集市庙会,还经常受邀乘骡马起程,往返于名门望族,商店当铺,官宦衙署进行演唱生涯。有时在一个演出场点演唱竟达四十多天之久。更让人记忆犹深的是,有一次他受邀在屯留县衙门前连续演唱二十多天,时观众清街静巷踊跃往观,盛况空前,在当时传为佳话,为屯留道情演唱史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页。
尹耕夫说,由于王黑孩技艺精湛,当时人们都把能听王黑孩演唱道情,当做一种最好的精神文化享受来炫耀。其时,上党地区屯留周边县份来向其投师学艺者,一年四季络绎不绝。于是,河长头这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普普通通的偏僻山村,随着王黑孩这位知名人物的出现,曾一度成为道情行业里一处引人瞩目的热闹地方。
在这种名牌效应的感召下,一些曾投拜王黑孩为师学艺的演唱者们,都以聆听过王的教诲而为荣,就连那些没有亲身领教或根本没有见过王黑孩本人的演唱者,为抬高自己的身价,借以赚取较多的演唱收入,竟也瞒天过海乐意自称是王的徒弟。
屯留道情亟待传承
随着人们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以及影视艺术等现代艺术媒介的冲击渗透,屯留道情这种形成于农耕文化时代,广受平民草根阶层欢迎的乡土民间曲艺形式,也和其它民族民间艺术一样,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经受着现代社会多元娱乐文化的严峻挑战。
“如今其原生态演唱,仅在上莲开发区、余吾镇、麟绛镇、西流寨开发区、丰宜镇、西贾乡以及毗邻长子县的岚水村一带,出现一些偶有活动的冷落现象。”现屯留县文化馆支部***牛合田说,最叫人焦虑的是,随着一些演唱老艺人的相继作古,许多传统曲段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的绝响。若不继续加强抢救措施,屯留道情这一历史对于人类的艺术馈赠,将会淡化成人们偶而提起的话题。
牛合田说,2003年5月,屯留县召开了保护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打造屯留特色文化品牌的专题会议,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持续开展屯留道情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工作,是复兴屯留特色文化的重中之重的重要举措。同时,屯留文化主管部门和道情爱好者们,历经30多年的不懈努力,积极施行“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的工作方略,由屯留县文化馆牵头组建的民间曲艺研究会,对传统曲段重新进行了录像。“我们还组建了屯留道情演唱团和民间曲艺演出公司,以文化产业化为手段,以各乡镇、开发区文化站文化员为骨干,重点进行了男、女演唱人才的培养,有力地促进了屯留道情的传承发展。”牛合田说。
来源:山西青年报
托林寺杜康殿八王分舍利(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托林寺的壁画艺术主要保存在现今的杜康大殿和白殿之中,萨迦殿、色康殿、玛尼殿、乃举殿以及佛塔中也保留了一些残存的精美壁画。杜康大殿,藏语称祖拉康,意思是集会之殿堂。其壁画有绘制..
2025-11-20《太和清音》首届中国道教文化音乐展演暨迎国庆•祈太平•慈爱人间音乐晚会,将于2012年9月21日晚7点30分,在北京展览馆剧场盛装上演。中国道教文化音乐展演"是中国道教协会在近年来成功举办道教传统音乐会基础上,精心组织的全国性道教文化音..
2025-11-20对于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古老的中华宗教音乐——道教音乐,大多数国人对它不甚了解。部分人可能听说过闻名于世的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正是道教的音乐作品。如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受到高度重视的当下,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
2025-11-20引磬:又名“手磬”。形小如碗状,铜制,器底隆起之顶端,附有木柄,以便携持。木柄有绳,连一铁杆或铜杆。道众在醮坛朝拜或“转天尊”时,持而鸣之,用以引导道众,故名“引磬”。引磬,又称击子,《清朝续文献通考》中称云磬。藏、蒙古、纳..
2025-11-20斗灯,是道教举行祈安礼(拜)斗科仪时所用之物。道教认为斗星司生司杀,执掌人之寿夭、富贵、爵禄。根据人的出生时辰,科仪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官,礼斗法会目的是为人消灾解厄,祈福延寿。斗灯往往由油灯、米斗、斗灯伞以及安奉在斗米上的镜、..
2025-11-20朝简,又称手板、笏,玉板或朝板,是道教科仪中常用法器之一种。中国古代就有笏。《释名》称,「笏,忽也。君有教命,有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意指笏乃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以笏为纸,直书其上,以防遗忘。《礼记》的《玉藻》称,..
2025-11-20天蓬尺是一种道教的法器,又称法尺,外观是一根四面刻有符咒的四棱方形短木棍。《道书援神契》有云:古者祓除不祥有桃枝,后羿死于桃棒,故后世逐鬼用之,今天蓬尺是其类也。长形刻度。法尺为桃木制或铁制两种,天蓬尺多为四棱,六面分别刻有..
2025-11-20道教是中国汉民族的本土宗教,随着汉族明清以来迁入思普区而道教随之传入,已有数百年历史,明代崇祯元年,普洱建立了文昌宫。《景东县志稿》载,景东道教金鼎殿在西区仲古里,清康熙年间由彭道人建盖。清代以来,在景东、普洱、思茅、墨江、..
2025-11-19大足南山道教醮坛三清古洞。资料图片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道教石刻造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舒成岩石刻为代表。这些道教石刻造像,题材丰富、技艺精湛,可以说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道教艺术珍品。南山石..
2025-11-19三清铃为道士作法事中的重要法器。又名帝钟、法钟、法铃、铃书。由于道士学模拟它的声音,俗称师公钘或钘仔。一般高约二十厘米,口径约九厘米,用黄铜制造,有柄、铃内有舌。柄的上端称作剑,呈“山”字形,以象征三清之意。《太清玉册》卷五..
2025-11-19于道教宫观内,细心人可能会注意到――某些道士手内常持一件相连在一处的两个环,时时把玩(其环形,多为木、藤、玉石、金属制成,可于人腕、臂处套挂。北京白云观文物展室中,有一明代青瓷道人像,道人左手即持此物,可见渊源已久)。许多人..
2025-11-19竜林。是傣族墓地。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竜林。竜林根据死者对象,大致分为三部分。一般正常死亡者埋在一起;未成年死亡者葬在一处;正常死亡者又另葬一处。一般情况外村人、生人不得进入竜林。傣族认为外人如进入竜林,使会触乱这里的鬼魂,寨..
2025-11-16丝绸之路重镇、历史文化名城、马超龙雀的故乡-----武威,有着古老而悠久的酒文化历史。据考古证明,远在4000多年前,当地的文化发展状况已经与中原地区相接近。凉州先民素有饮酒遗风,早在汉代,当地的葡萄美酒即作为朝廷贡品,送往京师。历代..
2025-11-10现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随着民谣《南长》的唱响,伴着淅沥的春雨,2012第四届南长“乐活节”开幕式暨清明桥街区二期商业开街正式启幕。民谣音乐节、油纸伞节、水上迎亲活动等于今日下午同步上演,恰逢五一小长假,现场吸引了众多旅客驻足观赏..
2025-11-03本源及其艺术规律贵州省安顺市第二高级中学洪阜内容提要:京剧声腔是以一种有别于其他戏曲的声腔旋律构成的,有着一种特定的独具的声腔韵味。其韵味要受汉语语音的制约,根据汉语语音生发旋律,创造声腔。京剧声腔韵味通过发声吐字这个飞跃来..
2025-10-31纵观京剧声腔和音乐发展史,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涵盖于其中的规律:京剧自身固有的声腔、板式的发展;引进地方音调;横向借鉴生活中的音乐形式;吸收了宗教音乐的某些旋律。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京剧音乐在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同时,也在不断为其它艺术..
2025-10-31京剧声腔丰富,包罗万象,来源广泛而复杂,这里作一个简单罗列。1、属于皮黄声腔系统的部分(主腔部分,使用胡琴伴奏)西皮:脱胎于梆子声腔,最早产生于湖北襄阳地区,名叫襄阳调。基本板式有--慢板原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导板、散板、摇板..
2025-10-31(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
2025-10-31(31)长吭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长吭好似加大音量。(32)砸夯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33)工尺戏..
2025-10-31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