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是有名的才女,为什么晚年时期看破红尘入了道教?

2024-10-09 08:11历史解密

薛涛,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唐朝时,古诗迎来巅峰,涌现出一大批诗人,人们耳熟能详的李白、白居易、杜牧、初唐四杰等。那时候,不仅男子喜爱吟诗作赋,女子同样喜欢,也有“唐代四大女诗人”,分别是薛涛、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其中,薛涛一生共写了500多首诗,可惜的是这些诗歌大都散失,流传至今的只有90首左右。她的一生跟其诗歌一样,令人惋惜。

薛涛,长安人,约公元768年出生。父亲薛郧在长安做官,学识渊博,把唯一的女儿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就教她读书写诗。薛涛八岁时,就写出了让父亲又忧又喜的诗。那天薛郧在院中的梧桐树下乘凉,他忽然吟诵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不假思索地就接上了他的诗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都说诗能言志,薛郧很担心女儿的未来。

薛郧为人正直,敢于进谏,结果得罪了朝中的权贵,被贬谪到蜀地,一家人从长安搬到了成都。几年后,薛郧在出使南诏时沾染了瘴疠,离开人世,那年薛涛14岁。家里的顶梁柱没了,母女二人的生活很艰难,母亲也病倒了。无奈之下,16岁的薛涛凭借美丽的容貌,以及通音律、能吟诗作赋,加入了乐籍,成为营妓。

当时官员们来风月场所,不仅要求女子有美貌,还要求有才艺。恰好这些薛涛都有,让她得以与许多著名诗人有来往,包括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贞元元年,时任中书令的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一次酒宴中 ,薛涛用才情征服了他,很快变成了他身边的红人。

很多想要见韦皋的官员,都会事先贿赂薛涛,她一一收下了这些钱财,然后全部上交。后来,闹出的动静太大,韦皋很不满,一气之下,将她发配到松州。此地偏远,人烟稀少,去的途中,薛涛很害怕,写下了《十离诗》寄给韦皋。他看到诗后,心软了,将其召回。

回到成都后,20岁的薛涛让韦皋帮她脱去乐籍,成为自由身。也搬出了大帅府,居住在西郊浣花溪畔。

元和四年三月,42岁的薛涛遇见了她的第二个爱人,此人就是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31岁的他以监察史的身份到蜀地,久闻薛涛的芳名,故到蜀地后就约她见面。薛涛一见元稹,就被他的才情吸引,两人很快坠入爱河,过了一段逍遥快活的日子。

好景不长,三个月后,元稹调离蜀地,任职洛阳,两人不得不分开。之后,两人一直靠书信诉说思念之情。然而元稹也是多情花心之人,况且薛涛的之前的身份,对他的仕途没有丝毫帮助,还会对他不利,元稹没有再回来。

薛涛对他的思念是刻骨铭心、情真意切,满怀幽怨的她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春望词》。知道元稹不回来的理由,看破红尘的她,脱下了曾极为喜爱的红裙,换上了道袍。晚年时,离开浣花溪,移居到碧鸡坊,建了一座吟诗楼,独自度过最后的时光。

公元832年夏天,薛涛去世,享年64岁。

  • 《太和清音》首届中国道教文化音乐展演

    《太和清音》首届中国道教文化音乐展演暨迎国庆•祈太平•慈爱人间音乐晚会,将于2012年9月21日晚7点30分,在北京展览馆剧场盛装上演。中国道教文化音乐展演"是中国道教协会在近年来成功举办道教传统音乐会基础上,精心组织的全国性道教文化音..

    2025-11-20
  • 《太和清音》展道教音乐魅力

    对于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古老的中华宗教音乐——道教音乐,大多数国人对它不甚了解。部分人可能听说过闻名于世的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正是道教的音乐作品。如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受到高度重视的当下,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

    2025-11-20
  • 道教法器-引磬

    引磬:又名“手磬”。形小如碗状,铜制,器底隆起之顶端,附有木柄,以便携持。木柄有绳,连一铁杆或铜杆。道众在醮坛朝拜或“转天尊”时,持而鸣之,用以引导道众,故名“引磬”。引磬,又称击子,《清朝续文献通考》中称云磬。藏、蒙古、纳..

    2025-11-20
  • 道教法器之斗灯

    斗灯,是道教举行祈安礼(拜)斗科仪时所用之物。道教认为斗星司生司杀,执掌人之寿夭、富贵、爵禄。根据人的出生时辰,科仪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官,礼斗法会目的是为人消灾解厄,祈福延寿。斗灯往往由油灯、米斗、斗灯伞以及安奉在斗米上的镜、..

    2025-11-20
  • 道教坛场法器-朝简

    朝简,又称手板、笏,玉板或朝板,是道教科仪中常用法器之一种。中国古代就有笏。《释名》称,「笏,忽也。君有教命,有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意指笏乃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以笏为纸,直书其上,以防遗忘。《礼记》的《玉藻》称,..

    2025-11-20
  • 道教法器-天篷尺

    天蓬尺是一种道教的法器,又称法尺,外观是一根四面刻有符咒的四棱方形短木棍。《道书援神契》有云:古者祓除不祥有桃枝,后羿死于桃棒,故后世逐鬼用之,今天蓬尺是其类也。长形刻度。法尺为桃木制或铁制两种,天蓬尺多为四棱,六面分别刻有..

    2025-11-20
  • “普洱茶”与“道教”千丝万缕的关系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的本土宗教,随着汉族明清以来迁入思普区而道教随之传入,已有数百年历史,明代崇祯元年,普洱建立了文昌宫。《景东县志稿》载,景东道教金鼎殿在西区仲古里,清康熙年间由彭道人建盖。清代以来,在景东、普洱、思茅、墨江、..

    2025-11-19
  • 重庆大足南山的道教醮坛造像

    大足南山道教醮坛三清古洞。资料图片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道教石刻造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舒成岩石刻为代表。这些道教石刻造像,题材丰富、技艺精湛,可以说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道教艺术珍品。南山石..

    2025-11-19
  • 道教法器——三清铃

    三清铃为道士作法事中的重要法器。又名帝钟、法钟、法铃、铃书。由于道士学模拟它的声音,俗称师公钘或钘仔。一般高约二十厘米,口径约九厘米,用黄铜制造,有柄、铃内有舌。柄的上端称作剑,呈“山”字形,以象征三清之意。《太清玉册》卷五..

    2025-11-19
  • 道教法器——乾坤圈

    于道教宫观内,细心人可能会注意到――某些道士手内常持一件相连在一处的两个环,时时把玩(其环形,多为木、藤、玉石、金属制成,可于人腕、臂处套挂。北京白云观文物展室中,有一明代青瓷道人像,道人左手即持此物,可见渊源已久)。许多人..

    2025-11-19
  • 道教宫观的壁画艺术

    永乐宫壁画我国壁画历史悠久,而且在它一产生便与我国古代汉民族信奉的神及神仙故事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壁画以它所特有的可视形象,再现于人们面前,使人感受到富有人格意义的神的威力和神通,把宗教中深奥的教义变为生动的形象故事,依靠这..

    2025-10-29
  • 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

    窝风桥古代石桥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之一,集中体现了一个时期桥梁科技、桥梁美学、桥梁艺术和民俗风情的面貌,因此无论是石拱桥还是石梁桥,它们反映的不仅是建筑技术,更大层面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其中道教文化对中国古桥建筑有着深..

    2025-10-29
  • 大足南山道教醮坛造像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道教石刻造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舒成岩石刻为代表。这些道教石刻造像,题材丰富、技艺精湛,可以说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道教艺术珍品,民族文化的瑰宝。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南面..

    2025-10-28
  • 首届当代中国名人道教文化书画艺术作品展在武汉举行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书法作品。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书法作品。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书法作品。武汉长春观方丈吴诚真国画作品。湖北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李光富书法作品。11月14日上午,首届当代中国名人道教文化书画艺术作品展在湖..

    2025-10-28
  • 道教的“神符”和书法艺术

    道教的“神符”是一种特殊的书法艺术符咒是重要道术。许慎《说文》:“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汉书?文帝纪》:“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应邵注曰:“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张晏曰:“符以代..

    2025-10-28
  • 萧何备受好评与吹捧,为什么晚年时期要自毁名节?

    萧何,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他是乱世中少有的清醒人。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萧何的故事吧。萧何慧眼识..

    2025-10-20
  • 裴寂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为何晚年却备受打压呢?

    裴寂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与宰相,在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对其也是十分敬重,但到了裴寂晚年却急转直下开始打压,这是为什..

    2025-10-20
  • 泛黄纸卷现道教神仙 或出自武当

    “我收集到一批武当山建造时的工匠稿本,专程到北京请懂行人看了,他们说这东西太珍贵了,我想捐给湖北省博物馆。”近日,河南藏友栗先生致电本报称。前日,栗先生专程来到武汉,称自己愿意将这批“稿本”捐献出来,本报记者遂陪同他前往省博..

    2025-10-08
  • 道教南宗创始人巨型坐像开雕

    浙江天台山道教南宫祖庭——桐柏宫,用一整段高7.5米,直径2.6米,周长8米,重达25吨的花梨木,为道教南宗创始人雕刻巨型坐像。日前,在天台举行了道教南宗创始人雕刻巨型坐像开雕仪式,该雕像将由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天台山干漆..

    2025-10-08
  • 道教声腔艺术与地方风俗完美结合

    在三晋曲坛上,有一种叫屯留道情的曲种,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这种道教的声腔艺术结合地方风俗,以讲故事的形式宣扬优秀传统文化,反映日常生活趣事和风趣幽默,成为了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屯留道情”是稀有的民间传统艺术..

    2025-10-08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
佛教导航 - 开启智慧之旅,连接十方法缘 | fjdh.org.cn智慧莲华 - 赋能寺院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弘道平台趣知道 - 提问与分享,人人都是知识分享家 | Quzhidao.Com地藏孝亲网--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给农网地藏经顺运堂 - 专业家居风水布局,八字命理分析,助您家宅兴旺,运势亨通弘善佛教网-传播正信正知佛法的佛教网站国学在线 - 国学网,国学学校,国学经典,国学地图品读名篇佳句,涵养诗意人生 - 古诗词网哦嘿养殖网 - 热门乡村养殖发展项目_养殖技术知识分享生死书 - 佛教文化传承与生命智慧探索平台地藏论坛-佛教网络净土_佛法综合社区生死书生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