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艺术殿堂:色彩斑斓、高深莫测

2025-03-07 09:14历史文化

傩,是什么?

它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历史中,随时光变迁、地域变换而衍生出不同的内涵和名称。

它是一种巫术,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即作为一种狩猎活动的驱逐术而诞生。

它是一种祭祀,进入夏代之后,有人以此来祭祀各种非正常死亡的“强死鬼”。

它是一种礼仪,至周代,成为“礼”的一部分,并由民间走入宫廷,以至成为国之大礼。

它是一种法事,活动意图十分宽泛,比如求子、还愿、冲寿、过关……

它是一种文娱活动,明清以来,以戏剧、舞蹈、杂技等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它曾被认为是迷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反对封建迷信和“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受到压制,在许多地方几近消亡。

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河北武安,安徽贵池,湖南元陵、辰州、湘西,贵州德江、威宁、安顺,广西环江、罗城,江西南丰、婺源、乐昌,青海等地共有20多个与傩有关的戏曲、舞蹈、风俗等项目入选。

承载着如此多的内涵,傩文化神秘而瑰丽。

带着对傩文化的强烈好奇,记者踏访了一个又一个“傩戏之乡”、“傩舞之乡”,观看了一场场傩戏和傩舞表演,拜访了多位傩文化研究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记者犹如穿越时空隧道,步入了色彩斑斓、高深莫测的傩文化艺术殿堂。

“傩戏之乡”看傩戏

“号声绕绕叫一声,师郎拜请请何神;拜请上元法祖法朝官,拜请中元法祖法朝官,拜请下元法祖法朝官;上元法祖晏三郎,中元法祖李五郎,下元法祖黄八郎;晏三郎,李五郎,黄八郎,坐在南垭古庙堂;小臣不敢空相请,皇上请到堂……”

深秋的一个傍晚,贵州省德江县傩文化陈列馆内的露天舞台上,四位头戴面具、身着红袍、手持牛角法器的演员在灯光下载歌载舞,如痴如醉。该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乡中、县文化局副局长蒋莉、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张金山陪同记者观看。

“这就是傩戏,现在演出的是第一个节目《三盘角号》,也叫《牛角师刀舞》,”吴乡中告诉记者,“这是傩仪活动中必跳的一个舞,牛角、师刀都是傩仪活动的法器,摇动师刀时发出的沙沙声可以驱逐鬼怪。牛角又叫神号,是沟通人神信息的工具,法事举行开始和结束之后,都要吹三声角号,告诉上界诸神。跳此舞主要是请神、谢神,舞者用喜悦感激的心情跪拜恭请致谢。”

“第二个节目《捕傩下网》。”随着报幕员话音落地,两个身着素衣白裙、头戴白色法帽的演员已闪亮登场。二人手执前后裙角,在鼓乐的伴奏下时而拉裙,时而转背,时而原地转,同时一句接一句地轮唱:

“东方有个东岳爷东岳王”,“东岳爷在庙前站,东岳王在庙内藏”,“东岳爷是王官,王官管下九十九万人和马,九十九万马和人”,“人和马,马和人……”

吴乡中说,这出戏的意思是铺下天罗地网,将鬼邪妖怪一网打尽,使主人清洁平安,百事顺达。

演出结束后,经德江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引荐,记者采访了傩艺师张月福。他生于1950年,土家族,小学文化,现住德江县稳坪镇铁坑村。张月福祖孙三代都从事傩堂戏。1982年,师傅赵开扬为张月福请职过法,并将傩祭、傩仪、傩舞、傩音乐、傩戏及其傩面、道具、法器和上刀梯、开红山、下油锅、辟推、脚踩红铧、口含红铁、杀鸡回升、定鸡等绝活一一传授给他。从此,张月福开始独立掌坛演戏。2002年农历五月中旬,张月福应日本亚洲新文化艺术交流会的邀请赴日本演出。

张月福告诉记者,德江土家族傩戏历史悠久,因设坛做法事的地点一般都是主人家的堂屋,因此叫“傩堂戏”。傩堂戏是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属于傩戏之一种,它由请神、酬神、送神三部分组成。德江傩堂戏一般在秋收后至冬季举行,主题多是为了治病、消灾、求子、保寿、祈求五谷丰登。

德江傩堂戏又是集傩祭、傩仪、傩面具、傩歌舞、傩技、傩戏等为一体的一种独具魅力的原始剧种,种类繁多。从流派上分,有“茅山教”和“师娘教”。一般由师公传授的是茅山教,由师娘传授的则叫师娘教。

从阴阳上分,有“阴戏”和“阳戏”之分。所谓阴戏,就是生者为死者还愿而演的戏。而阳戏则是为了祈求家庭平安无事、五谷丰登而演的戏。

按傩戏愿大小,分“大愿”和“小愿”。大愿又称“冲傩”,一般需要扎坛、团花红,出全堂戏24个面具,行傩时间在三天以上。小愿,一般不需要繁杂的扎坛,以祭祀为主、出戏为辅,行傩时间在两天之内。

傩堂戏在德江分布较广,据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考证,德江县31个乡共有傩堂戏班子61坛,表演者300多人。有的乡傩班遍及各村,群众基础深厚。据土老师(傩仪中的祭祀主持人,又叫师公、弟子、傩仪师等)张金辽保存的“司坛图”表述,德江傩堂戏已传承26代。如果用民俗学系谱推定法按25年为一代推算,约有600多年。

傩堂戏何时传入德江?张金辽说,至少在明代中期,德江便有了傩戏。据明·嘉靖《贵州通志》载:“除夕逐除,俗于是夕具牲礼,扎草舡,列纸马,阵火炬,家长督之,遍各房室驱呼怒吼,如斥遣状谓之驱鬼,即古傩意也。”

“傩舞之乡”访傩舞

探访南丰傩舞时,恰逢南丰蜜桔收获时节。由于今年风调雨顺,南丰县满山遍野的蜜桔园里一派黄灿灿的丰收景象。

位于盱江河畔的南丰县博物馆也在桔园环抱之中,馆内一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读书处纪念地。别了“曾巩”,记者叩开了悬挂着“傩舞之乡”牌匾的南丰傩文化展览馆大门,里面贴满了展示傩舞活动的各类图片。

记者看到,傩舞图片的内容有《殿中解傩》——身着红衣、头裹红绸的弟子扮搜除大仙、鹰哥元帅、田螺大王将鬼疫捉住押解到村旁的小塘,赶入水中;有《送神》——弟子送众神到水口外,卜筶烧纸送神上路;有《班师》——解傩结束,众弟子返回,副印在傩神庙外叫彩词……

“南丰作为中国傩舞艺术之乡,不仅有两千多年的传傩历史,而且品种多样,群众基础深厚,跳傩舞的傩班分布全县各地。”原南丰县文联主席、《江西南丰傩文化》一书作者曾志巩先生告诉记者。

曾志巩今年71岁,一提起南丰傩文化,老人顿时来了精神。“南丰为什么不是傩戏之乡,而是傩舞之乡?这是有原因的,是南丰傩文化的特点决定的。”曾志巩说,南丰的傩文化表现形式都是舞蹈,没有唱词和戏剧,即使有也是哑剧。

曾志巩说,南丰傩舞,自汉迄今,世代相传,历经唐、宋、元、明、清,盛行不衰。新中国成立后,南丰遗存的傩舞分别俗称跳竹马、跳傩、跳和合、跳狮子、跳八仙。南丰人还喜欢把这些称之为“跳迎”,“跳迎”有“跳神”之意,各类傩班各有自己的特点。

据曾志巩调查核实,清末以来,南丰有乡傩184班,其中大傩133班,竹马18班,和合24班,八仙9班。各时期傩班情况是:清末62班,民国时期107班,解放初期117班,1983年139班。2000年减少为111班,其中大傩82班,竹马9班,和合17班,八仙3班。

曾志巩向记者推荐说:“你可以去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看看,那里不仅有石邮大傩班,还有傩神庙。”

按照曾先生指导的路线,记者乘车向南行半小时,到了一个四周遍布桔园的丘陵小村子。熟悉路线的司机直接将记者带至石邮村的傩神庙前。

记者看到,朱红庙门八字朝外开,上方刻红底黑字“傩神庙”三字,两侧有一对武将砖雕,一人执斧,一人握锤,脚踏狮形瑞兽,背插翎旗。檐口线角有一对形制较小的文官砖雕,分别手执“平安吉庆”、“天官赐福”竖联。檐口外侧下方亦有两对人物砖雕,似是戏文故事。门畔有一副石刻楹联:“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

进得庙内,殿内约30平方米,正中有神台,傩神太子端坐其上,脸涂金粉,口角含笑,金冠龙袍,年轻俊俏。傩神太子身后有红幔,平时放下,正月十六晚上搜傩掀起,里面有十二位傩神的小塑像,对应十一个面具角色。正中坐一小偶人,活手活脚,称为“傩崽”,白脸朱唇,金冠红袍,亦十分俊美。最左边有近年村人后加的一尊观音神像。神台上方高挂匾额,书“浩气光天”,匾额下有锦幅“正法久住”。

据村谱记载,傩神庙始修于明代,毁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重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并从村北的塖头山移至现在的位置。1985年春节,傩神庙不慎失火,傩神神像、面具俱毁,仅存石刻庙门,后来村人集资照原样修复。

据曾志巩考证,南丰各地留存20余座傩神庙,其中以三溪乡石邮村傩神庙最负盛名,属南丰地区保存最完整、民风乡俗最为凸显的一座傩神庙,也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的傩神庙。每年正月间为期半个月的“跳傩”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曾志巩说,石邮村的傩舞是江西傩文化中的佼佼者,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保留了“起傩”、“演傩”、“搜傩”、“圆傩”等古老的仪式。石邮村世代敬奉傩事,每年跳傩,家家户户设有傩案。

石邮跳傩从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十六结束。首先由傩班“大伯”率领七名弟子在傩神庙内点烛燃香,巡礼参神,举行庄严的“起傩”仪式。随后进行的“演傩”是整个傩舞过程中时间最长、活动最多的一项内容。而“搜傩”是傩舞表演的最高潮,场面极其威武磅礴,傩班成员或执铁链,或举桃剑,到村内各家各户表演,意味驱邪逐疫。“圆傩”则是在“大伯”率领下,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傩面具之面面观

“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说的就是傩面具。外形奇特的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祭、傩仪中使用的道具,也是原始图腾的再现和去灾纳祥的象征。

无论在江西南昌傩园、南丰县博物馆,还是在贵州德江县傩文化陈列馆、安顺地戏演武堂,记者均能看到一副副面相各异的面具。他们有的面容白净、慈眉善眼,有的竖眉瞪眼、面目狰狞。

曾志巩说,面具是傩的主要特征之一。就南丰而言,面具更是傩的象征,没有面具就不成为傩班。南丰面具称呼很多,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称呼,如有称呼“神像”的,有称“将军老爷”的,也有称“菩萨”的,还有称为圣像、头盔、盔头的。一般群众讳忌较少,面具称“脸仂”、“脸仂子”、“面壳子”。

曾志巩告诉记者,目前南丰县保存的傩面具有2300多枚,涵盖了驱疫神衹、民间俗神、道释神仙、传奇英雄、精怪动物、世俗人物等共184种角色。驱疫神衹面具,即开路神、驱疫大神、钟馗、小鬼、判官等26种;民间习俗神面具,包括民间广泛信仰和为人祈福纳吉的福运之神,即土地神、门神、灶神等14种;道释神仙面具,为《封神榜》、《西游记》、《跳八仙》等神化人物,共有33种;还有传奇英雄神将面具,即《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花关索戏》、《孟姜女》、《杨家将》中的一些传奇英雄,共有57种。另外,还有精怪动物面具,如熊精、猿精、蜘蛛精、鲤鱼精等25种。甚至还有女社员、工人、农民、士兵等世俗人物面具共25种。这些面具广泛应用于各种傩事活动中。

傩面具的出现可谓历史悠久。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内,发现了用黄、黑、灰三色描绘的八个方相士和八个神兽的形象。方相士戴熊皮面具,脚踩火焰,手执双戈;神兽头戴羊首面具,执戈起舞。据贵州水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潘朝霖考证,这是迄今发掘出的最早的傩仪图和傩面具。此外,在洛阳出土的西汉壁画墓的后壁上,也有方相士戴熊皮面、执戟、饮酒而准备逐鬼的图案。而最早见诸文字的,是甲骨文上的“倛”字,所以后世的《上元张灯记》载:“州民为百戏之舞,击鼓吹笛斑斓而前,或蒙倛焉,极其俚野以为乐。”

潘朝霖说,傩面具的好坏、多少是评判一个傩班优劣的重要标准。“因为面具多,剧目则多,阵容就大,招徕观众就多,土老师的声望就高。”如湖南侗族过去有“一堂36面”之说,江西、广西过去有“一堂有30、40至80面”之记载。但是,这还不算多。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载:“政和中大傩,下桂府进面具。比进到,称一副。初讶其少,乃是以八百枚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乃大惊。”一副有800枚,且不重复,实在令人惊讶。

在面具取材上,因地制宜,各有所偏。大多数地方的面具采用丁木、柳木、白杨树、樟木木质面具,独具特色的包括贵州惠水、罗甸布依戏使用泥胎纸坯彩绘面具,而兴义巴结布依戏和瑶族“跳盘王”则使用笋壳彩绘面具、竹编面具等。

傩面具的造型,因角色不同,其表现手法也有差异。潘朝霖说,从目前全国傩戏保存最丰富的贵州来看,其面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搓泰吉”面具:其特点是脸鼻长,前额鼓突,平板脸,凿三个孔表示口眼,无眼珠与唇牙;不用油彩,只用黑色作底加白线条表示高龄;工艺简单,线条粗犷,有质朴的美。

傩堂戏面具:其特点是工艺比较精细,造型偏重写实,有凝重的实感,色彩较单一、和谐,注重整体效果。传承二三百年的面具古色斑斓,类似青铜器文物,富有奇特的美感和魅力。

地戏面具:其特点是工艺精细,色彩绚丽,注重色彩对比,并分为面部、头盔、耳翅三部分。根据不同的角色,再刻上龙、凤、虎、花等图案,涂上金粉、红、黄、绿色等油彩,有的还嵌上铜钱般大小的圆镜,显得花哨明晃,光怪陆离。

面具是世界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很多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面具发展历史。在傩文化中,面具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傩面具何以具有如此崇高的威望?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曲六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傩面具,不论是作为巫术的法器,宗教的符号,神像的象征,图腾的凭依,祖灵、神话传说人物、历史人物的再现,以及装扮的手段和审美情感的渲染,都蕴涵着一个基本特点,即从人类第一自我瞬间衍化为第二自我。”

远古时期基于特殊使命应运而生的面具,从作为人类自我转换和超越意识的物化通道,到后来进入艺术领域,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而面具本身,尤其是傩面具所蕴涵的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宗教、民俗、生命意识和审美功能及丰富的文化信息内涵,赋予其更加迷人的魅力。正如贵州民族学院文化传播系教授顾朴光所言:“面具是一种泛人类的、古老的现象,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的象征符号。作为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面具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以及雕刻、绘画、舞蹈戏剧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价值。”

  • 耿幼壮:在真实与想象之间――评中国当代艺术的崛起

    过去30年间,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上的“突然”崛起可能是最令人兴奋和好奇的现象之一。在不长的时间内,中国当代艺术品不但迅速进入了国际艺术市场,而且价格也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幅度不断攀升。中国当代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不仅受到各国策展人和..

    2025-10-11
  • 灵山梵宫佛教艺术

    无锡地处太湖之滨,风景秀丽,悠久历史,是在江南蒙蒙烟雨中孕育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游灵山、看梵宫是无锡旅游的必要线路。“非常震撼!一个无中生有的产物,有人讲,梵宫可与梵蒂冈媲美,我们是打造未来的世界文化遗产。”无锡市旅游局孙立..

    2025-10-08
  • 走进安阳天宁寺 领略罕见佛教艺术魂宝

     文峰塔像“天宁寺作为佛教文化在中国兴盛的品牌缩影,全国以天宁寺命名的佛家寺院不在少数,但安阳的天宁寺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规模为南北丛林之冠。”安阳市天宁寺导游告诉记者。“层伞高擎窣堵坡,洹河塔影胜恒河。更惊雕像多殊秒,不负..

    2025-10-08
  • 五台山佛教造像艺术

    普化寺大雄宝殿内正面的束腰莲台上,结跏趺坐着面目慈祥、衣着华丽的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及其左右文殊、普贤二菩萨。其背面为彩塑阿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二菩萨,名之曰“西方三圣”。表明了该寺是净土宗道场。殿后面的明间,又设板门一道。..

    2025-10-07
  • 四川道教造像、道画碑刻艺术

    四川现存较早、最精的道教造像,是610年绵阳西山玉女泉造像,有30余龛。青城山天师洞张陵天师石像也大体造于此时。唐朝崇奉道教,造教得到大发展,较著名的有大足县石门山和南山造像。明清以后,道教造像趋向世俗化,各地大量塑造城隍、关帝、..

    2025-10-07
  • 佛教石窟寺艺术对陵墓的影响

    梁思成先生曾言“自一般人民之思想起,以至一物一事,莫不受佛教之影响”。的确,随着佛教的传入,作为重要载体的佛教艺术亦随之接踵而至,共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其中又以石窟寺艺术为最。随着佛教对世俗社会渗透的加深,世俗政权意识到..

    2025-10-07
  • 边多:浅谈格萨尔音乐艺术

    西藏著名民族音乐家边多 摄影:王舒 边多,西藏著名民族音乐家,是研究格萨尔曲艺音乐的先驱。今年已七十七岁高龄的他,在安享晚年的同时,依然执着地从事着西藏音乐艺术的研究。我们两次登门拜访时,他都独自一人在屋顶新修建的小阁楼里,苦..

    2025-10-07
  • 吴让之艺术特点

    吴让之诸体皆擅,而篆隶功力尤深,特别是他的圆劲流美的小篆为世人所重。在篆法上,吴让之师法邓石如及汉篆法,更因其善于“铁笔写篆”撷取金石精华,故有“气贯长虹、刚劲有力、咄出新意”之态。包世臣对吴让之也有直接影响,他继承了包氏衣..

    2025-09-20
  • 海上画派的艺术意义

    由于海上画派有特殊的形成背景,诸如重视师承的关系,也得到赞助者的支助,因此很容易形成志同道合的团体,这也就是书画团体的成立,对中国画的发展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台湾光复后的中华民国画学会、七友画会、八朋画会,就是这项活动的具体事..

    2025-09-19
  • 吴昌硕艺术 是中国画里程碑

    梅兰竹菊谓之雅,牡丹吐艳称之俗。中国历代文人画中几乎没有娇艳欲滴、色彩艳丽的牡丹。二十世纪现代四大家之一的自称三十学字,五十学画的吴昌硕却画梅兰竹菊,画水仙石头也画牡丹,他的画雅俗共赏,文人雅士喜欢,平头百姓也喜欢。吴昌硕像..

    2025-09-19
  • 艺术收藏买艺术 不买‘头衔’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风起云涌,大量原本对艺术品并不熟悉的普通收藏者蜂涌入市。但是,在具体的收藏过程中,不少人却屡屡失误,不仅没有品尝到收藏的乐趣,而且吞下了因错买藏品而自酿的苦果。对此,着名收藏家郭庆祥告诫收藏者:收藏艺术品最..

    2025-09-18
  • 行云流水的京胡艺术

    中国的民族乐器里,最亮丽的莫过于京胡。京胡是没性格的演员,但它处处漂亮,是戏曲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装饰物。京胡,俗称胡琴,属于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因作为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提起「胡琴」一词,它本是我国弓弦乐器的总称。..

    2025-09-18
  • 化妆与京剧化装艺术

    化妆,就是装饰、变型(形)、美化,即通过运用各种化妆工具,施以丰富的化妆用品,遵照美容规律的步骤,采用适于个性的技巧和方法,对脸面、五官及其它部位进行构想的描画、渲染和调整,以强化主体形象,使面部色彩和外型(形)与服饰及气氛环境..

    2025-09-17
  • 佛教艺术--敦煌壁画

    尸毗王本生毗楞竭梨王本生 飞天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

    2025-09-16
  • 西藏夏鲁寺及其佛教艺术

     后藏名刹夏鲁寺是藏传佛教夏鲁派的发源地和根本道场,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修行精进、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对藏传佛教的弘扬做出过重要贡献。夏鲁寺独特的藏汉合一的建筑风格,以及保护完好的壁画、造像艺术,在藏传佛教艺术史上也占..

    2025-09-15
  • 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脉络

    西藏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昌都卡若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士的陶器,造型优美、质朴。双体兽陶罐巧妙地把两个动物的造型融合为一个陶罐,波浪式的几何纹样,朴素、别致。骨器和松耳石饰物造型也十分优美、制作精良,肇开了雕塑艺术的先河。考古发现..

    2025-09-14
  • 360度环幕电影《千年佛足》开拍 再现佛教艺术发展历程

    2010年4月28日上午,全国首部石窟类360度环幕电影——大足石刻《千年佛足》在重庆大足宝顶景区举行了开机仪式。该电影的拍摄和播放,对于充分彰显大足石刻崇高的价值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千年佛足》这部影片不仅仅只展现石..

    2025-09-14
  • “文明遗迹暨艺术表演” 杭州佛学院亮相吴哥窟

    近日,在被全球无数旅游者誉为“人生必须看一次”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柬埔寨吴哥古迹巴扬庙内,一场名为“文明遗迹暨艺术表演”的宗教盛事隆重举办。印尼、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中国、韩国和柬埔寨等13..

    2025-09-14
  • 赵无极的艺术成就

    赵无极先生从50年代在巴黎画坛崭头露角开始,就一直持续地保持着在国际艺术界知名的记录,他享有了国际艺术界给予他的许多荣誉和尊敬,也是中国艺术的光荣。赵无极先生早年在国立杭州艺专学习时,受到林风眠的指教。他向林风眠学到的不是具体..

    2025-08-27
  • 如何继承程派艺术?

    如何继承程派艺术,这个问题也牵扯到整个流派艺术的继承问题。我想大家都已经认识到,过去的流派继承人,同时又是流派艺术的创造者。例如余叔岩是继承谭派而形成了余派,杨宝森继承了余派而形成了杨派。现在的流派继承人则是永远的继承者,因..

    2025-08-25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