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西部的佛像雕塑艺术

2024-02-27 22:41历史文化

西藏西部范围大致相当今阿里地区,古文献称“羊同”或“娑播慈”。其地南与尼泊尔、印度接壤,西与克什米尔毗邻,北部连接新疆及中亚各地。公元2世纪到7世纪为古代象雄部落重要发展地及原始苯教发祥地,7世纪后为吐蕃所属赞普朗达玛,佛教大致也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至9世纪中叶随着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而致使整个王朝分裂,战争迫使皇室余脉向西部山区逃避,随之也拉开古格王朝700年的历史帷幕。

自10世纪中叶古格王朝建立起,佛教开始在此地前所未有地高度发展。古格早期佛教发展史在整个藏传佛教史中具有重大意义,史称“后弘期上路弘法”。700年间古格发展跌宕起伏,西藏佛教发展也相应随之波动,其重要发展期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段,一为10世纪至12世纪,一为15世纪至17世纪30年代古格灭亡,这两个时期相对国力较强,战争略少,直至1632年古格因宗教引起战乱而致灭亡,致使佛教几无空间在此发展,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物转星移,古格灭亡后的370余年的藏西大地今天遗迹零落,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中外多位学者对古格进行多次考古,古格佛教发展及艺术逐渐清晰起来。因其远离其他藏区,周边自古与诸多佛教大国相邻近,其佛教艺术自然起始就深受毗邻外域影响,迥异于其他藏区艺术,形成独特的藏西风格。

藏西风格的佛像艺术遗存包括洞窟壁画、雕塑、唐卡等多种宗教艺术形式。其中各类雕塑艺术品由于易于保存及流传,往往使国内外公私博物馆将其作为重要收藏品来收藏,颇具影响力。目前所能看到藏西风格的佛像雕塑品除国外博物馆藏品之外,还有近些年陆续被国内文物考古部门所发现的传世品及出土文物,从实物及汇聚的资料图片来分析,其艺术风格及特征较为统一和一致。在诸多地域性造像风格艺术中颇具特色,可作现象课题深入研讨。

在古格建国前的10世纪中叶之前佛教已然随贸易及文化交流逐渐渗入藏西高原山区。知名的大唐高僧慧超和尚在8世纪初由天竺返回中原路途中曾经过这一地区,并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当地已然有佛寺及佛塔。在发现的传世品中偶能见到古格王朝建立之前的佛造像(包括擦擦造像)当属这一时期。这一时期造像雕塑特征与同时期相邻域外造像风格完全一致,极有可能就是由外域流传入古格地区(早期擦擦则以印模传入并被当地制作)。这些作品又分明显示出它们分别来自不同外域,如东印度波罗、斯瓦特、克什米尔等同时代国家,这些外域佛教造像艺术都是由佛造像发源地犍陀罗及马吐腊造像艺术演变而来,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传统艺术遗风的同时各具面貌特征。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在发展过程中又相互影响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图一 立姿文殊菩萨像 高15cm8-9世纪国外私人藏

如图一,立姿文殊菩萨通高15cm,制作年代在8-9世纪,为纯正早期克什米尔风格造像。此像头部硕大,上戴高耸三叶宝冠,面部长眼弯眉、鼻翼宽厚、唇小丰实、耳饰大环、耳际下垂数条发辫;上身赤裸,饰有联珠项链及圣带,两手臂圆润舒展,饰佩有臂钏、手镯,肩披飘帛垂饰于身两侧。左手执于腰部,持一曲茎长莲,右手持剑高举过头,下身着长短裙,裙面阴刻有双并行衣饰纹理,赤足而立。整体浑圆古拙、朴素大方。胎体一次铸就,实心无接缝,铜质极佳,色泽发红,莹润光亮,细察放彩虹光芒,为克什米尔8-9世纪前后合金制作精品,后随佛教文化交流传至藏西地区,成为当地膜拜圣物及藏西本土早期造像粉本,伴随古格佛教发展始终。

至10世纪中叶古格建立之初,随着当地佛教迅猛发展,从域外零散传入的佛造像已不能满足于古格开始兴建的大小佛寺,加之藏西产黄铜、黄金,于是兴起古格造像业。古文献曾记载当时宗教领袖益希沃和仁钦桑布曾多次迎请外域艺僧来古格教授技艺,仅仁钦桑布在一次从克什米尔学成归国时就带回32位克什米尔籍艺术家,使古格早期佛教艺术深受克什米尔影响。今天阿里地区扎达县境内的鲁巴村即当年古格重要造像基地,当时古格佛教复兴大师仁钦桑布即出生在附近。意大利学者杜齐教授在《西藏考古》中发表了鲁巴村一寺庙里一尊造像图片,并认定那是12世纪“出自一度居住在那里的一位工匠之手”的作品。

图二 立姿文殊菩萨像 高16cm 11世纪 国外私人收藏

图二是制作于11世纪的立姿文殊菩萨,通高16cm,此像赤足立于简洁方形覆莲座上,发髻高耸并以阴线刻画出发髻纹理,头冠简洁,束冠的缯带在两耳上方束呈三角扇形,两绺发辫随颈垂肩,面呈安详,上身裸,佩饰以联珠项链及缨络,联珠圣带自左肩贴身斜佩至右腰后与联珠腰带相连。两臂佩联珠臂钏及手镯,左手持莲,右手握一短式宝剑举至头侧。下身着过膝短裙,裙式简洁反在膝下翻出一道“u”字形衣纹,裙面上敲梅花小点。整体造型给人以稚拙且略显刻板,是古格早期本地工匠模仿域外造像时期作品,呈现出不尽成熟时段制作技艺特征。此像中使用联珠纹及裙面敲击出梅花小点等作法完全来自东印度和克什米尔造像中饰式手段,为较典型古格最早期造像作品,藏西风格造像也从此时期初露端倪。

藏西风格造像在其早期相当短的时段顺应当时佛教高度发展热潮,使初期的模仿阶段很快进入吸收消化时期。这一时期有一重要背景就是古格已然步入密教金刚乘盛行期,教义主张语密、身密、意密三密相应,即身是佛,所以佛造像在修法中意义极其重要,古格造像业在此背景下繁盛并在外籍艺术家的协作下造像工艺迅猛提高,在保持域外造像遗风的同时溶入了本土审美观,藏西风格造像发展高峰应时而生。

图三 释迦牟尼坐像。 古格皮央遗址出土 12世纪 阿里文物局藏

图四 释迦牟尼坐像。 古格皮央遗址出土 12世纪 阿里文物局藏

图三、图四是近年出土于古格皮央遗址杜康殿的释迦坐像,收于阿里文物部门,为12世纪藏西作品。造像躯体四肢结实,颇有肌肉感,面部圆鼓、双目低垂、神态典雅,肉髻呈半球状,经打磨处理。身着袒右肩袈裟,衣纹呈波谷状,左肩领口饰以写实花边。须弥座都为束腰台座,图三须弥座上加垫来自克什米尔造像作法。图四中莲座与须弥座结合形式为东印度早期形式之一,台座正面作高浮雕力士像和坐狮,显出古朴意味。整体极似8-9世纪的克什米尔及中亚于阗释迦造像,可以说一脉相承,后又影响及其他藏区。

图五 宝生佛坐像 象牙质 高14cm 12世纪 国外私人藏

图五为传世品宝生佛坐像象牙雕造像,通高14cm,12世纪作品,受尼泊尔造像影响颇重。主尊体型偏瘦,五官小巧面带微笑,头戴三叶宝冠,两侧宝缯飘飞,耳饰大环,裸身挂饰以项链缨络,两臂佩钏、镯,腰部宝带自然搭至右小腿部。跏跌于仰覆束腰莲座、莲瓣硕大并雕以卷草纹装饰。莲座下为一半圆形束腰台座,正面随形雕造八尊坐佛,手印各异。主尊身两侧各站一菩萨,面向主尊呈微笑状,身姿婀娜呈三折枝式,肩宽腰细,臀部肥硕,赤足立于高台。主尊头光两侧,另有10尊各式坐姿菩萨小像,身型各异,满富动态,手印各不相同。主尊头光上方站立一叉腰迦陵频伽像,两侧又各有一龙身飞天女像,都佩冠饰耳环,侧身飞起身姿优美,双乳圆实具明显女性特征。整体间隙又以卷草纹样雕饰其中,给人以繁复肌理感,营造出浓厚宗教气氛。此件作品技艺高超,且虽年久而保存完好,成为难得的藏西风格造像精品,在同类雕制品中几难再见,尤显珍贵。

这个时期造像特征使藏西风格愈加明显,主要表现为身型舒展,比例合理,身材匀称,面部及手脚富于写实。衣纹、饰物精美玲珑,彰显华贵。铜质多为藏西当地产黄铜,质地细腻莹润。胎体较薄,多为一次铸就,一般不鎏金。其镶嵌工艺美轮美奂,常常以白银嵌白毫,眼珠,红铜嵌嘴唇、珠链及衣带,嵌缝往往不露痕迹,故得以“古格银眼”美名闻名于世。如阿里文物单位所藏两尊型质较大造像,见图六、图七。

图六 莲花手观音。 古格皮央遗址出土 12世纪 阿里文物局藏

图六为莲花手观音立像,制作于12世纪,极富写实。面部表情祥和,为土著女性相貌。白毫、眼珠嵌银、冠帽繁复雕饰细致入微,呈镂空交织网状。裸身健美大方,丝带巾身斜系,小腹部凸显四小块肌肉。腰系细带,下垂透薄短裙,裙纹自然写实,长腿健硕,艺术家对佛界神像完美表达如斯让人叹服。

图七 释迦牟尼立像 古格皮央遗址出土 12世纪阿里文物局藏

图七为12世纪释迦立像,同为藏西土著模样,头饰螺发,眼嵌白银,炯炯有神。长鼻挺直,嘴唇丰实紧闭。身着披风般通肩袈裟,似逆风而立,袈裟紧贴躯体,体型显露无遗,在上身呈现三道“u”形衣纹。袈裟下部衣边下摆呈叠加状,左手执袈裟衣角,右手结施无畏印,掌心呈外凸状,整体显得神彩飞扬,内透力量美。

图八 阿弥陀佛。高29cm15世纪 故宫博物院藏

图九 宝生佛 高28cm 15世纪 故宫博物院藏

藏西造像艺术高峰维持了200余年,为后世留下诸多传世作品。之后的古格佛教发展一度停顿,原因不祥,文献极少记载,其造像业随之陷入低谷。直到14世纪后,佛教发展重新复苏,古格造像业再度崛起,但其造像艺术开始缓慢走向陈式,并明显趋近藏中风格。在制作工艺上仍保持传统藏西风格特点。整体而言这段时期的藏西作品仍不断透露出其早期高峰时的风范,如身型修长,相貌典雅,裸身饰物,肩搭飘帛,头、身光的多种组合等,只是形象开始显出板直、娇饰、着重外在华美,渐失自然。风格特征以维持已有的自身特点与藏中地区风格相融合,同时不时透露出已然受中原汉地造像影响,如图八、图九。这个时期作品遗留数量较多,并且在工艺制作上保持极高水准,也反映出当时佛教再度复兴带给晚期造像业的持续热潮,这股热潮延续到1632年那场导致古格灭亡的战争,藏西造像业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当年的古格造像基地鲁巴村如今是一个只有数户人家的小村,至今当地人还对那段造像史念念不忘。

图十 释迦牟尼坐像 高28cm12-13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藏西造像史如同其佛教发展史颇具传奇,它们共同承载着历史赋予的传承、演变、发展又被传承的使命,如同中途接力棒不可少缺。从早期吸收周边域外佛教国如克什米尔,东印度等地造像艺术,将其消化演变赋其新的本土面目,到与藏中地区等地造像艺术相互影响融合而不失自身创造性。纵观其前后发展与其独特风范气度,已然不朽卓然,且并未因其发展跌宕中断而中断,相反当年的遗留物如今分散世界各地公私馆藏,却仍鲜明显示身份,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更具有延展性作用,使藏西风格艺术成为后世一股不朽力量持续延伸。

  • 侮辱佛像而死?

    这是朋友讲述的一个亲身故事:老师,我和您分享个事儿,压在我心里19年了那时是2002年,在人民公园门口西侧有一个坐北..

    2025-08-09
  • 西藏农民喜过“望果节”

    8月7日,西藏拉萨堆龙县的村民们比赛马术喜迎“望果节”。中新社发陆欣摄“望果节”广泛流行于西藏农区。每年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西藏藏族农民身着节日服装,手捧预示五谷丰登的“切玛”(五谷斗)和青稞酒,来到农田载歌载舞,欢庆一年..

    2025-08-06
  • “望果节”来源于西藏古代兵役制度

    边多是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藏族音乐家、民族音乐理论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撰写了大量民俗研究文章,对藏军历史也有一定的研究。扎洞村群众庆祝“望果节”喜迎又一丰收年(白玛赤列供图)边多说:“我小时候曾经被迫当过几..

    2025-08-05
  • 西藏、青海民族经济考察组到临清考察工作

    8月12日至13日,西藏自治区民宗委郭东红处长、青海省民宗委经济处苏英蕾副处长等一行五人在聊城市民宗局民品办史仰海主任陪同下,到临清市考察民族经济工作。临清市政府办公室、临清市民宗局有关同志陪同活动。考察组先后深入到临清三和纺织集..

    2025-08-05
  • 林风眠的艺术特点

    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都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林风眠..

    2025-08-05
  • 徐燕孙的艺术特色

    徐燕孙既能画细如蚕丝般精美的工笔画,也能画寥寥数笔而生动传神的写意画。徐燕孙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里程碑似的人物,极大的影响并推动了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健康发展。徐燕孙非常注重传统,从他临摹唐代的阎立本、吴道子,宋代..

    2025-08-04
  • 钱笑呆的艺术特色

    在众多的连环画大家中,钱笑呆是称得上线描大家的。现在比较熟悉他作品的读者,大都是从他和赵宏本合作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开始的,其他看到的还有《吉平下毒》、河北版的《女儿国》等,但还有许多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古典题材优秀作品,现..

    2025-08-04
  • 黄慎的艺术特色

    黄慎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也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多从民间生活取材,不少作品塑造了纤夫、乞丐,流民、渔民等下层人物形象,如《群乞图》取材现实生活,描写灾荒年中,乞丐们流落街头..

    2025-08-04
  • 冷眼面对艺术品收藏热 艺术投资需谨慎

    收藏一直是投资的热门话题,进来艺术品投资火速升温,更有专家认为,高档的艺术品可以称为软黄金,比黄金还有价值。因为艺术品不但可以投资,还可以提高人的美学和精神的境界。那么,面对艺术品投资市场,我们究竟应该拿什么眼光来对待?应该..

    2025-08-04
  • 西藏唯一天主教堂

    盐井天主教堂内部每当晨曦初现,乳白色的雾霭从大山深处的密林中缓缓升起,又或夕阳斜下,遥映着远处的雪山之时,一群藏民手握胸前的十字架,心中默诵《圣经》祷辞。这实在令人惊奇,在大多数人眼里,藏传佛教是中国西藏自治区藏族群众唯一的..

    2025-08-01
  • 擦擦:西藏美术史上的“珠链”

    擦擦是藏区十分常见的泥质佛像。我们在寺院,在玛尼石堆旁或佛塔下,或在被认为是有灵性的山洞、水边,都能与它不期而遇。制作擦擦是藏区众多地方一直保留的传统,它多是在凹型的木质模具内捺入软泥等材质后压制成型,然后脱模而出。造型通常..

    2025-07-31
  • 西藏经幡——风中的祷文

    经幡是西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图片来源:资料图) 印有经文的“风马”经幡,据说最早出现于噶举教派寺院的旗绳上。藏传佛教主张信徒循环往复地诵念经文,特别是六字箴言(即观音神咒“嗡、嘛、呢、叭、咪、哞”),因为这六个字被认为是..

    2025-07-31
  • 西藏藏传佛教法器之一礼敬法器

    西藏雪域瑰宝——藏传佛教法器佛教法器是指佛寺中僧侣们举行佛事活动和佛教仪式时所用的器物。藏传佛教的法器种类繁多,神圣而威严。其形式大多仿自印度佛教法器,同时也加进了具有自己特点的内容。主要介绍藏传佛教法器之一礼敬法器。礼敬法..

    2025-07-31
  • 西藏藏传佛教法器之二称赞法器

    西藏雪域瑰宝——藏传佛教法器称赞法器主要用于佛教庆典、宗教节日、活佛坐床、开光仪典等重大喜庆法事活动中,种类包括锺、鼓、铃、铙、钹、锣、海螺、骨号、铜号、银号、唢呐等。锺用金属铸成,有大小各式。教徒作法事时,击之以召集僧众。..

    2025-07-31
  • 西藏藏传佛教法器之三供养法器

    西藏雪域瑰宝——藏传佛教法器供养法器供养类法器专为供养之用,包括香炉、灯台、幢幡、华盖、璎珞、花笼以及供养器盆、盘、钵、杯、碗等等。香炉和灯台均为供于佛像前,分别用于烧香和照明的法器。幢有羽毛、宝石、金饰、丝绢等类,其形式为..

    2025-07-31
  • 西藏藏传佛教法器之四——持验法器

    西藏雪域瑰宝——藏传佛教法器持验法器是指在修持作法时使用的器物。藏传佛教的持验法器包括曼扎、金刚杵、金刚铃、金刚镢、本巴瓶、法轮等。曼扎,即曼陀罗,是藏传佛教密宗神圣的坛场。僧人修法之地。用金银、铜等金属制成,形制有圆有方,..

    2025-07-31
  • 不会说话的石翁仲秒杀西方雕塑

    丧葬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一辈子,只有三件事属于大事:出生、成家、去世。而丧葬属于入土为安、盖..

    2025-07-22
  • 掌握电话交谈的艺术

    掌握电话交谈的艺术在社交活动中,电话使用频率相当高,掌握电话交谈的艺术十分重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打电话,二是接电话。一、打电话谁打电话,谁就是这次电话交谈的主动行为者,所以要打电话肯定是有目的和原因的,或是告知对方某..

    2025-07-21
  • 西藏百姓延续百年传统习俗始终未变

    公历2012年2月22日是藏历水龙新年第一天。藏历新年是藏族群众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敬奉、期盼、祝愿的日子,是唱歌、跳舞、喝酒的日子。流传千年的藏族历法赋予这片神奇的土地别样的风情。吃“古突”,家人团聚2月20日是藏历12月29日,在这一..

    2025-07-15
  • 西藏沐浴节:星光化作药,秋水沐健康

    每年藏历七月六日至七月二十日,也就是公历的八、九月份,在西藏,在拉萨河畔,从城市到乡村,从牧区到农区,都有一个群众性的洗澡活动。它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藏族人称之“嘎玛日吉”,意思是洗澡的日子。在节日里人们全家一齐到附近的河..

    2025-07-14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