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脉人文孕育的清水道教音乐

2025-03-29 08:48历史文化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并经过漫长的演化而发展起来的宗教。道教音乐是道教在其所有斋蘸科仪中,为敬天尊神、祈福迎祥,祭祖安魂、超度亡灵,驱鬼降妖、禳灾避祸等诸多的法事、道场活动而配合诵经讲法、踏罡布斗仪程所使用的宗教音乐。

道教音乐见诸史料的最早记载为北魏时期。唐代是道教音乐受到重视并在宫廷道教活动中使用和推广的一个转折。当时的道教音乐在吸收民间音乐、宫廷雅乐、佛教音乐、西域音乐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发展,由单纯的打击乐器钟、磬、鼓等法事法器,增加了吹管和弹拨乐器,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融入了唐诗的技法技巧,形成独立的音乐种类。南宋之后,道教音乐在民间广泛流传,开始注重声乐和器乐的运用,讲究音乐悦耳动听的演唱和演奏效果。元代,是道教***性裂变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道教出现了全真与正一两大道派,道乐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明代是道教音乐的定型期,这时的道教音乐不仅有了完整的曲目和曲谱,而且采用正规的工尺记谱法记谱写谱,整理记录、创作完成了许多道乐曲谱。清代道乐在全国传播较快,也不断与各地民乐渗透结合,逐渐形成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道乐流派和种类。

清水地处甘肃东南部,自然环境清幽宁静、水秀山明,人文资源厚重古拙、民风淳朴,据传此地为轩辕黄帝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史称“轩辕故里”。长期的农耕文明与民众祖祖辈辈追求“耕读传家”的儒学气象,造就了这一方土地上百姓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和包容和谐、温良恭俭让的社会心理。清水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坚实厚重的文化底蕴,非常适合道教文化的存续与发展,境内道观佛寺并存共生、道教释迦儒学文化弥合互补,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清水道教音乐源于全真道派。清代乾隆年间受陕西华阴等地道教音乐的影响,相继分成了“龙门派”和“华山派”延续至今。“华山派”道乐的音乐曲调特点是旋律以柔带刚,节奏舒缓而悠长;“龙门派”道乐曲调在旋律音阶运行上多显低回缠绵、婉转柔和,结构严谨、旋律性强。“华山派”和“龙门派”在经韵唱诵的同时,各自都有专门的打击法器为经韵伴奏,注重“一写二唱三吹打”。清水道教音乐讲究抑扬有致、强弱相济,曲调按照一定的课韵程式而变化。经韵多以四句、七句、十句、长短句、散白、混合式等结构形成有机格律。音乐分声乐曲和器乐曲两大类,其中声乐曲通常称“讽经腔”,为纯人声颂唱。根据道场和法事的需要,不同经词配以不同韵律,现存的常用曲目约有200多种。器乐曲又称曲牌,常用的经典有60余部100多卷,一般场合的演奏多换词少换曲,甚至是一曲演奏到底。

清水道教音乐通过道教科仪和民俗文化活动在娱神悦人形式中起着弃恶劝善、教化育人,解忧除烦、宁心养性的作用,已成为当地文化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其特有的音乐表现形式,在甘肃及其周边地区实属罕见,其独特的传承性,更是民俗文化和民间音乐的有机结合。2008年,清水道教音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清水道教音乐的保护也已取得初步成果,在濒于式微衰亡的状态下开始有序传承和保护。

  • 无锡道教音乐馆开馆

    作为2010年中国(无锡)吴文化节十大活动之一,无锡道教音乐馆于4月12日上午在无锡市水仙道院隆重举行开馆仪式,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了开馆仪式并剪彩。无锡道乐吸收和融合了江南民间音乐、苏南地方戏曲,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优化,形成了自巳..

    2025-09-15
  • 佛教音乐的心理治疗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心理治疗手段。心理学家认为音乐疗法对情绪智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个人和个性的尊重;“全人”或“全人性”的自我意识;个人的意志和自我实现目的的发展;选择的自由;理解他人..

    2025-09-15
  • 土家族文化 道教与土家族文化有什么关系

    道教与土家族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土家族是我国56个民族的少数民族之一,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主要以农耕..

    2025-09-12
  • 峨眉山是谁的道场,峨眉山是道教还是佛教

    众所周知,峨眉山是我国5A级景区。这里景色迷人,是一个四季皆宜的风景旅游景区。很多人认为峨眉山是道教,那么峨眉山..

    2025-08-27
  • 武当道教功夫团将献演上海世博会

    应上海世博局邀请,由武当道教功夫团策划一年多的《武当—太极道》节目将于4月16日赴上海试演,并于世博会期间正式向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演出。 本次世博会的节目表演不仅是一场武当武术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武当文化的交流传播,同时也是中国..

    2025-08-23
  • 陕北道情与道教

    陕北道情作为陕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按其流行地域和艺术特点划分,可分东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涧道情。东路道情是指民国初年从山西临县等地传入府谷、神木等县与本地语言、民歌等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道情。西路道情是指从甘肃陇东一带,通过皮影、..

    2025-08-23
  • 道教法物的文化内涵

    所谓道教法物,简而言之即道教持道、护道、做法所用之物也。道教法物历史久远,形式多样,品种繁多,可谓丰富多彩。有的做工十分精细,堪称上品。道教法物来自原始宗教以及早期礼乐祭天敬祖活动,早在南北朝刘宋时陆修静就已对道教法物做了严..

    2025-07-31
  • 张角建立的道教只是民间组织 张角是如何撼动大汉根基的

    世人对张角的印象大多数都是一个道士,一个会鬼神之术,能够呼风唤雨的人,这么一个看似装神弄鬼的人,他是怎么撼动大..

    2025-07-17
  • 道教坛场法器-令牌

    令牌是道教斋醮科仪中常用法器。道教法器令牌起源於中国古代军队发号施令用的虎符。《道书援神契》有「令牌」项称,「《周礼》,牙璋以起军旅。汉铜虎符上圆下方,刻五牙文,若垂露状。背文作一坐虎,形铭其旁曰:如古牙璋,作虎符。近召将用..

    2025-07-09
  • 道教音乐的功能和形式

    一、道教音乐的功能道教音乐的作用从宗教角度来看,在于宣扬教义,澡雪精神,使人净化,使人豁达;从实践的角度来观察,道教音乐的功能在于敬神和娱人。敬神道教音乐的内涵、精神、韵味和道教教义、教规、宗教思想是相一致的。道教道教音乐是..

    2025-07-08
  • 京剧音乐和声腔术语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

    2025-05-31
  • 佛教音乐也是一种修行法门

    佛教称八万四千法门,只要能慈悲济世,利乐有情,解脱生死之苦海,皆是方便。佛教音乐在普度众生方面,有着众多的优势。佛教从印度流传到中国,最古宣传弘扬的方法,只是翻译佛经。后来,聪明的古德觉得只是靠佛经的翻译流通,不能够使佛教在..

    2025-05-28
  • 独特的佛教音乐——梵呗

    梵呗,亦称赞呗、梵乐、梵音、佛曲、佛乐等,是佛教徒在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歌咏的曲调。它是摹仿古印度的梵腔曲调创为新声,用汉语来歌唱的。相传我国最早创作梵呗的是曹魏时代陈思王曹植,他尝游鱼山(一作渔山,今山东阿县境),闻空中有一种梵..

    2025-05-08
  • 郑州道教经幢

    现存郑州市博物馆。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因刻有道教经典而得名。唐会昌六年(846)正月十五日刻立。该幢初立何处不详,后立郑州开元寺。青灰石质,8棱柱状。底座及顶盖已失,高1.6米,面宽0.225米。从第1面起至第7面止,各面上..

    2025-05-08
  • 道教建筑与园林

    大多数道教官观建于山林间,一些建于城市的大宫观,除建有神殿和生活用房外,也有园林建筑。道教官观的园林建筑因地域和所处环境不同而不相同,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以人造景观为主,例如北京白云观的小蓬莱,在人造的山林中建有亭、台、..

    2025-05-08
  • 道教宫观建筑结构

    多数道教宫观的建筑为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即以木架为骨干,墙壁用砖砌,用瓦盖屋顶,而墙壁隔扇仅作为内外间隔之用,不负屋顶重量。这种木架结构是在柱顶架梁,再于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亡一层梁上立脊瓜柱,搭成一个木构架。在两组构架之..

    2025-05-08
  • 女书源于道教符文

    湖南省永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永州市女书书法家协会主席周进隆,历时11年潜心研究,日前对女书起源提出了全新观点,认为“女书由道教符文改造扩展而成”。目前关于女书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女红图案变女字说、女书起源甲骨文说、古..

    2025-05-08
  • 佛教音乐的类型及其在修行中的价值讲座举行

    田洪刚居士作《佛教音乐的基本类型及其在修行实践中的价值》专题讲座应西安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邀请,终南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田洪刚居士于2010年8月29日下午在雁塔论坛为大众作《佛教音乐的基本类型及其在修..

    2025-05-08
  • 道教上清派与晚唐游仙诗

    上清派是以奉持《上清大洞真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的道教流派。这一道派始创于东晋中叶,到南朝由陶弘景最后完成。因陶弘景在茅山筑馆修道,搜集遗经,传授弟子,故上清派又称茅山派。上清派在方术上的明显特点,是把符录禁咒和烧炼金丹转移到..

    2025-05-08
  • 佛教音乐的发展

    佛教音乐源于印度。公元前后,天竺的佛教音乐甚盛。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当时称为梵呗。慧皎的《高僧传》云:“天竺方俗,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义争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云:“初出家者……..

    2025-04-18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